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结社的类型及其活动
文人结社既以明代为最盛,社团类型亦以明代为最备,所以,本节即以明代文人结社为主,略述文人结社的各种类型及其活动方式。[1]
一、纯粹之诗社
这是一种诗人的小型社团,以流连诗酒、怡情悦性为主旨。其构成成员大多以同一地域的诗人为主。如闽中十子,包括福清林鸿,长乐陈亮、王恭、高棅,闽县郑定、周玄,侯官王褒、唐泰,将乐黄玄,永福王偁等十人,都是福建人。当然诗社也兼收他人,如无锡人浦源造访林鸿,与周玄、黄玄论文吟诗,二玄以为“吾家诗也”,林鸿遂延请他入社。[2]
有的诗社虽以地域称,但其成员却多为仕宦或流寓者,而且往往聚散不定。如明初北郭社,以长洲人高启为主,同里之士只有王止仲一人而已,此外,“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余君唐卿自永嘉,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人物遂盛矣”[3]。后世乃有“北郭十子”之称。又如明崇祯间欧主遇、陈子壮等人修复南园诗社,“期不常会,会日有歌妓侑酒。后吴越江楚闽中诸名流亦来入社,遂极时彦之盛”[4]。
另外,还有一人历游诸社、所至挂名的情况。如全祖望《钱蛰庵征君述》,记明末文人结社聚会方殷,“四方豪杰俱游江浙间”。此时浙人钱光绣(号蛰庵),“因尽交天下诸名士。先生年甫及冠也,而宿老俱重之。硖中则有澹鸣社、萍社、彝社,吴中有遥通社,杭之湖上有介社,海昌有观社,禾中有广敬社,语溪有澄社,龙山有经社,先生皆预焉”[5]。
这种纯粹之诗社往往有一定的组织形式。社有社主,或称社长、盟长、坛主、祭酒等,如北郭十子以高启为首,东庄十子则推邢参为魁。有的诗社,尤其是仕宦者的雅会,则往往以齿为序,犹如宗族。如明弘治中,南京吏部尚书倪岳、吏部侍郎杨守阯、户部侍郎郑纪、礼部侍郎董越、祭酒刘震、学士马廷用,“皆发身翰林者,相与醵饮,倡为瀛洲雅会,会必序齿”[6]。
社有社约,其内容大率为立社宗旨、吟诗轨范以及同社诗人之间的约束等。如嘉靖间祝时泰等人在杭州结西湖八社,其社约谓:“凡诗命题,止即景物,不取还拈。”[7]所以诗社中人所作大率为流连风景的诗篇。嘉靖间陈经等人在青州为海岱诗社,入社者如陈经系吏部侍郎丁忧里居,蓝田除名闲住,范泉未仕,石存礼、黄卿等皆已致仕,所以他们多有以诗为隐的意思。《四库全书总目》卷189《海岱会集》提要云:“观其社约中有‘不许将会内诗词传播,违者有罚’一条,盖山间林下,自适性情,不复以文坛名誉为事,故不随风气为转移。”[8]隆庆、万历间,梁有誉(1519—1554)与欧大任(1516—1596)、黎民表(1515—1581)等人复修粤山诗社,讲德论义,必以诗教为首,“相与发愤千古之事”[9]。今存梁有誉的《雅约序》,说明他们结社宗旨和诗风的追求。[10]
纯粹之诗社的活动性质,主要就是流连诗酒之间,以谈俗务为禁。高启《送唐处敬序》有云:
余以无事,朝夕诸君间,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堙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合宴乐之好。虽遭丧乱之方殷,处隐约之既久,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也。[11]
这颇能勾勒出纯粹之诗社的活动风貌。
细分之,纯粹之诗社大致有三类。
一是切实做诗的诗社。如青州海岱诗社,由北方文人所结合,所以切实做诗,不事标榜,性质与南方诗社不尽相同。海岱诗社中人皆闲散之身,除吟咏外,别无余事,又怡情山林,淡泊名利,不随一时文风为转移,所以他们的诗作大率清雅可观,既无“三杨”台阁之习,亦无七子摹拟之弊。[12]
二是风流雅集的诗社。如南京的青溪社,钱谦益《金陵社集诗序》云:“海宇承平,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谈者指为乐土。弘正之间,顾华玉(按,即顾璘)、王钦佩(按,即王韦),以文章立坫,陈大声(按,即陈铎)、徐子仁(按,即徐霖),以词曲擅场。江山妍淑,士女清华,才俊翕集,风流弘长。嘉靖中年,朱子价(按,即朱曰藩)、何元朗(按,即何良俊)为寓公,金在衡(按,即金銮)、盛仲交(按,即盛时泰)为地主,皇甫子循(按,即皇甫汸)、黄淳父(按,即黄姬水)之流为旅人;相与授简分题,征歌选胜。秦淮一曲,烟水竞其风华;桃叶诸姬,梅柳滋其妍翠。此金陵之初盛也。万历初年,陈宁乡芹,解组石城,卜居笛步,置驿邀宾,复修青溪之社。于是在衡、仲交,以旧老而莅盟,幼于(按,即张凤翼)、百谷(按,即王稚登),以胜流而至止。厥后轩车纷遝,唱和频烦。虽词章未娴大雅,而盘游无已太康。此金陵之再盛也。”[13]
还有一种公子豪举式的临时雅集,也冠以结社之名。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记万历间湖州文人茅元仪,初入金陵,发起午日秦淮大社:“尽两岸之楼台亭榭,及河中之巨舰扁舟,无不倩也;尽四方之词人墨客,及曲中之歌妓舞女,无不集也。分朋结伴,递相招邀,倾国出游,无非赴止生(按,茅元仪字)之社者。止生之名遂大噪,至今以为美谈。”[14]此举颇有凭借文人结社的时代风气,以沽名钓誉之嫌。
三是以诗社兼游赏之趣的。如嘉靖间祝时泰等人所结的西湖八社,即以集会的风景胜地八处,随地立名,有紫阳诗社、湖心诗社、玉峰诗社、飞来诗社、月岩诗社、南屏诗社、紫云诗社、洞霄诗社,总称为西湖八社。
纯粹之诗社的活动方式也有多端。有的诗社每月为集,如朱孟震《停云小志》记万历初年南京的青溪诗社:“每月为集,遇景命题,即席分韵,同心投分,乐志忘形,间事校评,期臻雅道。”[15]有的诗社春秋两集,或一年四会,这都是定期的社集。而更多的诗社则是不定期集会,有机会、有条件,再加上兴之所至,就相邀集会,歌诗饮酒。更有一社中人,或先后入社,或漂泊四方,不能时时相聚,便以诗简往还,权为社集,如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131《柄山社草引》所述樠山社,就是一例。诗社所作之诗大多结集成书,或称“社集”,或称“社草”,或称“社诗”,或称“社稿”,或称“会集”,付梓刊行,以广影响。
二、怡老之会社
怡老之会社往往带有某种隐居的性质。如《三台诗录》云:明永乐二年(1404),浙江太平人林原缙“居恒诗酒优游,不乐仕进,与邱慎余、何东阁等九人,会里之花山,修白香山(即白居易)故事,称‘花山九老’,有唱和诗”[16]。《明史》载:“陈亮,字景明。自以故元儒生,明兴累诏不出,作《陈抟传》以见志。结草屋沧洲中,与三山耆彦为九老会,终其身不仕。”[17]朱彝尊(1629—1709)《静志居诗话》记漏瑜在建文初,为河南道监察御史,靖难后,“潜迹江湖,缔交耆旧。宣德中,在乌墩为九老之会”。时人有诗纪其事云:“景迫桑榆尽日闲,更邀同志效香山。寻常樽酒频酬劝,适意林泉任往还。心远自忘尘世事,年来不锁利名关。莫言九老非前比,养得天和总一般。”[18]他们有的处于元明易代之交,有的适逢宫廷政变之际,自结会社,诗酒优游,成为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方式。
但是在国家安定时期,借会社以隐居就不那么时兴了,更多的是纯粹的怡老娱性之举。光绪《杭州府志》卷173记载:
硕德重望,乡邦典型,酒社诗坛,太平盛事。吾杭士大夫之里居者,十数为群,选胜为乐,咏景赋志,优游自如。在正统时有耆德会,有会文社;天顺时有恩荣会,有朋寿会;弘治有归田乐会。人物皆一时之选,乡里至今为美谈。[19]
参加或组织这种会社的,大多是退休致仕的名公巨卿,他们结为林下之社,诗酒优游,怡情适性,犹如现在退休老干部中心的文化活动。他们或则流连风景,如成、弘之际,“海风久治平”,甬上洪常等人“解组归田”,“相结为高年诗会。每值风日佳时,辄剪蔬供蔌,欢共为集,逍游散带,里人望之若仙”[20];或则定时会集,赋诗作文,如弘治间兵部尚书项忠致仕里居,“结槜李耆英之会,月一集于僧房道院中”,所赋诗文,汇为一集[21]。正德间,司徒秦金等人“结诗会山中,亦以碧山名社,然止就诸公之别墅,如二泉精舍、凤谷行寓、惠岩小筑,次第举会,盖亦慕修敬之风,而一寄意焉”[22]。
万历以后,这种怡老之会社渐次衰歇。其间唯有万历十三年(1585)仁和张瀚致仕以后,约里中士大夫高年者举行的怡老会,樽垒既行,间以咏歌,尚属一时盛举。《武林掌故丛编》记载此事,其社约谓:“意兴所到,率意成诗,成不成,工不工,各自得也。”[23]可见其性质不同于纯粹诗社。又谓:“坐间谈山川景物之胜,农圃树艺之宜,食饮起居之节,中理快心之事。若官府政治、市井鄙琐,自不溷及。”又可知其有意避免政治关系。张瀚序其事云:“余归休数年,始与同乡诸搢绅修怡老会,会几二十人,一时称盛,集余嘉树里第。已而定为四会,选胜湖山,迭为主宾。”所以诸人诗皆分春会、夏会等,以时季为题。由此可见这种怡老会社的活动方式。
除了乡里搢绅的林下之社以外,还有成员既不拘于士大夫,活动又不重在诗文切磋,而是纯粹以逸老怡乐为主的会社组织。如刘麟《逸老堂碑记》记载嘉靖时的岘山逸老会,每年开春、秋二社,与会成员并不一定,有期而入者,也有不期而会者,每次参加活动的人都有所变化。而逸老堂建成以后,就成为固定的活动地点。[24]这种会社犹如现在的老人乐园。
逸老会的进一步发展,是置办社田,成为养老的组织。陈幼学《逸老堂社田记》载:万历三十年(1602)兵部侍郎许孚远倡逸老续社,集会者四十余人。次年许孚远卒,社事寻废。“太守问故,曰社无田,苦于合醵而莫适为主也。乃置负郭田若干亩,立籍于宝生禅院,岁征租,供春秋两社会计出纳,士大夫以齿而狎主之。”[25]这已经完全演变为乡社之制了,与其说是诗社的蜕变,毋宁说是诗社的复古——恢复其宗法性的本来面貌。
三、文社
文社以作文为主,尤以作科举文为主。它的起源可以溯自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进士舒璘,有《请汪解元书》,敦请汪解元莅临书院讲会,略云:
某窃惟学之不讲,士失趋向,知道者鲜。国有学,郡有庠,邑有序,正所以讲明斯道,使人心不昧,以复其初。顾某不才,岂宜滥居此职?然自壮岁游学,蒙师友启发,粗知为学蹊径。冒昧此来,亦文会之间,朝夕切偲,以无负讲明之意。[26]
可知文社之起,实与书院讲学之兴关系密切。
而文社的真正盛行,则是在明万历年间以后。陆世仪《复社纪略》卷1云:
自令甲以科目取人,而制举艺始重已。士既重于其事,咸思厚自濯磨,以求副功令。因共尊师取友,互相砥砺,多者数十人,少者数人,谓之文社,此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遗则也。好修之士,以是为学问之地,驰骛之徒,亦以是为功名之门,所从来旧矣。[27]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