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六章 传统的宗教节日

云南大理等地的白族,信奉“本主”是村寨的保护神。各村本主各不相同,但也有几个村寨合供一个本主的。各村建有本主庙,供着用香木雕成的本主像。有自然神、龙舟神;较多的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如南诏王细奴罗、段赤诚、杜朝选、百洁夫人等等。每年该村本主的生日或忌日,就要过“本主节”。届时,全村群众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从本主庙中把本主请出神龛,用花轿或牛车接回寨内,安放在公房神台上。男女老少盛装在广场上举行耍龙、舞狮、踩高跷、唱乡戏等种种活动。求本主显灵保佑。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的“绕三灵”节日,就是悼念大理地区统辖“五百神王”的中央本主段宗榜的活动。传说南诏的爱民皇帝段宗榜到五台峰下进香,不幸暴病去世,所以民众都往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绕行三天三夜,以示哀悼,故有绕三灵之称。

丽江纳西族的“三朵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也是一个盛大的祭祀节日。纳西语作“三朵颂”,即“祭三朵”之意。关于三朵的说法甚多。一说三朵又称北岳,为纳西族地区玉龙雪山的象征,元世祖曾给其封号为“大圣北岳定国安邦景帝”。故而三朵神被作为民族保护神年年祭祀;另一说三朵是纳西族木土司的大将,在一次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不幸牺牲,后人在其战死之处建“三朵阁”(即“北岳庙”)作为纪念。因三朵属羊,故在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羊日进行祭祀。以二月里的第一、二个单日的祭祀最为隆重。现在自治县政府已决定二月初八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这时正值山茶盛开,春光明媚,法定放假一天,并开展各种庆祝活动,把三朵节的意义和内容,都推进了一大步。

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等地的鄂温克族,每年农历四月要过“奥米那楞”节,亦称“四月会”。主要是由老萨满(巫师)领教新萨满,并进行祈求宗族平安繁荣的活动。届时要在老萨满家跳神,全宗族出一头羊让两个萨满抢夺,夺得者将羊杀死,由萨满拿着带血的羊心绕人群走动,新萨满作出鸟飞的姿式跟在后面。此时,老萨满转身将羊心血挤入新萨满口中,后者将血喷吐到两棵树上,然后众人分吃羊肉,羊皮由老萨满拿走。像这样领教三年后,新萨满就可以独立跳神驱鬼治病。在节日里,萨满还要集合全宗族男女老少,用狍颈皮作绳将众人围起,而以绳子剩余的长短,预卜今后宗族人口的增多或减少。“奥米那楞”是萨满教中培养新萨满的重要节日,在鄂温克族牧区(陈巴尔虎旗),一般在八月间举行。届时,萨满们以一个戴面具、穿法衣的萨满为前导,来到各蒙古包,由东向西绕行三圈。主人家同时用牛奶和酸奶洒向他们,直到萨满们进蒙古包绕火三圈后为止。牧民们为法会准备食物、用具等。大家聚集在萨满所住蒙古包的外面,围成几个圆圈,唱歌跳舞,昼以继夜,尽情娱乐。参加过奥米那楞节日活动的萨满,可以在法帽上加一个六个叉的鹿角,以后每参加一次,便在鹿角上多加两个叉,直到有12个叉为止。参加法会越多,萨满的等级越高。

在内蒙古的鄂温克族中,传说古代有一个夏季的夜晚,来了一辆骡子拉的轿车,上面坐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妇女,她哭哭啼啼吵闹不休,招来了暴风骤雨,使全村不得安宁。在此情况下,村里请来九个喇嘛,念经作法,将那个怪女捉住,镇压在石头和土堆之下,称作敖包,后来发展到在一些居住点附近也都设有敖包,上面挂有彩布和彩纸,成为鄂温克族人信仰的象征。人们凡是走过它的附近,都要往上添加石块,每年农历四至六月,经过的人最多,所以加石块也最勤。后来逐渐形成为每年在此期间,选定一天,过“敖包会”的节日。到那一天,远近牧民都聚集附近的敖包前面,先进行赛马,然后由喇嘛诵经行祭,参加者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最后进行摔交、歌舞等文娱活动,欢度这一传统的宗教节日。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的达斡尔族中,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也要举行“敖包祭”的活动。达斡尔语称作“敖包沃贝”。在达斡尔族居地附近的高岗或山上有用石块堆成的圆锥形的敖包,是民族保护神或山神的象征。届时,人们身着盛装,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聚集敖包四周。敖包上插着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枝,以及彩旗、布条等,象征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祭祀时,要在敖包四周点香,并向它祭洒白酒和奶酪。萨满的助手巴格其要朗读祭文,萨满则围绕敖包跳吉祥舞,唱求神歌。所有参加者都向敖包磕头叩拜,祈求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牲畜健康。祭后,大家共食祭品,并举行赛马、射箭、摔交、歌舞等活动。

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曾信仰萨满教,视树木为神灵。他们过“四月十八节”,在这一天要宰牛杀羊奠祭树神,并举行骑马射箭活动。这也是一个由萨满教信仰发展而来的节日。

在一部分彝族中流行的“二月八节”,是一个祭祀密枯神的节日。传说密枯是彝族古代的一位民族英雄,死后成神,大家为此祭祀他。届时,全村男子集合在村寨旁最高大古老的树(密枯树)下。每户要供献一碗米、一小块盐以及茶、酒等物。由毕摩(巫师)主持祭祀,杀猪敬献密枯神。祭后,参加者在一起吃烧猪肉和猪血稀饭,剩余猪肉平分给个人带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歌舞、摔交、打秋千、野餐、篝火晚会等活动。

居住在黔东南地区北部的侗族人民,每逢农历六月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要举行有一定程序的祭祖活动,叫做“六月节”。早在节日的前12天,同宗的各家主妇要按长幼顺序,列队到河边洗净粽粑叶、干蕨菜、糯米等,然后制作甜酒及各种食物。过节时,要蒸糯饭和鱼,鱼必须鳞鳍完整。并以瓜、菜和新玉米一起煮成一锅不放盐的烂菜。然后在长桌上依各房顺序分别在云南叶上盛以饭、烂菜、鱼、蕨菜等食品,祭祀祖先。每房在饭前都要烧化纸钱,念祷词,祈求先人保佑。

以上从祭山林、寨神、祖先,以及吃鼓藏、绕三灵、敬本主、祭三朵,直到萨满教信仰、祭民族英雄和六月节等种种节日,都是一些有关祖先崇拜、万物有灵等带有原始信仰的节日。在有的民族中,这些节日往往与春节、清明节等合在一起进行。也有的则与其他一些宗教信仰紧密结合,由于宗教信仰有着一定的群众性,所以这些宗教节日也往往是民族节日的一部分。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般有这样几个大的节日:如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库尔班节、白拉提夜节等。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节日。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0年,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相传死于伊斯兰教历的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公元632年8月6日),所以该日称为“圣纪”和“圣忌”。中国穆斯林习惯将圣纪和圣忌合并纪念,故有此圣纪节。在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中都过此节。届时,清真寺装饰一新,人们到寺里听阿訇〔hong轰〕诵经、讲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并举行节日会餐。有的穆斯林还向寺院捐“功德”(钱和物)。有些人家还用红糖、面粉制作炸油香或蒸糕,互相赠送。有的地方还进行耍狮子、舞龙灯等活动。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土尔”的意译。据规定,穆斯林在希吉拉历九月内斋戒。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第二天就开斋。如未见月,开斋节顺延,一般不超过三天。

新疆地区的斋戒节日称作肉孜节,是波斯语的音译,有“斋戒”的意思。斋月期间,要在日出之前吃封斋饭,整个白天不能吃喝,要克制私欲,断绝邪念,以示对真主的笃信,只有小孩及老弱病人可以例外。到了夜晚,可以饮食说笑,邻舍聚集在一起。斋月满后的开斋节一清早,教民就沐浴去清真寺礼拜,互相祝贺,互赠油香。在新疆有的信仰伊斯兰教地区,前一夜各家诵经不辍,一夜不睡。天亮时在院内树上挂一油葫芦灯,油尽灯落时,要踩碎葫芦,表示一切灾难都被破除。人们纷纷上街,给马扎满红色布标,马鬃与马尾上还用红绸束上野鸡毛,显得喜气洋洋。各家都准备了奶茶、杏仁、葡萄干、蜂蜜,以及糖果点心,招待来客。

古尔邦节,又作“库尔班节”,阿拉伯语又称“尔德·阿祖哈”,“尔德”有节日之意,“阿祖哈”为牺牲、献身之意,故又译作“宰牲节”。也有译作献身节、孝忠节的。在希吉拉历十二月十日举行,也是朝觐者在麦加活动的最后一天。据传说,古代北部阿拉伯人的始祖易卜拉欣,曾梦见真主安拉启示他杀亲生子玛仪勒以示对真主的虔诚。当易卜拉欣准备遵命执行之际,安拉忽派使者牵一黑头羝〔di低〕羊而来,说已领略易卜拉欣的忠心,让他以宰羊来代替献子。从此以后,当地部族就保留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族对古尔邦节十分重视,届时要洒扫庭院,盛装打扮,宰杀牛羊。一般不宰不满二岁的小羊和不满三岁的小牛、小骆驼。也不宰眼瞎、脚瘸、割耳、少尾的牲畜。所得的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待客人,一份施舍给贫穷孤寡老人。但不能出售。羊皮交清真寺,血与骨则埋于地下。人们来到张灯结彩的清真寺,握手拥抱,互祝节日愉快。大家在教长伊玛目带领下,举行节日会礼,听阿訇念古兰经,看宰牲仪式。亲朋好友互相到家中探望,共同品尝抓饭、羊肉等。男子聚集清真寺广场,拉手成圈,共跳舞蹈;妇女则在家中庭院里,在热瓦甫和手鼓伴奏下,跳起轻快热烈的民族舞。在这个节日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还举行赛马、叼羊等活动。

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在希吉拉历八月十五日过“白拉提夜”,称为“转夜”或“念夜”。“白拉提”是波斯语音译,为“忏悔”之意。相传真主安拉要在这一夜决定人的生死祸福;又传说这一夜安拉降临到天堂最下层,赦免将死者之罪,并放宽进入天堂的条件。因此大部分回族群众在白天要斋戒,夜晚要诵经、礼拜、布施、祈求安拉的护佑。过去要请本坊阿訇到每家每户去念“白拉提”,当夜全部结束。后来因为阿訇人数少,当夜念不过来,所以改为延到15日的几天之内念完。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传播于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藏传佛教的节日有默朗钦波(传大召)、充曲(传小召),跳神节、晒佛节、林卡节、驱鬼节等。“默朗钦波”为藏语音译,是“大祈愿”之意,俗称“传大召”。为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纪念释迦牟尼,在拉萨大昭寺组织一次发愿祈祷大法会而创建。此后,每年藏历正月初三至二十三日举行。宗喀巴死后曾中断19年,后又恢复,年年举行。传大召在各地都有,规模宏大。其中以拉萨大昭寺规模最大,其次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愣寺等。过节时,三大寺僧众及卫藏、安多、康区的信众都要聚集大昭寺,进行宗教活动。十五日夜晚,拉萨八角街陈列酥油花、酥油灯庆祝节日,称为“居阿曲巴”(十五供奉),俗称“灯节”。是传大召期间最热闹的时刻。宗喀巴初创传大召时,主要为向诸佛献冠、佛衣、佛面、酥油灯,镀金身、供食等,后来不断增加内容。清代以来,改为以诵经传法为主的辩经、考格西、布施、跳神、送鬼、酥油灯会、晒佛、礼佛等为主要内容。“传小召”藏语称“充曲”(又作聪确),为“奉献会”之意。由于达赖五世逝世后,第巴桑结嘉错匿丧不报,于周年忌日托名建此节日。在藏历二月举行,进行有关宗教活动,选拔二等格西(曹仁巴格西)等,仅拉萨有之,规模也小于传大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