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17再探水晶球

我们的确活在一个特别暴力的时代,因此,还有什么比犯罪小说更能表达我们严肃看待暴力的媒介呢?简单的说,现代犯罪小说所能办到的,就是道出我们这个时代一些值得留意的事。正如德昆西所说的,这是关于谋杀的杰出艺术,可以说出一些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事,也是讨论如何在这世界中安稳过活的最佳方式。

在本书以前,最具争议性的犯罪小说观点是美国历史学家雅克.巴森于一九五八年发表的一篇内容激烈的文章。巴森在文中对侦探小说的没落表达哀悼之意,主要针对凡人型侦探那一类的著作,认为这情况不只少了「死后僵直或用砷下毒这类迷人的事……连才智、知识与推论过程那些抽象概念」也为之陨落。是什么取代了这类作品?他这么问。答案是心理学的泥沼,也就是「过去创作这项文类时尽量避免的东西」。当时,巴森得在高度及膝的心理学泥沼中跋涉而过,事到如今,他可能会发现泥沼高度竟已升至颈部。他说,现代犯罪小说让他觉得既老套又廉价,因为侦探小说的所有重心都在那些专业的角色,还有「对高尚、才智与正直的信仰……对法律的认同与对科学的好奇心」等带来乐趣的特质。一九五八年,他发现这个文类已经「失去目标,可能也失去了在文学中的一席之地」,更「丧失了娱乐性,没有任何可供交流的价值」。他在与泰勒共同编写的文选与评论入门《犯罪文学目录》中,也曾详尽阐述这个观点。我在本书仅提及名字的约翰.洛德,在《犯罪文学目录》里有九页篇幅的作品评论,而我几乎同样略过的亨利.韦德,他称为「古典时期的伟大人物之一」,并给予七页的大肆赞扬。

如果你热爱洛德,并对韦德深感敬重,那么巴森应该能成为你的向导。我的观点显然与他背道而驰(巴森认为迷人的作品均让我觉得无聊),彼此甚至没有可供辩论的共识基础。但有趣的是,他对这些年文类发展的判断与我颇为相似,只是他认为这项文类是在远离「智力」(Intellect)与「推论」(Reason),我则认为这是不再自我欺骗,朝写实主义靠近。同样有趣的是,他并未尝试从艺术角度为他大力表扬的侦探小说辩护,顶多只说这些作品「做为娱乐来说相当可靠,做为文学来看则值得敬重」。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可靠与值得敬重是什么意思?对现代作品来说,这代表其中最好的著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有趣的犯罪小说。因此,过去与现代的作品在这方面的差距,远比巴森与其他人声称的小。只有面对将柯林斯、拉芬努与柯南.道尔视为「侦探小说」重要且主要先驱者的观点时,它们之间的鸿沟才会显得巨大,何况所谓的「古典」,其实不过是指二十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这段时间。

这种发展状况其实有更合理的解释。犯罪小说做为一种文类,其发展就像其他小说一样,主要由于社会事件发展而成,过程大致如下:

一、与犯罪有关的小说成为一种抗议社会状态的激进文类,例如葛德温、布尔沃-李顿、巴尔札克等人的作品。犯罪者被视为英雄,或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

二、身为故事主角的侦探是社会的守护者,或是智力超群的超人。这部分始于爱伦.坡,再由柯林斯与加伯黎奥加以发展。

三、超人型侦探的行为或许可以凌驾或超脱于法律约束。这个观念始于福尔摩斯。

四、因商业考量而从短篇变成以长篇为主,女性作家也随之出现。侦探风格依循福尔摩斯模式,作品强调维持社会现况的重要。(「规则」的发明可能正与这种「社会高于一切的想法」需求有关)。

五、尝试打破「规则」,部分因素是这个文类的作品开始变得无聊(艾尔斯这么觉得),部分则是觉得这项文类太过天真(汉密特与钱德勒这么觉得)。

六、犯罪小说发展之后,成为收纳各种文类的集结,从喜剧到悲剧,自社会写实到个人心理状况研究均包括在内。此外,间谍小说也发展为一种文类。

在本书初版(一九七二年)里,我曾尝试观看水晶球,预测犯罪小说未来十年的发展。以下我将列出当时的答案,并以不同字体加注评论于后,看看当年的预测是否接近现实状况。这些预测很多皆一语成谶,有点不太戏剧化。其结果大致如下:

侦探小说

市场衰退。还是有人会持续发表侦探小说,但随着年迈的大师逐渐退场,能让黄金时代支持者满意的新书也会愈来愈少。那种「『死后僵直』之类的迷人事情」,或是独一无二的毛发与地毯线头这种对犯罪小说极为重要的元素,看起来实在不太可能成功复兴。无论现在或未来,这种线索已不会让业余侦探处理,而是鉴识人员的工作。不会再有房屋或周遭地形的平面图,密室元素则会交接到科幻作家手中。就算有神祕的谋杀方式,也会与时并进,例如用雷射光犯案、在冷冻食品里下毒,或是在电暖炉上涂抹化学元素等。

没错,市场的确衰退了,老派侦探小说也只出了几本。出版社对这种情况感到惋惜,也忽略了明显的事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写作的作家,不可能写出像克莉丝蒂或榭尔丝那类的作品。P.D.詹姆丝就是一例。

间谍小说

同样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衰退,如果不是数量上的,就是质量上的。描写欧洲谍报行动的小说会愈来愈少,同时也会有更多作品与过去较少探讨的地区有关,特别是远东与南美。在勒卡雷的声势下滑后,文类可能会出现一波调性轻快的趋势。为什么法国人撰写的间谍小说佳作寥寥无几?这个文类理应投他们所好才对。无需因这种说法感到惊讶,毕竟有些国家主义色彩浓烈的间谍小说是出自法国、以色列与阿根廷的作品。

可惜错估了形势。原本期待的「轻快」调性,转变成一种令人厌恶的轻蔑,甚至是恶毒。英美以外的作家,几乎没人对这个文类有什么兴趣。

冒险小说

市场稳定上扬。许多过去撰写侦探小说并以优秀、简洁观点描述角色与场景的出色作家,如今已跨入冒险小说的行列。同时,可能也会有更多不打算认真看待作品与读者的作家加入,撰写某种类型的冒险小说(以男性作家为主),或撰写带点神祕元素的哥德小说(以女性作家为主)。如今这类小说已会大量运用专业知识,例如狄克.法兰西斯的冒险惊悚小说,便奠基于赛马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自然也会有奠基于田径、赛车与游泳的类似作品才是。

最后一句话仍待应验,但其他似乎几近正确。女性作家的哥德小说盛行,但这已不在本书的讨论范畴内。至于对狄克.法兰西斯后来发展的评论,请见本书三四七页。

警察小说

很可能一如现况,只是十年后,一本书中有三、四个案件同时发展的作法肯定已经过时。电视依旧是这类半写实路线小说的形象化对手,但似乎也没有两者无法并存的理由。可能会出现的变形版本,包括前文建议过更强调鉴识工作的类型,或是发展小镇或乡村警方的题材,以及与英、美以外国家的警察有关的故事等。东京的八十七分局里的警察会是什么模样?肯定让人想一探究竟。

前两句话一语中的。其他提议则有待诸位作家发展。电视影集《希尔街蓝调》融合了警方工作与喜剧元素,获得惊人成功。

犯罪小说

会有哪种类型的发展,取决于这个文类会吸引具哪种才能的作家。如果「文学小说」持续不在乎写实的叙事风格,变得更注重语言或科幻小说式的尝试,或象征性的心理状态(这种趋势从布洛斯[1]到梅勒[2]与梅铎[3]便能看得出来),那么「犯罪小说」或许就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文类可能会吸引二十年前撰写文学作品的作者,以及读过那些书的读者。倘若真是如此,可以预料得到,犯罪小说与侦探小说(冰箱里那个碟子上的六根猫毛是做什么用的?)之间的连结会日益薄弱,叙事风格也会更为直接。不过也有许多犯罪小说家会持续那种结合心理学、线索及社会评论、让巴森为之愤怒的创作方式。

没错,犯罪小说家变多了,也有许多偶尔游走在犯罪小说与文学作品边缘的作家。英国作家休.弗里特伍德(HughFleetwood, 1944-)与法兰西斯.金(Francis King, 1923-2011)便是其中两位,而且我确定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作家。最好的犯罪小说作家一旦发挥全力——像乔治.希金斯与露丝.蓝黛儿——自然同样是值得关注的文学小说家。

谁来创作?

英美两地在犯罪小说领域具有至高地位,一部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一部分则是因为英文对读者来说是世界性的语言(北欧与荷兰有许多人偏好阅读英文版犯罪小说),但有些迹象显示,这种状况或许正面对挑战。几位北欧新作家与一、两位法国作家,以及至少一名义大利作家的作品,都因为与英美作家风格颇为不同而相当有趣。举例来说,法勒与荷瓦儿双人组和杜伦马特的小说便显得独一无二。在未来十年内,或许还会出现更多新作家,而且不会全都出身英美,犯罪小说的领域会变得更加宽广。

有一部分说对了。在瑞典,由于法勒与荷瓦儿的影响而出现了几位人物,但只有少数作品译成英文。阿尔内.布洛姆(K.Arne Blom, 1946-)与保罗.奥鲁姆(Paul Ørum, 1919-1997)两人的作品跨越了语言障碍。西班牙也有新的犯罪小说家,由于民主政府的统治,这个文类开始复甦。加拿大与法国也是,只是法国大多数作品的方向与其他犯罪小说不同。我脑中想到的意大利作家是夏侠[4],只是后来证实他并不算真正的犯罪小说作家。整体来说,才华洋溢的新作家——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希金斯与蓝黛儿——均出身英美。最近有个意大利记者点醒了我,说天主教国家有趣的犯罪小说作家之所以寥寥无几,可能是因为天主教徒会透过告解来消除罪恶感。因此,他们对于整个罪恶感问题的态度,与新教徒道德观所建立的犯罪小说核心有相当大的歧异。这个有趣的想法值得深入探讨。

回顾至此结束。特别让我感觉震惊的,是没预料到在过去十年里,学术界对犯罪小说的兴趣仍持续大幅增长。十年前,犯罪小说还是评论界中的灰姑娘,如今,至少在美国当地,灰姑娘已变成美若天仙的公主。我经常抱怨最杰出的犯罪小说几乎完全受评论界忽视,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这种转变的确使人乐见其成。不过,对坚称某些文学类型就是比其他文类重要的人来说,基于这种观点诞生的许多新颖评论,肯定使他们无法认同。

犯罪小说是某种特定观点下的受益者(科幻小说、电视影集、纪录片与其他创作也是),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称为「流行艺术」的大多数事物,其实就与虽然没那么流行但更值得尊敬的艺术创作差不多同样重要。如果要说这种观点只是误会一场,可能还算太客气。有些幼稚到极点的人认为,一些长期播放的影集,例如英国的《加冕街》(CoronationStreet)与美国的《朱门恩怨》(Dallas),都应该因为它们的大获成功而认真看待。隐藏于目前流行艺术的评论之后的态度,其基本想法是不同的艺术表现类型并无优劣之分,而这种态度甚至有时还会明显展现。李奇登斯坦[5]的普普艺术或许看起来像连环漫画,甚至也几乎就是连环漫画,但由于那些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或英国泰特美术馆中就挂在毕卡索的画作旁,因此可以受到认真看待。否认任何判断杰作的标准存在,或认为应该订立这种标准,其实都与结构主义理论的看法有关,这种看法认为每一本书(在此甚至应该将「书」置换成更中性的「文本」一词才对)在每一名读者眼里都是全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