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1673年至1681年。这场叛乱由三位藩王——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或其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发起。这三位藩王原本是明朝的降将,后来被清朝封为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和福建。
1673年,康熙皇帝为了巩固统一,决定撤销这些藩王的封地。吴三桂借此机会反叛,自称周王,并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将矛头指向清朝朝廷。他的军队迅速占领了湖南全省,并进一步占领了四川,导致许多官员投降。此外,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以及台湾的明郑等地也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响应吴三桂的叛乱。
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平定叛乱。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同时对其他反叛者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来孤立吴三桂。军事上,他集中力量攻击湖南,并信任汉将,以此鼓舞朝廷军队的士气。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但实际上已处于绝境。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所谓的“帝位”。1681年,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
三藩之乱的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它巩固了清朝的皇朝统治,消除了割据势力,并确立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这一事件也开启了“康乾盛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