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珍奇动物  

白唇鹿(Cervusalbirostris)白唇鹿是我国高原罕见鹿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高山地带,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甘肃中部及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白唇鹿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吻端两侧也是白色,耳朵长又尖。体长有二米,肩高1.3米,体重可达75公斤。毛皮呈棕黄色,带有淡色小花斑点,冬天毛皮呈暗褐色。雄鹿有扁平的角,分四或五叉,有个小尾巴才三厘米。白唇鹿平日由一头大公鹿带领,出没于高山草甸、高山灌木丛中。它们不畏严寒风雪,以山草和灌木嫩枝叶为食物。20世纪70年代,我国曾赠送斯里兰卡一对小白唇鹿,这是它们第一次走向世界。其他国家尚无此种珍稀名贵动物。近年来,在青海、甘肃、四川养鹿场开始驯养白唇鹿。

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坡鹿因产于海南岛而定名为海南坡鹿,学名叫艾氏鹿或眉杈鹿。最突出特点是角上有一个大而弯的眉杈,与后面弯曲主枝接连,形成一个弧形。海南坡鹿分布在海南北部及山区,由于长期乱捕滥杀,目前只有东方县的大田,白沙县的帮溪两地残留着几十只。此种鹿身上有白斑,肋和腿部土黄色,腹、胸却一片白,背部有一条黑色中线,身高一米左右。公鹿有100多公斤。所产鹿茸质地好,是优质上乘药材。现已在东方县大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抢救、保护这种濒危珍稀动物。

(4)长江神女与美人鱼——白鳍豚、儒艮

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白鳍豚又叫白鱀豚,是一种小型齿鲸类,属淡水豚类。中国古书《尔雅》的注中有一段描写:“体似鱏〔xun寻〕,尾如[鱼菊]〔ju居〕鱼。腹大,喙〔hui绘〕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可见古人对这种江中豚观察多么细微。鉴于它那种来去匆匆的神姿,可望而不可及的灰蓝色倩影,被称颂为“长江神女白骥”。清代文人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叫《白秋练》,正是从“白骥”引出来的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不妨借机读一读。

据科学考察,白鳍豚是长江中一种珍贵水兽,简称白鱀或白旗,与白鳍谐音。它体形似鱼,却无鳃,靠肺呼吸,尖尖的嘴巴像鸭子。嘴里有130多个圆椎形锋利的牙齿,却不能咀嚼食物,而是囫囵吞食。它的眼睛小得像两颗绿豆镶在额头两侧,背鳍呈三角形,两片胸鳍掌形,鼻子是一个小小的圆形气孔长在头顶上,每10—13秒钟伸出水面换换气。一般三五成群游弋在江中觅食,有时也成双成对。交配期为冬末春初,孕期约一年,每胎只产一仔,幼仔靠吸食乳汁长大,繁殖率低。

白鳍豚虽耳与眼退化,体内却有雷达般的声纳系统,可以识别物体,探测食物,联系伙伴,趋利避害。这种江豚大脑比大猩猩、黑猩猩发达,是一种聪明伶俐的水兽。白鳍豚原来分布很广,从长江口到三峡一带常常或隐或现,进入洞庭湖、鄱阳湖,甚至在钱塘江、富春江也发现过。近年来只在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见到它的身影。每当夏季水位高时游到湖中觅食,冬季游回长江深水区过冬。迄今国外只存有两只标本。1980年湖南岳阳渔民捕捉到一只活白鳍豚,取名“淇淇”,当时淇淇颈背两处受伤,并患有致命的水霉斑病,生命垂危。经过四年的精心养护,治愈了伤病,体长由1.43米长到1.9米,体重由26.5公斤长到92.5公斤。白鳍豚在科学研究领域有很大价值,因为它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存活的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是它的形态、构造及潜水功能,对于军事科学及仿生学、造船学和改进人工声纳系统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儒艮(Dugongdugon)世界上关于美人鱼的传说很多,在欧洲许多城市与花园都能见到美人头形、鱼身和鱼尾的雕塑。此传说多源于远航的水手,他们在浩瀚的大海中长年漂泊,思念着故乡亲人。当他们瞭望远处海湾时,似乎发现有袒胸露肤的“美人”鱼,怀抱幼仔,在海浪中浮沉。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传说,最著名的是宋代《徂〔cu促阳平〕异记》中的记载:“查道使高丽,见妇人红裳双袒,髻鬟〔jihuan计环〕纷乱,腮后微露红鬣〔lie劣〕,命扶于水中,拜手感恋而没——乃人鱼也。”此外《稽神录》也记载过有人见到海面上有头似妇人尾似鱼的“人鱼”。东西方关于美人鱼的传说,虽有“亦真亦幻”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在印度洋沿岸、红海、南中国海,以及澳大利亚海域,确实有一种奇特的水兽,怀抱幼仔浮沉于海水之中。经科学考证,这种被误认为美人鱼的动物是一种类似海牛的哺乳动物,由拉丁学名Dugon音译过来的叫儒艮〔gen根去〕,虽不为任何国家所特有,但在我国台湾省南部及广东沿海均有儒艮出没。因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

儒艮属海牛目,儒艮科。其形象并不美,头小身大,体重有300—500公斤,身长2.7—3.5米,皮肤发灰有黄色稀疏短毛,耳朵退化只有两个耳孔在眼后,两只呆呆的小圆眼还不停地流泪水,以保护眼球不致因干燥而受损伤。面孔皱纹多,一嘴胡子拉碴。鼻子长得更奇特,有个向内打开的肉质盖子,当需要呼吸时盖子向内开启,潜水时关闭,防止呛水,是优秀潜水员。儒艮是群栖水兽,少则10只,多则几十只游弋在阳光充足的浅海或河口水藻丰盛之处。在黎明或黄昏浮到水面,无怪乎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水手,神思恍惚,把用胸鳍托着幼仔进行哺乳的雌儒艮当成美人鱼了。

(5)恐龙的亲属——扬子鳄

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产于长江下游,这段长江又叫扬子江,故名扬子鳄。它与美国密西西比河所产的鳄归为同一属,同是温带鳄类,两栖类动物。

扬子鳄在中国古代叫鼍〔tuo驮〕,这个字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著名的《诗经》、《礼记》均有记载,把它看作龙的一种,叫猪婆龙,又叫土龙。据有的科学家考证,龙实际是鳄的化身。它血盆大嘴,巨齿排列,麟甲分明,四足长尾,水陆两栖,均与龙的形象吻合。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称它为鼍龙。总之,它是一种古老的动物,与龟一样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后代,可以说是恐龙的亲属。从皮肤到牙齿、骨骼结构仍保留着恐龙时代的特征,是古老动物的活化石。目前扬子鳄野生的数量极少,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把它列为一级濒危动物,属禁止贸易的濒危种。扬子鳄在科学上不仅因其古老而十分珍贵,而且它还是20多种鳄当中唯一冬眠的温带鳄类,它半年活动,半年休眠。当每年十月下旬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时入洞休眠,到第二年四月中下旬出洞。洞内温度平均有10℃左右,开始休眠及快要苏醒时有知觉,受刺激有反映,中间很长时间休眠期呈僵死状态。扬子鳄经过长眠之后,方伸伸懒腰,爬出洞外,迎着江南明媚的春光,集中精力去觅食,寻找鱼、蛙、虾、蟹和水生昆虫,尤其喜食田螺。扬子鳄体长不超过二米,最重达50公斤。不同于非洲、南美那些凶残吞食禽类及残害人类的大型鳄鱼,属于温和动物。从历史文献记载看,长江中下游及沿江湖泊分布较多,如湖南岳阳、常德,湖北的江陵、武昌、黄岗、汉口,江西的九江,安徽安庆、芜湖、当涂,江苏镇江、扬州均有发现。近年来已转移到皖南丘陵山区,长江支流青弋江沿岸的宣城、南陵、泾县,再向南宁国、郎溪及广德一带,另外浙江太湖之滨安吉、苕溪两岸也有零星分布。扬子鳄濒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围湖造田破坏了扬子鳄的生态环境;二是肆意捕杀,认为它形似怪物有害无益,打砸巢穴,毁坏卵蛋,或由于农田投放农药断绝了它的食物来源而致使其死亡。当前保护、抢救濒危扬子鳄的工作取得成效,除在宣城、郎溪、广德、南陵等县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外,宣城县还建立了一个养殖场,进行人工饲养,取得很大成绩。

通过科学研究,观察到扬子鳄的繁殖方式十分有趣。雌雄一呼一应鸣叫求偶,在野生卵孵化进程中,雌雄性比例是5:1,雄少雌多。通过人工孵化卵的实验看,性别是由温度大小制约的:凡温度在30℃以下26℃以上孵化出来是雌性;31℃以上36℃以下孵出来全是雄性;31℃—33℃之间有雌有雄,雌多于雄,若温度26℃以下或36℃以上则不能孵化。在野外测点观察,干燥地点的巢穴温度能达35℃可孵出雄性,而多数巢是筑在沼泽地,温度只有30℃,只能孵化出雌性鳄了。这种状况不仅是扬子鳄,其他鳄类也有此种特殊繁衍现象。扬子鳄在6月上中旬进行交配,夜间在水中进行。7月份选择巢穴,穴洞用杂草泥土构筑,随后产卵,一次产10—30枚灰白壳卵,用厚草覆盖,利用植物腐烂发酵热量孵两个多月始出。临破壳时,母鳄扒开覆草协助小鳄爬出窝,引导子女入水池学会觅食,比其他鳄类“下蛋”后就跑,更具有母性的慈爱心肠。不过,扬子鳄幼鳄淘汰率很高,出生后不久就临近冬眠期,自身营养及进食状况是决定成活的关键。

我国自本世纪80年代初对扬子鳄进行人工繁育,取得突破性进展,1982年解决幼鳄人工进食,1983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取得产卵与繁衍后代的成功。在宣城人工养殖场阳坡、阴坡分别筑鳄巢,用不同孵化温度调节雌雄比例取得可喜成果。

(6)荒漠草原中两个野哥们儿——野驴、野骆驼

在中国辽阔的西北大草原和荒凉的沙漠戈壁滩上,生存着两种残存的有蹄子的野哥们儿——野驴、野骆驼。

野驴(Equushemionus)常被误为野马,因为它的形态与野马相似,至今野马在中国已绝迹。野驴既不是马也不是现今家驴的祖先。它头像骡子,蹄子比马蹄小,而大于驴蹄,叫声近乎马嘶而不同于驴鸣。颈部的鬃毛短而直,毛呈深棕色,腹部下雪白,脊梁正中有一条直达尾根的黑线。野驴是典型的沙漠中群居动物,白天成群结队到有水源或草场的地方活动,傍晚由一头公驴带回沙漠过夜。中国野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主要分布新疆、青海北部、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四川西北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沙漠、荒原。野驴逐水草而生,主要吃节节草、琐琐柴、艾草、野葱、芦苇,喝带咸味的苦水。冬季暴风雪来临,吃苦耐劳的野驴在积雪下寻找枯草和苔藓植物充饥。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野驴练出奔跑如飞的本领,平均每小时可跑48公里,可与汽车比高低。1982年我国在新疆奇台县建立以保护野驴为主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野骆驼(Camelusbactrianus)野骆驼属于偶蹄目,驼科。我国产的野骆驼和家骆驼均是双峰驼。然而野骆驼和家骆驼却不是相同的种,在形体上有区别。野骆驼体毛呈淡棕色,从来没有其他色型,个头瘦高,四肢细长,体毛较短,头和驼峰小于家骆驼。野骆驼驼峰上尖下圆呈圆椎形,从不侧垂,比家骆驼又肥又大充满脂肪的肉峰小得多。夏天野骆驼峰毛全部脱光,而家骆驼峰仍残留厚厚的绒毛。再从外形上看,家骆驼颈上下部分、头顶、峰顶、尾端、肘部、膝部都有浅色长毛,而野骆驼却没有,一付秃相。野骆驼头小,耳短,只有脖子比家驼长,脚掌狭窄,蹄盘比家骆驼小,适宜快速奔跑。二者也有相似之处,主要在脚底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胼胝组织,犹如穿着厚厚的胶靴子,行走在滚烫的沙石上不致烫伤脚,故有“沙漠之舟”的美名。野骆驼虽体重500公斤左右,可是也有善于奔跑的本领。当它们被其天敌狼群追赶时,可连续急速奔跑两小时,路程达60公里之遥,直到沙漠深处,消失在沙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