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一章 喜庆的新年节日

居住在云南省西北境内怒江两岸的傈僳族(57.4856万人),也有本民族的物候历。他们分一年为10个月,即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和狩猎月(十二月)。由于各地习惯不同,所以新年日期也不一样,大致在农历十二月初五日到次年的正月初十日之间。傈僳语称新年为“阔时”。在节前要备足烧柴和粮食,杀猪酿酒、清扫房屋。将第一臼舂出来的籼〔xian仙〕米粑放一点在桃、李等果树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除夕之夜,严禁去别人家,分家后的父子兄弟也不能来住。初一清晨,各家由年长男子主持祭祀。先以一碗饭、一块肉、两块米饼祭祀为傈僳人从天上带来种子的狗;再依次祭门、房梁和烧火用的三脚架,以及已过世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和未嫁先亡的姐妹,然后盛装赴村中的会场跳舞联欢;晚上聚集一起,由长辈领唱叙事长诗《阔时节歌》,直到次日中午才散。初三这天,举行传统的射箭活动,在百步之外,用木棍夹一大块糯米粑和一块半斤左右的猪肉作为靶子,每人可射三箭。射中猪肉,预兆来年狩猎能得野兽;射中糯米粑则是明年粮食丰收的先兆。有的地区傈僳族在过年时,要先给耕牛喂盐,以犒劳耕牛一年耕作的辛劳。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各县的佤族(35.1974万人),1950年前部分地区还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以刻木、结绳记事,用实物传情达意。他们根据农业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将一年分为格瑞月、固入安月、耐月、气艾月、阿木月、倍月、嘎扫月、格拉月、阿配月、阿代依月、高哈其月、高哈闹月等12个月。以格瑞月为首月,每月分30天,第一天称“豪格凯”,即一月之初或上升之意,第30天称“凯勒赫”,即月末、降落之意。另有九天记日制,以九天为一周循环计日。部分地区将一个月分为三个“得歪”,每个“得歪”有10天。沧源一带佤族以一年最后一个月的癸亥日为“崩南尼”(佤语,意为佤族春节)。在太阳落山时,所有寨外的人畜都要回家,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各家要泡糯米、蒸熟后舂成粑粑。并将新年贡饭送到寨王家中,待寨王与头人诵经念咒,鸣土炮12响后,男人们齐集寨王家共食“南尼饭”。饭后回家向父母、长辈敬拜,并用糯米饭喂耕牛、骡马。天明后,将全寨枪弩武器集中在寨外祭山神地灵的大树下,并用笋壳剪一山鹿形象,头人提白公鸡一只绕武器念咒、杀鸡后将鸡血滴在鹿像和武器上,祈祷来年武器不伤好人和主人,只对坏人、恶兽百发百中。仪式结束后,将鹿像置于前方,进行射鹿比赛。优胜者在以后的狩猎活动中,可担任重要职务。人们互赠芭蕉、粑粑、甘蔗、歌舞欢庆,用充满山区狩猎风情的活动欢度新年。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6965人),过去以游牧狩猎为生,现在转向护(保护珍贵野生动物)、养(人工喂养鹿等)、猎并举的多种经营。由于他们长期以来生产生活与鹿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根据鹿的生活规律将季节划分为鹿胎期,红圈期(又称鹿茸期)、鹿交尾期和鹿打细毛期等。这种划分季节的方法,反映了他们生产活动的特点,但从历法的科学性来说,还显得十分粗糙。因此他们在实际过年时,一般都以农历春节为新年。节前,擅长狩猎的男子要猎捕野味,破冰捉鱼。各户将犴〔han酣〕、狍〔pao袍〕鹿、野猪的肉与鳇鱼做成美味佳肴,并从野兽身上割下最好的肉送给孤寡老人,或将他们接到家中过年,以表示继承扶困济贫的传统美德。全家共吃年夜饭后,围坐烤火守岁。到半夜时,要拿一个桦皮盒,一边模拟马叫声“木合、木合”,一边围绕马厩转绕数圈,以求乘马繁衍兴旺。初一早晨,要面向正南,燃香九柱,并叩头以示敬天。人们互相拜年请安,并举行跳舞、赛马、摔交、射箭等活动。

居住在西藏东南部洛隅地区的珞巴族(2312人),依据月亮的圆缺和当地生物活动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12个月。如蛤蟆跳水、桃树开花为一月,“劣耕加令”花开、“八卜”鸟叫为二月,“牙尼”虫叫、“辛基”开花为三月……雪山上白雪向下延伸,高山顶积雪为12月等。依据这种原始的物候历,洛隅西部珞巴人,一般在珞巴历的二月过年,称“旭独龙”节。东部的珞巴人则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叫“洞更谷乳木”(过年的节日)。这都在收获季节之后。他们舂米、酿酒、杀猪、宰牛,将猪牛连皮带肉砍成若干块,分给同家族与母系亲戚,牛头骨则悬挂在墙上,世代留传,作为家庭富有的象征。除夕要在库房内杀鸡,并准备好来年用的种子,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在旭独龙节那天,尼扭布(巫师)在村内群众集会上念经咒,人们围成圈跳舞,并挥动一根粘有多种色彩鸟类羽毛的木棍,发出“哦、哦”之声,以求丰收。墨脱、达木等地珞巴人在初一鸡啼之时,全家要分食油炒鸡肉,以祝愿来年身体健康。他们还要全村欢聚一起,饮酒食肉,欢歌笑语,迎接新年。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基诺山上的基诺族(1.8021万人),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他们使用一年分为13个月的太阳历,一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新年的月份是固定的,但具体日期由各村的寨父、寨母与祭司卜算而定。事先由家长会议推选出买“过年牛”的三至七人,在过年前一天,将牛牵至村外大树下宰杀。砍下牛尾挂于树上,并将牛的全身分成若干份送往邻寨作为邀请。每寨都出三至七人应邀。晚间,由寨父出酒肉,与选出的买牛人员一起在铁匠家祭祀。祭祀完毕后,寨父擂响木鼓,站在竹楼阳台上等待着各家各户闻声携带食物到寨父、寨母家聚餐。他们将木鼓抬到广场,由妇女敲鼓,男子围成一圈,边唱边跳。除此以外,还开展打陀螺和用粗藤或竹竿举行的拔河赛,以及对打用鸡毛与泥巴制成的毛球等活动。到过年的最后一天中午,全体人员又集中在寨父家,由寨父杀一条狗、两只鸡宴请众人。散席时,全体宾客向木鼓敬酒,寨父以肉干巴、鸡肉、狗腿肉、槟榔等分赠客人,全寨人殷勤送客。之后,开始了一年的备耕生产。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与无量山区的哈尼族(125.3952万人),他们的历法则将全年分为“曹嘎”、“奥都”、“耶涡”即冷、暖、雨三季。每个月以12生肖记日,一个月共记三轮,即36天,一年10个月,共360天。此外,又有五到六天为空日。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③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按传统习俗,年节期间,每家的早、晚饭前,要用一个小簸箕,装一盅酒和三个团子,送到村口倒掉,意为祭献祖宗。并将三个团子及一点肉送到同宗辈份最高之家,以示敬奉长者。娘家将出嫁归来的姑娘及其夫婿奉为上宾,设酒宴款待,讲究用手掌大、半寸多厚的大片肉招待客人。临走时,主人还要送以大块粑粑及用芭蕉叶包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等。哈尼族支系堕塔人年节的第三天至第五天时,全村分为三片轮流作东,用竹篾席在街上连接起来,摆成一个长达100多米的宴桌,进行“资乌都”活动斯。从黄昏开始,轮到作主人的各家男子在铓〔mang忙〕锣声中,端来各种佳肴和焖锅肉,供大家在“沙——收罗”的欢呼声中宴饮。活动开始前,选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阿窝”,作宴会的主持人,由他们举杯念诵吉祥的祝词,在击鼓声中“阿窝”耸肩扭臀,跳舞助兴。他们邀约在座的村民,离席成双成对起舞,以各种不同难度的动作,获得大家赞赏。全村团结友爱,兴奋热烈地欢度新年。

藏族(459.3330万人)的藏历年在藏语中称作“洛萨尔”,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地区。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他们就以月的圆缺朔望计算月份。那时的新年初一,大致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从公元1027年开始,藏族开始使用现在参酌农历制订的藏历,用天干的五行与地支的12属相搭配计算,从木鼠年算起,每60年一轮回,藏语称为“饶琼”。其每月的日数有重有缺,如果逢到吉日,可以多过一天,如初五是吉日,就连过两个初五。但遇到凶日则予以取消,如初七是凶日,就取消不用,过了初六,就是初八。藏历年的日期因地而异,拉萨等地在藏历正月初一过年,昌都地区则在藏历十一月一日过年,而楚河以南则以藏历十二月一日为新年。届时他们操办年货,煎油果子“卡不赛”,准备手抓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等;打扫灶房正中之墙,用干面粉画吉祥图案,在大门上用石灰粉写“卍”字。在吃团圆饭时,每人要吃九碗,每碗不能吃完。进晚餐时,全家团聚,共食一种名为“古突”的粥。“古”为九,代表廿九日,“突”为“突巴”即粥之意。“古突”里杂有糌粑疙瘩,有的疙瘩中包有小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吃到这些东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石子),心里黑(木炭)、嘴巴硬(辣椒)或心地善良(羊毛)等等。凡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席吐出来,引起在场的人哄堂大笑。饭后要将残酒剩饭倒入一个盆里,然后端着盆,打着火把,走遍各房间,以示赶鬼。除夕夜,各家门窗挂上“祥布”,房顶燃起松脂,桌柜上陈列酥油糌粑点心,还有一个内装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的五谷斗,名叫“竹素琪玛”,上插青稞穗、鸡冠花,并陈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以示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初一凌晨,主妇要从河旁井边背回一桶吉祥水,供全家洗漱,并喂饮牲畜。老少依次坐定后,母亲端起“竹素琪玛”祝全家吉祥如意,每人要从中抓一点糌粑抛向空中,以示祭神,并品尝少许为母亲祝福。此时长辈要按次序为晚辈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要回贺“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完满),人们吃人参果,互敬青稞酒。从初二日起,走亲访友,互献哈达拜年,歌舞饮宴联欢,尽兴方散。各村乡城镇开台演藏戏、跳锅庄舞、弦子舞、举行赛马、赛牦牛、角力、射箭、拔河等活动。

西藏门隅地区的门巴族(7475人)也使用藏历。错那县门巴族在藏历元月初一至十五日过“洛沙”(门巴语:新年)。节前十二月二十九日要吃用九种粮食熬成的稀粥,以示生活富足,预祝来年丰收。并打扫屋内外,在天黑时将垃圾倒在三叉路口,以示送旧迎新。正月初一清晨,主妇要到河边抢水回家,用新打来的吉祥圣水洗脸、烧茶、煮饭。初二相互拜年时,妇女要走在前面,并先进屋,这样可以送去吉兆,预示猪、牛多生母畜。墨脱县门巴族每年要过三次新年。第一次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至三日,称“达娃佳义巴洛莎”(意为“十二月份节日”)。人们走亲访友,款待客人,并唱歌跳舞欢庆节日;第二次在藏历元月一日至七日,称“达娃堂波洛莎”(意为“一月份节日”)。节前要宰杀牲畜、酿酒、煎油饼、用九种粮食熬粥,并有初一抢水等习俗;第三次在藏历二月初一,活动内容比前二次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