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所知甚少,即使对于当时传入欧洲的有限的中国哲学资料,他所作的分析也很肤浅。在他看来,孔子是中国主要的哲学家,但孔子的思想又多为道德教训,如他所说:“孔子才是中国人的主要的哲学家。但他的哲学也是很抽象的。”注28可见,尽管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难免会陷入片面性。然而,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是对于其他哲学学科,包括逻辑、美学、中外哲学史等,迄今为止都是一个发挥重要影响的因素。可以说,在给予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以积极影响的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中,还没有另外一个人能够与黑格尔相匹敌。
黑格尔哲学之所以能发生上述影响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需要马克思主义,而黑格尔哲学乃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二,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乃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黑格尔所创立的庞大哲学体系虽然过去150多年了,然而其中仍有尚待发掘的合理因素和启发人们的深刻思想。因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发挥重要影响,一方面,主要是同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还同黑格尔知识渊博、他的哲学体系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有关。
从黑格尔哲学对于各哲学学科的具体影响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是我们所必须加以批判的。事实表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从来都是哲学各学科发展的动力之一。当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包括其各学科的基本原则),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乃是重要的前提。毫无疑问,在中国当代的哲学研究中,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仍然是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学科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批判应当加以正名。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批判等于简单地打倒,戴上政治反动的帽子。但是,批判本来的意义绝不是这样,而是分析、讨论,否定错误的东西,发挥正确的东西。黑格尔认为,批判就是发展,对于有欠缺、不足的东西加以发展。这是有道理的。可见,以往有些“批判”,特别是“四人帮”所推行的,完全是对批判的亵渎。因此,黑格尔哲学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积极影响,真正说来,就表现在抛弃其唯心主义外壳,剥取其合理内核,并发挥这种合理内核。事实表明,这样做的结果使许多哲学学科开阔了思路,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的辩证逻辑的研究中,已经开始注意黑格尔的《逻辑学》。但是,之前有一段时间却只注意了《资本论》逻辑的研究。这虽然很有必要,但是,须知《资本论》逻辑的主要来源是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就说过,为了使《资本论》得到科学的表述,他曾反复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列宁甚至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注29因此,辩证逻辑研究的深入,必然要回溯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我国近年出版的辩证逻辑著述,已显示出这种趋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合理思想,将会有助于克服在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研究中缺乏历史感的抽象性。或者说,从逻辑的角度批判吸取黑格尔《逻辑学》有关的合理内核,实为建立辩证逻辑所不可忽视的条件。
同样,在我国当今的美学研究热潮中,黑格尔体系中的《美学》也发挥着很大影响。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思想表现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中。这个美的定义的形式是唯心主义的,但在这个形式下面却凝结着丰富而深刻的合理的思想。就美学而言,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理念,实质上不过是人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代名词。因此,在黑格尔那里,艺术美实质上不过是对于人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一种显现。因此,黑格尔这个美的定义,在合理意义上,恰好表现了他一贯坚持的辩证的人本主义美学观。我国美学界现今所发生的种种争论,主要问题仍然在于如何认识美的本质。这些争论,基本上可以分成三派。坚持客观论的一派,主要是发挥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观点,因而把艺术美的创造本质上归结为生活的再现。坚持主观论的一派,则认为美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因此美的本质主要在于揭示美感的奥秘。根据这种观点,艺术创造就必然从本质上归结为艺术家心灵的自我表现。坚持主客观统一论的一派,比较复杂。其中,有的把主客观统一于主观,本质上仍然属于主观论。有的把主客观统一于客观,但又由于对客观理解的不同而不同。不过,从争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主客观统一论将会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承认,争论的焦点也将会转到如何评价主客观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美学争论发展的过程看,主客观统一论就是在黑格尔美学思想影响下提出来的。事实上,黑格尔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就是在理念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这在他分析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承认黑格尔这里在理念这个外壳中所包含的合理内容,确实是人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那么,这种思想对于探讨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地位和作用,显然仍有其借鉴的意义。因为,只有人才有区分和联结主客观的能力,也只有人和人所创造的东西才是主客统一体。因此,只有从现实的实践的人出发,才能逐步弄清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地位和作用。也许这就是黑格尔美学所给予我们的启发吧。
在我国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哲学史等学科的研究中,近几年讨论了关于如何建立科学体系的问题。在这方面,也有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影响。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继承康德完成了把哲学逻辑化的任务。这就是作为黑格尔体系的核心著作《逻辑学》所完成的任务。这部划时代的杰作所表现的创造性是多方面的。从建立科学的哲学体系方面看,它不仅提出并在自己的哲学中体现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而且根据这个原则把凝结各时代思想精华(体现人类认识发展阶段)的范畴构成一个体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用的不同层次的范畴,不仅有其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而且它们都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一切在黑格尔那里都是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然而,它仍然启发我们,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学科的科学体系,有必要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研究范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我们现在熟知而并未真知的许多范畴达到比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准备必要的条件。与黑格尔上述合理思想的影响有关,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研究范畴的历史发展方面有一些突破。不仅有探讨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或范畴的历史演化的专著注30问世,而且有探讨关于中国哲学史范畴的历史演化的专著注31问世,中国哲学史界还专门就这方面的问题举行过专门的讨论。除此之外,还有试图根据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探索中国哲学史的专著注32问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友兰先生,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1册的长篇绪论中,利用很大的篇幅,借助黑格尔“反思”范畴和从《精神现象学》所得到的启发,极其凝练地总结了自己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先生的这些见解很有新意,也很深刻。下面列举他所写的一些段落,以为说明。冯先生指出:
“研究哲学史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是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认识。对于认识的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认识之,这就是认识的反思。”
“有人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看见了事情的一部分。认识的反思是认识反过来以己之见为对象而认识之。认识论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哲学并不等于认识论,不就是认识论。”
“认识论讲的是认识的一般形式,其中包括有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程序、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等问题,但不包括认识的内容。讲认识论的人也有偶尔谈到认识的内容的,像巴克莱那样主观唯心论的认识论就认为,一个桌子如果不被感觉,它就不存在。在这个辩论中,桌子就是认识的内容,但这里提到桌子,仅只是举以为例,以为说明。他要说明的是‘存在就是被觉知’。他举别的例也可以,不举例也可以。”注33
那么,作为人类精神的反思的哲学,具体是什么样子?冯先生接着指出: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无论从形式或内容说,都是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他讲的确切就是精神的反思,不过他颠倒了自然和人类精神的关系,以至成为头脚倒置的唯心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哲学体系说,《精神现象学》讲了人类精神发展的全部过程,人类精神经过了艰苦的斗争,曲折的道路,最后达到了自觉。好像玄奘往西天去取经,在路上经过了许多艰险,战胜了许多妖魔,终于到了雷音寺,见了如来佛。可是如来佛就是他自己。见了如来佛就是认识了他自己。如果黑格尔把他所说的精神确定为人类的精神,《精神现象学》不失为一部人类精神发展史。但他把他所说的精神说成是宇宙的精神,把自然界说成是宇宙精神的‘异化’,那就头脚倒置了。”注34
根据黑格尔的“反思”范畴和上述对《精神现象学》的理解,冯先生认为,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真正哲学著作,都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反思,亦可称为精神现象学。如他所指出的:
“康德的三个‘批判’联合起来也是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它也是一个完整的人类精神的反思。‘批判’这个词表明反思的意思。”注35
“在中国哲学史中《周易》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精神现象学》。不过这一部《精神现象学》不是一个人作的,而是经过许多年代,通过许多人的发挥才完成的。”
“王充的《论衡》也是一套人类精神的反思。‘论衡’二字有康德所谓‘批判’的意思。他自己说:‘惟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年历但记,孰使留之?犹入黄泉,消为土灰。上至黄唐,下臻秦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析理以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命以不延,吁叹悲哉。’(《论衡·自纪篇》)这是《论衡》的最后一段话。这一段话概括地说明了《论衡》的内容是一套精神的反思。最后四个字说明了精神于反思后的感叹。”
“不一定长篇大论才可以成为精神现象学。短篇小论也是可以的。例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不过几千字,也可以成为一部《精神现象学》。他的这些著作也名为《易通》,他也讲到了自然、社会、人事各方面,是一部简明的《周易》,也就是一部简明的《精神现象学》。”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