2、董卓专权
董卓之乱是东汉末年的一次重大政治动荡,发生在公元189年至192年之间。董卓,字仲颖,是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原本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和权臣。他在黄巾起义和凉州之乱中累积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应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的密召,率军进京,本意是帮助诛杀宦官。但随后,董卓利用朝廷的混乱,控制了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并废黜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自己则担任相国,独揽朝政,实行专权暴政。
董卓的统治时期,洛阳及其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他纵容士兵奸淫掳掠,导致人心惶惶,朝不保夕。此外,董卓还迫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并在迁移过程中大肆烧掠,使得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董卓的专权暴政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反抗。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起来讨伐董卓。经过一系列的战争,董卓最终败退,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在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联手所杀,结束了他长达三年的专权统治。
董卓之乱虽然历时短暂,但对东汉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标志着东汉政权的衰败和三国乱世的开始,为群雄割据的局面打下了基础。此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纷纷登场,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