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十六国纷立
十六国纷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发生在西晋灭亡之后,直到北魏统一北方之前。这一时期,北方和四川盆地出现了多个割据政权,统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民族建立,但也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十六国的时期从304年开始,当时李雄在巴蜀建立成汉,而刘渊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这一时期结束于439年,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在这段时间里,北方战乱不断,多个政权相继兴起和衰落。其中,前秦曾在苻坚的领导下统一北方和西域,但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东晋后,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陷入混乱。最终,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这一分裂时期,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分裂,也是文化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许多政权为了增强实力,在其统治区域内实行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这些地区在华北动荡的背景下形成了局部稳定的局面。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续到南北朝时期,最终在隋朝时期完全融合。
十六国纷立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汉族的河西张氏等建立的。这些政权包括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实际上,当时的政权远不止十六个,但“十六国”这一称呼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他从中选出了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标志着北方民族的大规模迁徙和融合,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