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西方崇高的诸形态


预言先知真堪赞


吾侪毕生所追求


早在斯人胸怀[11]


——华兹华斯


道德力量也是康德崇高理论中的重要因素,但道德力量在康德那里只存在于主体身上,在布拉德雷这里却是崇高客体的特征。客体,特别是形体弱小的客体,之所以成为崇高,唯因其内部拥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布拉德雷举了屠格涅夫的一篇散文诗来说明道德的崇高,其文大意是:主人公沿小路狩猎归来,前面地上有一只羽毛未丰的幼小麻雀,是被刚才的暴风从树枝的窝上吹刮下来的。当主人公的猎狗正扑向幼雀之时,一只老雀像石子一样向猎狗的鼻子上投撞,带着凄厉的叫声,它一再向猎狗冲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麻雀会被认为是崇高的,那么是什么使它成为崇高的呢?”答曰:完全不是它躯体的庞大,而是它的爱和勇气。这里的爱和勇气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常常看到爱和勇气,而且总是敬佩和赞赏它,但并不总认为它们是崇高。那么为什么爱和勇气在麻雀身上却成了崇高呢?因为这爱和勇气的异常伟大,不单靠爱和勇气的质,还靠质中的量,这正是崇高之所在。很显然,我们试想,如果这爱和勇气的量大大减少,如果作为母亲的雀,在第一次勇敢的努力之后,就退缩地飞开,或者,这雀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的子女,而是为了火鸡。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爱和勇气都依然存在,但崇高将减退或者消失,仅因这爱和勇气再也不拥有崇高所要求的巨大的量了。


“小小的麻雀因超过或压倒大而来的崇高,毫不亚于苍穹和大海的崇高。然而这大不是范围的大,而毋宁说是力量的大,在这种情况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大。诗云:‘爱的力量比死更大,完全压倒了使其忍痛离开的本能。’司各特和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狗也是这样,它的主人在享维恩的巉崖中遇难,三月之后,它也在其主人的尸体旁被发现了:


昼夜抚育相伴


岂忘爱之崇高


情感力量化血肉


伟大谁能料想”[12]


同样,普罗米修斯是崇高的,他有反抗宙斯无比威力的道德力量,又有忍受无比痛苦的精神力量。苏格拉底是崇高的,他面临死亡的平静态度,超越压倒了死的力量。


19世纪以来,美和崇高的统一和正面形象进入崇高,并没有偏离西方的精神核心,布拉德雷关于崇高感的两个阶段的描绘,直接承接了柏克的惊惧与欢愉,康德的痛感和快感:“在崇高中,它的感受看来并不如此简单或直接。崇高感中看来确有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挫或阻碍,或者甚至惊呆,或者,可能甚至是拒绝或者被威胁的感觉。好像某种我们不能接受或把握,或者不能勇敢地直面的事物影响了我们。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想要逃避它,好像它刺痛了我们,使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卑微。我们可以用‘消极阶段’这个方便的也是有力的词来称呼它。它是崇高的本质。……显然,对崇高来说,第一阶段或方面还不是它的全部。接之——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逐渐地——而来的,是另一阶段:一个力量的反作用,一个自我扩张的突然涌现,或者一个升腾提高,或者是要勇敢地承受自我受挫而产生的感觉,或者,甚至是要除去,要超越一切阻碍和限制的感觉。甚至当崇高的事物被称为险恶的、威吓的、恐惧的时候,这些感情也总是积极的,是要与它合一的感受。而且只要它的性质允许,它们可以相当于狂喜和崇拜。然而,由消极阶段产生的痕迹,‘火的余味’常还留在其中,可能我可以说的是,合一要求一种自我放弃,狂喜和崇拜常常强烈地与敬畏混合在一起。”[13]


在布拉德雷关于崇高感的论述中,明显地有想要容纳各种理论内容的企图,但其核心是分明的。正是这核心必然要发展到或推出道德力量的崇高。凯瑞特更是天衣无缝地把正面的崇高和反面的崇高糅合在一起:“尽管它们美,然而只有它们被认为与人的意志相敌对的时候,那产生出的受挫、阻碍、惊呆、拒绝或者被威胁的感觉——就我的理解而言——才与美的客体联系在一起,这些感觉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崇高的标志……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要求一个摆脱自我保存本能的努力,为客体的美——这是客体自身的目的性——而喜悦。”


“暴风就是这样,我们因它的毁灭性而拒绝它,又因它壮丽的力量而为它吸引。悲剧英雄亦然,我们因为他的受难或受难的起因而拒绝它,又因他承受苦难的坚韧,或者因他死守自己的爱或职责的坚贞而为之吸引。你看暴风,审美想象战胜了人的恐惧,你看普罗米修斯,但见他征服了痛苦,他享有自己的胜利。”[14]


在布拉德雷的理论里,崇高对象也像图腾一样,成为两种因素的合一。人的超越靠一种自我放弃和对崇高对象的崇拜。这明显的是一种基督教精神的影响,也许应有基督教的理论才能给布拉德雷的消极阶段一种深刻的基础。


四、凯瑞特的崇高理论


凯瑞特不同意柏克,他认为“崇高与其说是敌对的,不如是优越的(superior),崇高的主体感受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敬畏”[15]。凯瑞特对柏克的批评从其最深层的意蕴讲,反映了基督教精神对近代精神的批评。在基督教那里,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洪水、瘟疫是代表上帝对有罪的人类的惩罚和规诫,高山大河也体现着上帝的伟大和崇高,18世纪以后,诗人们都把用以形容上帝的伟大的语句用于自然山水上来。就人也来自上帝之创造而言,崇高的东西与人在根本上不是敌对的;从人的始祖亚当、夏娃使人永远带有原罪来说,崇高的东西是比人优越的。崇高之物不管是反面的洪水,还是正面的高山和高耸入云的哥特教堂,人们对它们的感受最首要的应当是敬畏。


在基督教的崇高中,人们按照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上帝,上帝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点,它是人自身的异化,人把自己的一切优点都交给了上帝,而把一切缺点都留给了自身。同时上帝又是人不可知的自然和社会力量的人格化代表,它使一切不可知的东西成了可知的东西,它给一切祸害、威胁、苦难、奇迹一个可以理解的解释。它把人与不可把握的东西的交往变成了与上帝——自己熟悉的对象的交往,它把人对未知的恐惧变成对一个主宰者即人的创造者的敬畏。上帝是崇高的最后根源,崇高是上帝力量的体现,它不是敌对的东西,而是优越于人的、比人更高的东西。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16]。在中世纪,人类心灵的崇高心理结构具体地表现在基督的诞生、受难、死亡、复活这一过程中。人们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对来世和天国的幻想中,人们的崇高感表现在对人生苦难的无比的忍受力上。他们甚至“不把所忍受的痛苦看作一种冤屈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神福,只有这样,人才能克服生来就是有罪的能感受的肉体、心肠和情感,从而达到自己与神的和解”[17]。布拉德雷和凯瑞特崇高感中的与客体合一,凯瑞特说恐怖的崇高客体就其自身的目的性来说是美的,从而使之对人有吸引力,都曲折地反映了基督教精神。那用遮蔽结构把世俗生活隔绝开来,而从外观显得腾空而上耸入云天的哥特式大教堂则从艺术上典型地体现了基督的崇高,人们在现实的苦难中,在对苦难的崇高的忍受中,感到了全能的上帝,瞥见了天国的幸福,来世的希望,于是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决心脱尽自己的罪恶,洗涤自己的污点,抖掉自己的怯懦,否定自己的有限性,为向一个伟大的造物主皈依而净化自己。“基督的死与复活是基督教的基础,没有基督的死与复活,便没有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得救;全人类亦无从获得拯救。基督的死蕴藏着代替一切人死的潜在性;在他的复活中,人类战胜了死亡,获得了永生。但是,只有跟他一体同心,一起钉在十字架上,一起从死里复活的人,才能真正得救。”[18]


在基督教的崇高里,人的自感渺小转为人因(正面或反面的)外物刺激而感到自己有罪,感到自己的被抛弃的处境。西方文化有与无、实体与虚空的对立最容易产生的就是一种被抛弃感和有罪感;而人对自身的超越转为人的赎罪激情和向上帝的皈依。整个崇高过程都被宗教化、神圣化了。


五、朗吉弩斯的崇高理论


西方崇高理论无论是理性的,还是宗教的,都充满着一种巨大的冲突意识、斗争精神,一种对超越和胜利的巨大渴望。当人的力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人站在自己意想不到的业绩的顶峰的时候,崇高的激情会变为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人会没有恐惧全然自豪地感到自己的崇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虽是专论文章风格的,但如果我们披文入情、知世论文、忘言得意的话,可以把它视作——而它确实也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崇高精神的理论表现。


罗马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赫赫帝国,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对社会的征服,不是对高山大海的观照,而是对另一些人类的奴役。三次布匿战争,三次马其顿战争,苏拉的东征,恺撒的北伐,他们的对手不是洪水、暴风、沙漠、大海,而是或文化落后,或装备较差,或力量较弱,或意志力低的社会力量,他们面对的不是有无限内蕴、无限空间、无限力量的自然,而仅是有限的地理、人口、力量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他们不需要诉诸理性、超感性官能、上帝,只要有信心、力量和勇敢。辉煌的罗马帝国是罗马人自己的业绩和成就,用恺撒的名言来概括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朗吉弩斯对文章崇高风格的要求,代表的是帝国精神对文章风格的要求。在这里,“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19]。


伟大的心灵也在伟大的自然现象中寻求自己的对应物,朗吉弩斯希望诗人不要关注小小的溪流和篝火,而要迷恋尼罗河、莱茵河,要关心壮丽的群星和活的火山。“作庸俗卑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订定的计划;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的竞赛场上,要我们既做它丰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雄心勃勃、力争上游的竞赛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爱。因此,即使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是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超越整个空间的边缘。当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领域,看到它处处富于精妙、堂皇、美丽的事物时,我们就立刻体会到人生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了……总而言之,一切为日常所必需的事物,人们视之为平淡无奇,他们真正欣赏的,却永远是惊心动魄的事物。”[20]


“崇高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一切使人惊叹的东西无往而不使仅仅讲得有理,说得悦耳的东西黯然失色。相信或不相信,惯常可以自己作主;而崇高却起着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从与否。”[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