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章 崇敬的纪念节日

居住在新疆的塔吉克族,每年回历三月,要过“巴罗提节”,又叫“灯节”。“巴罗提”为塔吉克语,意即“三月”。活动内容也以火把为主。三月一日,各家用一种叫“卡乌日”的草,裹上棉花,外面又抹以酥油,做成一根根卡乌日火把。当日傍晚,全家聚集,依次呼名字,每人点燃一根火把,然后一起祈祷,并围着火把共进晚餐。到了夜晚,每家都用长杆扎成大火把,点燃后插在房顶,以召吉祥。全村在火把照耀下,火光闪烁通明,人们嬉戏达旦。次日,家长带领家人,用熟羊肉、酥油馕等去祖坟上供,每个坟前点一盏用酥油、面粉、麸皮搅拌而成的“依德”招魂灯,大家在坟前祈祷,聚餐。

居住在云南省保山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的傈僳族所过的“刀杆节”,在傈僳语中称“阿堂德”,即“爬刀杆”之意。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纪念节日。据说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派遣“三征麓川”,率兵马到傈僳族地区驱逐了入侵之敌,引导傈僳族百姓搞好农耕,畜养牲口,发展生产,并组织青年习武练兵,保卫地方安定。但朝内奸臣却乘机诬告王骥,说他蓄意谋叛。因此朝廷将他召回京城,在二月初八赐死。傈僳族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开发边疆的历史人物,每年二月初八要通过“上刀山,下火海”的方式来追念他。届时,刀杆场上,用36或72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绑成长梯,有几处除一字形外,还将刀口绑成交叉形。表演时,男青年赤脚通过燃得很旺的火堆,用双手捧起火炭,飞快地在脸上擦一下,又在手中揉搓。在铓锣的伴奏下,跳动行走,然后手攀刀口,脚踩刀刃,爬到梯顶,点燃挂在上面的火炮,以显示他们的英武,勇敢。尽管踩火炭,上刀梯,壮士们脚板上却不会起泡、割伤,令人惊叹不已。刀杆节除了惊心动魄的表演外,还举行对歌、荡秋千、丢烟包等活动。

辽宁省满族聚居地区,每年秋冬时节要举行专祭“万历妈妈”的“背灯祭”节日。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东北出了一个脚踏七星的真龙天子。皇帝令辽东总兵李成梁缉拿。李成梁发现他的马童小罕子脚底长了七颗红痣,正合脚踏七星之说,准备捉拿小罕子归案。此事被李的爱妾喜兰所知,她就在半夜开门放跑了小罕子。喜兰因此被活活打死。以后小罕子称汗为王,建立大清,就敕封死于万历年间的救命恩人喜兰为“万历妈妈”(又作歪里妈妈,完立妈妈或赫托里妈妈)。其神位在西墙祖宗板的北侧,有一木板,上置木匣,内装木雕像或画像,每年要进行祭祀。到这一天,各家老小在祭台上供奉猪肉,以黑幔遮住门窗,熄灯灭火,在黑暗中跪拜叩头,念诵祝词。因为“万历妈妈”赤身裸体而亡,所以只有背灯而祭,她才能下来享用供物。撤供后,全家族分食供物。以这样的活动,纪念民族历史上传诵的救命恩人。

在广西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民间传说和生活习俗中,崇信祖先与英雄莫一大王。相传莫一为宋代的壮族英雄,神通广大,有移山倒海之术,被群众立为“大王”。但宋王朝却以“造反”之名对他加以杀害,人民为了纪念他,尊之为神,在家中香火堂右上角书有“敕奉通天圣帝莫一大王”的神位。相传农历六月初二日为他的生日,所以要过“莫一大王节”。因莫一大王庙又叫“五谷庙”,所以又有“五谷庙节”之称。节日主要内容是杀鸡宰鸭,为莫一大王烧香上供。每隔六年逢子、午年时,要以村寨为单位,杀猪、牛各一头进行大祭。要用它们的骨、肉、心、肝、肠等分别做成12道菜,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隔一段时间上一道菜,隆重地举行祭典。结束后,每户留一人参加聚餐,全部供品由各户均分。有的民间故事说,莫一大王能煮海水制盐,以自己的力量为壮乡造福,皇帝对他十分害怕,因此派兵前来捉拿。但莫一大王神通广大,虽被抓住砍掉脑袋,但他人却未死,提着脑袋飞上云天,放声大笑,吓死不少官兵。人们敬仰和怀念自己的英雄,便每年过此节日,以示英雄活在自己心中。

贵州省锦屏一带侗族的“林王节”与贵阳等地苗族的“四月八”则是纪念自己民族英雄的节日。侗族民间传说,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在古州上婆峒(今贵州锦屏)的一株枫树下,侗族英雄林宽率领群众起义,声势浩大。到十月时在30万官军的围攻下,寡不敌众,起义军终于失败,林宽战死。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带领大家与压迫者进行斗争的英雄,就将每年农历六月辰日定为“林王节”。届时,不仅林宽的家乡寨母村要过节,而且周围塘烂、寨楼、便幌等十几个村寨的村民也要聚集在当年起义的古枫树下,用酒肉、粽粑来祭奠林宽英灵。还要用糯米包成一种粗如大碗,长似手臂的大粽粑。据说当年林王起义,就是用这种长约二尺的粽粑作为干粮的。人们烧香,唱《林王古歌》,追念这位起义首领的英雄业绩与气概。

贵州省贵阳、惠水、龙里一带苗族过的“四月八”节,又称“亚努节”,是为了纪念古代民族英雄亚努。传说苗族祖先原住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丰衣足食,不愁温饱。后来因恶霸垂涎此地,前来抢夺。苗族首领亚努带领大家反抗,不幸于四月初八日牺牲在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这时苗族被迫迁到坡坝沟。九年后,又有祖德龙率众反攻,但也在四月初八这天战死。因此每逢这一天,附近苗族都要聚集到喷水池举行各种活动,以示纪念。人们在这里吹芦笙,跳舞,唱山歌,荡秋千,上刀梯,玩龙灯,耍狮子,成为一个节日盛会。仅据1985年的统计,参加节日活动的人数就在20万人以上,场面空前壮观。

广西邕江流域的南宁、邕宁、武鸣、宾阳、横县等地的壮族,也在四月初八过节,称之为“逃军山节”。这是为了纪念壮族英雄李亚王。传说李亚王原名李花龙,因身上长有一身似蛇的花纹而得名。他文武双全,智勇过人,有一年邕江泛滥,庄稼失收,但官府仍增租加税,使得壮民困苦不堪。李花龙组织起义,攻下五个县城,人们就称他为李亚王。后在官府10万水陆大军征剿下,李亚王寡不敌众,逃到山上,吃尽野果,第三年的四月初八全体起义者饿死在山上,从此这座山便叫作“逃军山”。

每年农历九月霜降这一天,广西大新县的下雷、宝圩、雷平及靖西、德保县的壮族,还要过一个纪念民族女英雄岑玉音的霜降节。关于岑玉音的事迹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说壮族妇女岑玉音箭术高超,勇敢过人,曾带兵去广东、福建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她用兵果断,料事如神,多次打败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她解甲回乡,直到逝世。人们因她曾在霜降这一天大败倭寇,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以示纪念,逐渐形成为霜降节。又说是她和丈夫一起,为保卫壮族人民的安宁及财产,率兵抵御入侵之敌,于霜降之日大获全胜,故当地百姓庆祝三天,定为节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壮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庙进行拜祭。据说清代时,当地州官也要备办供品前来参加祭祀。群众祭毕归来,就近表演舞狮、演唱壮剧、民歌等活动,欢度怀念民族英雄的节日。

云南昆明地区的回族,在每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要过“亡人节”,这是为了纪念清代咸丰年间被统治者无辜屠杀的亡灵而过的节。据说咸丰八年(公元1856年),因清朝官府诬蔑回族阴谋作乱,指使当地团练武装搜杀迫害回民,无辜被害的人很多,因此昆明回族把农历六月十四日定为亡人节,以念经、上坟悼念死者等方式纪念亡灵。

大理等地白族的“耍海会”,又称“捞尸会”,也是一个纪念节日。传说南诏时代,有蟒蛇为害,此时出了一位英雄段赤诚,与蟒蛇搏斗,于八月初八沉溺洱海。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们每年八月初八都聚会在洱海船上,以示吊唁。而剑川县白族则传说,蒙舍王火烧松明楼,害死五位诏王以后,又施淫威,要强迫邓赕诏的百洁夫人为妾。百洁夫人坚贞不从,于六月二十五日跳海身亡。沿海群众闻讯后,纷纷划船赶去打捞尸体。以后年年举行打捞活动,成为一个节日。而洱源县的白族则在七月二十三日过节。届期,白族人民身着盛装,分别在洱海、剑湖上,赛龙舟、唱戏、对歌、放河灯,形成为一个水上的纪念节日。

云南剑川一带的白族,在农历正月十五要过一个“青姑娘节”,也是为了纪念一位死于非命的姑娘,但其情况却与百洁夫人不同。据说青姑娘是一位贤惠的媳妇,却因不堪忍受婆婆、丈夫与小姑的种种虐待,而于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投河自尽。白族姑娘十分同情青姑娘的悲惨命运,遂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节日。她们每到这一天就要扎一个青姑娘的模拟像,敲锣打鼓将她由河边迎回村中广场,围着青姑娘像歌舞,诉说她的不幸遭遇,哀叹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妇女生活的可怜。这种歌唱逐渐形成了有名的白族民间长篇叙事诗——《青姑娘》。

台湾高山族中的泰雅尔人,每年定期举行的祭吴凤节,祭祀的是一位汉族的官员。据说原居住在阿里山上的高山族有“馘〔guo国〕首”(即砍人头祭鬼)的习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有一个叫吴凤的来此任通事,他尽力为高山族办事,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一年,他们又要砍外族人头进行祭祀,与吴凤商量。吴闻讯后,得知还存有过去砍得的人头40多个,就让他们用旧人头进行祭祀。如此过去40多年,旧人头已经用完,人们又找吴凤要求砍人头。拖了三年,吴凤见他们要求非常迫切,就说明天村头路旁有一个穿红衣,戴红帽的人走过,你们砍他的头即可。第二天砍头以后,才发现穿红衣戴红帽的人,原来就是吴凤自己。大家很是感动,不仅从此废除了砍人头祭鬼的陋俗,而且还为吴凤立庙,每年大家穿红衣黑裤,举行迎神、安神、酬神仪式,聚集在吴凤庙进行祭祀。庙前有一棵大树,平时不能随便碰它,祭祀时才砍下一些枝叶,献到吴凤灵前。

有些民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起源传说,因此就有了相应的关于纪念传说中的民族先人的节日。

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山区的瑶族盘瑶支系,传说起源于神犬盘护。因盘护咬杀敌国国王有功,得与公主成婚,搬入山区,生六男六女,繁衍成为一个民族,所以有了祭祀盘护王的盘王节。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或七月十四、十五日举行。届时都要杀猪宰鸡,欢歌舞蹈,祭祖求佑。

居住在桂西一带自称布努的瑶族,则又有关于创世女神密洛陀的传说。远古时,有一个始祖娘娘密洛陀,她创造了人间万物,又用蜂蜡塑造了几批男女人类,依次成为汉、壮、苗、瑶族。他们长大后,汉、壮、苗人远走他乡,只有瑶人留在山区,在密洛陀教导下开荒种地,发展繁荣。因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传说中密洛陀的生日,所以瑶族每年在这一天过节,称“达努节”(达努,瑶语为“不要忘记”之意)、“祖娘节”或“二九节”等等。每逢过节,要提前三天打铜鼓闹场,用装满火药的小铁筒打“冲天炮”,并跳包括猴鼓舞、猎兽舞、开山舞、采茶舞、牛角舞、芦笙舞在内的“兴郎铁玖舞”(意即“庆祝达努节的纪念舞”),人们吹奏唢呐,对歌,斗鸟,比武,以欢乐的活动纪念始祖娘娘的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