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运动中的立宪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尝试,旨在使清朝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这场运动从1905年开始,至1911年结束,其目的是应对内忧外患的清朝晚期政治困境。
在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这是立宪运动的起点。回国后,他们建议清政府实行立宪政体。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计划在9年后正式实施。立宪派对此表示欢迎,并开始积极活动,要求清政府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并速开国会。
1907年至1910年,张謇等人领导了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廷早日召开国会,施行立宪。然而,清政府对此反应迟缓,甚至采取了一些欺骗和压制手段。1911年,清政府成立了一个主要由皇族成员组成的内阁,这导致立宪派的失望和不满。
立宪运动的失败,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对于立宪的诚意不足,以及立宪派内部的分裂。另一方面,清政府的改革措施未能有效解决当时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也使得立宪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目标。这场运动虽然未能成功,但它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