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一次关键对决。这场战役以少胜多,东晋仅以约八万军力大胜了前秦的八十余万大军(实际上前秦军力约二十多万)。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推迟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半个多世纪。
战役的背景是西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心攻打东晋,尽管他的丞相王猛在临死前告诫他不要南下。苻坚在公元383年不顾群臣阻拦,率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晋。东晋方面,谢安总揽朝政,积极准备防御,并依靠长江天险对前秦大军进行阻击。
淝水之战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洛涧之战,前秦军在洛涧失利,重挫了前秦的军心士气。随后,双方在淝水附近对峙。苻坚下令前秦军后撤,为东晋部队腾地方进行决战。然而,这一决定导致前秦军陷入混乱,东晋军趁机强渡淝水,对前秦军进行突袭。苻坚的军队战意全失,最终导致前秦军的溃败。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东晋大胜,前秦苻坚惨败。这一战役粉碎了前秦苻坚一统南北的幻想,使中国南北分裂的状态继续持续。前秦因此灭亡,而东晋得以保全。此战还是成语“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的出处。
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向南方发起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因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而得名,又称“肥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