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阅读
 ▌ 会员专享
 ▌ 世界历史
 ▌ 软件工具
 ▌ 中国历史与文化总览
 ▌ 知识大全
 ▌ 现代摄影
 ▌ 资源目录
 ▌ 书法名画
 ▌ 微信弹窗
 ▌ 购买会员
 ▌ 网站登录
 ▌ 名著速览
 ▌ 名言警句
 ▌ 故事大全
 ▌ 联系网站
45、《师说》

《师说》原文与译文

 

韩愈〔唐代〕

 

 

原  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  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世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  释

 

▶ 学者:求学的人。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惑,疑难问题

 

▶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学习。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 是故:因此,所以。

 

▶ 无:无论。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 出人:超出一般人。

 

▶ 犹且:尚且,还。

 

▶ 众人:一般人。

 

▶ 下:不如,名作动。

 

▶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 惑矣:(真是)糊涂啊!

 

▶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 百工:各种手艺。

 

▶ 相师:拜别人为师。

 

▶ 族:类。

 

▶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 年相若:年岁相近。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 复:恢复。

 

▶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 乃:竟,竟然。

 

▶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 之徒:这类。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必:不一定。

 

▶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 贻:赠送,赠予。


 ▌ VIP文字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