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三节“道本大公,各求其是”


在《朱子语类》卷139中,朱熹肯定:“前辈文字有气骨,故其文壮浪。欧公、东坡亦皆于经术本领上用功。今人只是于枝叶上粉泽尔,如舞讶鼓然,其间男子、妇人、僧、道、杂色,无所不有,但都是假底。”[51]由此可见,治文词者,与其“用力于文词,不若穷经观史以求义理,而措诸事业之为实也”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汪叔耕》。。这样就把文词、经史和义理打成一片了。朱熹评苏轼古文,云:


苏氏文辞伟丽,近世无匹。若欲作文,自不妨模范。但其词意矜豪谲诡,亦有非知道君子所欲闻。是以平时每读之,虽未尝不喜;然既喜,未尝不厌,往往不能终帙而罢,非故欲绝之也。理势自然,盖不可晓然。[52]


这倒说的是心里话,朱熹喜欢苏轼的文章,却不喜欢他那种谲诡矜豪的文风,所以对苏文有褒有贬,有取有舍。


朱熹论文的根本在“道”,论诗的精义则在“志”,二者是相通的。同时他论诗评文都不偏废艺术形式。他曾强调“诗中有句


”[53],即诗中的义理旨趣和情语景语应交融为一,既有佳美的艺术情调,又含深邃的哲理蕴蓄。


朱熹自己就是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雅澹和平,从容中道,时见理趣。陈衍(1856—1937)《宋诗精华录》云:“晦翁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然诗语终平平无奇,不如选其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54]如前文曾举朱熹著名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5]


“方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安道斋舍,这是朱熹诞生之地,后来建为尤溪县学及南溪书院。“一鉴开”,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朱熹的父亲朱松有《蝶恋花·醉宿郑氏阁》,中云:“清晓方塘开一镜。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朱熹诗中沿用其词,变异其意。全诗用一个比喻贯串而下,一气呵成。读好书就犹如观赏水清如镜的“半亩方塘”;池塘可以容纳广大的天地,令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好书也是如此;池塘水清,方可映照“天光云影”,书也须是好的,才使人读之有益;水清如许的原因在“源头活水来”,好书也由于贯注了正确的道理。朱熹认为,儒家经典、理学名著,就是“源头活水”。全诗没有一句板起面孔来说性谈理,但性理旨趣却蕴涵于形象的比喻和活泼的诗句之中。


朱熹的《春日》一诗也很值得观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56]


全诗洋溢着春光明媚的蓬勃生机。诗的旨趣在“寻芳”二字,即探究事理的机趣;诗的归趋则在“一时新”,即摆脱束缚,取得新的认识,领略探索的愉悦。从春日闲游中能悟出这样的哲理,获得如此的启发,而又能以优美的诗句加以生动的表现,朱熹的艺术造诣果然不同凡响!


朱熹的这种艺术造诣,显然不是首先出自性理之学的“心志”的,而是出自对大自然的由衷的亲和感,以及对这种亲和感的审美表现。当然,这种亲和感及其审美表现,既与朱熹对中国诗歌传统和艺术精神的涵泳有关,也与朱熹由理学修养所得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它是传统和个性的融合。这就是朱熹诗歌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注释


[1] 李延寿:《南史》,1907页。


[2] 同上书,1322页。


[3] 张廷玉等:《明史》卷283《湛若水传》,72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参见王守仁有《惜阴说》,见《王文成公全书》卷7。


[5] 参见《阳明年谱》“嘉靖十三年”条,见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附录。


[6] 黄宗羲:《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7册,672页。参见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载《中国学术》,2000(1)。


[7]雍正十一年(1733),初于省城设置书院,上谕:“各省学校之外,地方大吏,每有设立书院,聚集生徒,讲诵肄业者。朕临御以来,时时以教育人材为念,但稔闻书院之设,实有裨益者少,浮慕虚名者多,是以未尝敕令各省通行,盖欲徐徐有待,而后颁降谕旨也。近见各省大吏,渐知崇尚实政,不事沽名邀誉之为;而读书应举者,亦颇能屏去浮嚣奔竞之习。则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俾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才之一道也。”见刘锦藻编:《清朝文献通考》卷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参见毛礼锐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47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二人通信自淳熙九年(1182)始,至光宗绍熙四年(1193)陈亮逝世前1年止,前后约11年。通信集中地争论王霸、义利问题,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陈亮第一次出狱到淳熙十三年(1186)的3年之间。现存有陈亮8封书信和朱熹15封书信,见《陈亮集》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8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36。


[9]万历十二年(1584年)七月至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六月,湖北黄安耿定向与寓居于此地(麻城)的李贽之间的论争,开始是两人间的论争,后逐渐演变为两县(黄安、麻城)、省城(武昌)、两京(北京、南京)乃至全国的一次心学大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参见李贽:《答耿中丞》、《又答耿中丞》,见其《焚书》。耿定向:《与李卓吾》,见其《耿天台先生文集》,453、456~457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10]时在淳熙十四年(1187)至淳熙十六年(1189)。参见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陆子静》之第五书、第六书;《陆九渊集·与朱元晦》第二书。


[11] 胡宏:《知言》,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03册。


[12]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东莱学案》,1676页。


[13] 陈亮:《三国纪年·序》,见《陈亮集》,177页。


[14]《吕东莱回书》,见《陈亮集》,189页。


[15]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东莱学案》,1679页。


[16]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2434页。


[17]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深宁学案》,2856、2867页。


[18]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答诸生问南雷学术帖子》,214页。


[19]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见《续修四库全书》,第538册,604页。


[20]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象山学案》,1886~1887页。


[21] 黄宗羲:《南雷诗文集·清溪钱先生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341页。


[22]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西山真氏学案·真德秀传》引黄宗羲语,2696页。


[23]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东发学案》全祖望按语,2884页。


[24]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横溪南山书院记》,614页。


[25]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东发学案》引黄宗羲语,2886页。


[26]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泽山书院记》,613页。


[27] 脱脱等:《宋史》,12980页。


[28]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2733页。


[29] 同上书,2738页。


[30] 宋濂等:《元史》,43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


[31] 董燧:《王心斋先生年谱》,见《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5册,37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2]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7册,821页。


[33] 张廷玉等:《明史·王艮传》,7276页。


[34]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7册,821页。


[35]《陈亮集》,287页。


[36] 陈亮:《酌古论序》,见《陈亮集》,50页。


[37] 王袆:《宋景濂文集序》,《王忠文公集》卷5,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


[38] 陈亮:《又甲辰秋书》,见《陈亮集》,339页。


[39] 同上书,339页。


[40] 同上书,339~340页。


[41] 参见《陈亮集》卷1。


[42]姬肇燕:《康熙刻本龙川文集序》,见《陈亮集》附录,566页。


[43] 陈亮:《自赞》,见《陈亮集》,114页。


[44]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见《陈亮集》,17页。


[45] 陈亮:《又甲辰秋书》,见《陈亮集》,339~340页。


[46] 刘埙:《隐居通议·论陈龙川二则》,见《陈亮集》附录,559页。


[47] 叶适:《书龙川集后》,见《陈亮集》附录,532页。


[48]《陈亮集》,510、511页。


[49] 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1382页。


[50] 同上。


[5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3318页。


[52]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答程允夫》。


[53] 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将去。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3330页。


[54] 陈衍评选:《宋诗精华录》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5]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2。


[56]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