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西方崇高的诸形态


可以看到,朗吉弩斯的崇高在内在精神上与柏克、康德等是相通的。它强调与大自然的竞争精神,要求达到超越世界的最辉煌的顶点。关于崇高效果的描述,也与柏克相似[22],都有横扫千军,不可抗拒的作用,只因体系和角度不同,在同一心态中,柏克强调的是惊惧和欢愉,而朗吉弩斯看重的是惊心动魄和狂喜。


六、西方崇高理论的动态结构


从朗吉弩斯的狂喜到柏克的可怖反映了西方崇高理论的大幅度摆动,但它们又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巨大阻碍和超越意识之上的。凯瑞特在《美的理论》“崇高”一章中,对崇高的整个动态过程作了较详尽的分析:


如果我们概括出布拉德雷先生解释的主要之点,那就是:


1.超常的体积或力量,它引起我们


2.首先是,一个受挫或拒绝的消极状态,然而


3.随后,一个自我扩张或提高,其最后的情感是


4.与客体合一的积极情感。


我们可能承认,在某种情况下,所有这些要求都被实现。可能它会常常——虽然不总是——被认为是崇高的典型例子。然而就崇高而言,很有些具备同等能力的竞争者:


a.客体满足1、3、4,但不必然有2,如彩虹、高山。


b.客体满足2、3、4,但不必然有1,如伦勃朗的《老乞丐》。


c.客体满足2、3,但不必有1和4,如毒蛇、人格化了的贫困。


d.客体满足1、2、3,但不必有4,如命运、埃古、地震。


e.客体满足1、2、3、4,如耶和华、英雄悲剧,或按布拉德雷先生的例子:飓风。[23]


从凯瑞特的论述再参之以前面所讲崇高的诸形态,我们不难体会西方崇高理论的具体面貌与西方精神的关系。


注释


[1]柏克(Edmund Burke):《论崇高与美》(On Sublime and Beauty),36页,纽约,1909。


[2]柏克(Edmund Burke):《论崇高与美》(On Sublime and Beauty),36页,纽约,1909。


[3]同上书,51页。


[4]同上书,52页。


[5]同上书,54页。


[6]柏克:《论崇高与美》,71页。


[7]汝信:《西方美学史论丛续编》,7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8]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85页。


[10]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101~102页。


[11]布拉德雷(Andrew Cecil Bradley):《牛津诗学讲演集》(OxfordLecturesonPo‐etry),43页,麦克米伦与柯出版社(Macmillan and Co.),1909。


[12]布拉德雷:《牛津诗学讲演集》,44~45页。


[13]布拉德雷:《牛津诗学讲演集》,51~52页。


[14]凯瑞特(Edgar Frederick Carritt):《美的理论》(TheTheoryofBeauty),241~242页,英国梅休因出版社(Methuen),1914。


[15]斯宾夏特(F.E.Sparshott):《美学结构》(TheStructureofAesthetics),78页,多伦多大学出版社(Toroto University Press),1963。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版,第1卷,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黑格尔:《美学》第二卷,307页。


[18]G.F.穆尔:《基督教简史》,2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朗吉弩斯:《论崇高》,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12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0]同上书,129页。


[21]同上书,122页。


[22]参见柏克:《论崇高与美》,51页。


[23]凯瑞特:《美的理论》,244~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