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徐达北伐
徐达北伐是明朝灭元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于1367年至1369年。这场战役是明军与元军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进行的战略决战,标志着元朝统治的结束和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的确立。
徐达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战争驾驭能力。他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此役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北伐的背景是朱元璋在1352年起兵,自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此后,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提出了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
北伐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1367年十月,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为了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比较顺利,1368年攻下山东,随后攻取河南,并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陕、陈、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攻取河北后,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1368年六月初,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渡黄河,沿御河北进,最终攻克大都,明朝获胜。
徐达北伐的胜利不仅标志着元朝的覆灭,也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明朝统一中国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