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六章 传统的宗教节日

跳神节在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届时,拉萨布达拉宫和木鹿寺分别进行“跳神驱鬼”活动。在布达拉宫的叫作“宫内跳神”,在木鹿寺的称“木鹿跳神”。由喇嘛扮成神佛鬼怪,绕行大昭寺,鸣枪呐喊除祟。有除旧岁、迎新年的意思。

在西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农区,还流行有传统的晒佛节,各地过节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到时,各寺院将珍藏的巨幅布画或锦缎织绣佛像取出,展示于山坡或石壁巨岩之上,供大家观瞻。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都有巨大晒佛台。布达拉宫在每年藏历四月中旬,由数十个年轻力壮的僧俗人士,将长约100米的五色锦缎堆绣佛像从室内抬出,悬挂于第五层楼的楼壁南面,每年悬挂一到数幅,僧人面对佛像诵佛经,顶礼膜拜。扎什伦布寺在四月十五日晒佛,塔尔寺在正月十五日于山前晒佛,每年展示狮子吼佛、释迦佛、宗喀巴及金刚萨埵〔duo朵〕佛像中的一种。小寺院的晒佛规模较小,四川理塘寺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在寺内晒佛,与酥油花会同时进行。

林卡节,藏语称“赞林纪桑”,每年藏历五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在拉萨市郊柳林内举行。据说此时世间诸神聚会,群众普遍燃起一种香树枝,香烟缭绕,以示对神佛的供养。这是藏传佛教的祭神节日。而在传小召期间,于藏历二月二十九日又有一个驱鬼节,要在拉萨鲁广场举行驱鬼仪式。传说“鬼”为一个本教徒,是灭佛大臣,名恩兰·达扎路恭。举行驱鬼仪式时要有一名喇嘛扮演成半黑半白的面貌,人们齐力把他驱逐到郊外。扮鬼的人要到桑耶寺住宿几天,才能偷偷地回拉萨。

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公元一二世纪,印度佛教分出“救度一切众生”的大乘教派,他们将原来只求自我解脱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后来作为佛教教派的专用名词,已不再含有贬意。大约为在公元6至8世纪,小乘佛教传入我国傣族地区,除了傣、布朗、德昂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外,部分阿昌族和佤族地区也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傣族)、开门节(傣族)、豪瓦萨(布朗族关门节)、奥瓦萨(布朗族开门节)等等。

著名的泼水节,流行于滇西和滇南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地区。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后举行,此时也正是傣历的新年。一般认为此节日起源于印度,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根据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的传说,由用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而来。故又称“浴佛节”。它大约随小乘佛教的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等地区。一般举行三到四天,第一天是除夕,第三或四天为元旦,中间的一至二天为“空日”。节日开始,妇女们要清扫竹楼、街道,清洗家具、衣物等。青年们采摘野花到佛寺献佛,并堆沙造塔几座,围坐听佛爷念经。中午,将一尊佛像置于院内,担清水浴佛。佛寺礼毕,青年们和男女老幼四出互相泼水为戏,表示祝福。不少人被泼得全身透湿,但却十分高兴,认为能够吉祥如意。各家要制作传统的“毫咯素”(糯米粉加红糖及一种叫咯素的香花,用芭蕉叶包成小包,蒸食)、“毫火”(用蒸熟的糯饭舂烂,加红糖,制成圆片,晒干后用火烤或油炸而食)、烤鱼、青苔菜和饵等民族风味食品。此外还有赛龙船、青年男女间丢包、放火花、放高升(长竹竿顶端缚以装有火药的竹筒,点燃后飞升天空)、放孔明灯(用宣纸糊成长圆形灯,高约六米,直径二米,下留小孔,以热烟熏孔,并点燃缚在孔上的沾油布团,产生热力使其上升,如明灯悬空)等活动。人们在铓锣、象脚鼓的伴奏下,尽情歌舞。孔雀舞、篾帽舞等优美动人。活动场所附近就是赶摆(赶圩)之地,各种食物及日用品一应俱全。

德昂族过泼水节时,男青年将自己编织的竹篮,在节日前送给中意的姑娘。在节日时,姑娘背的就是这个竹篮,表示她已爱上了这个小伙子。节日的第一天,又叫“采花日”,人们身着盛装,敲铓锣、象脚鼓上山采花,傍晚回村。回村后互赠鲜花,以示友好、吉祥,入夜则欢聚歌舞。次日为泼水高潮,姑娘头插鲜花,各家以米粑、幡旗、桂香、蜡条送往佛寺供奉。人们围塔聆听佛爷念经。浴佛仪式后,人群以象脚鼓为前导,到泉边河旁,热烈泼水。文泼者用花枝沾上舀在勺中的净水,轻洒于对方背上,并为之祝福,被泼者高兴地接受。武泼者则互相追逐,以大量的水泼向对方,被泼者可以躲闪。第三天为节日尾声,青年男女在泼水之余,找意中人谈情说爱,追求异性的垂青。

阿昌族泼水节,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桑建为椎栗树神之名,他曾战胜恶魔,为人们带来幸福。所以在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过泼水节之时,青年男子都要聚集上山采集椎栗树花。回来时,村内妇女听见象脚鼓声,都到村外迎接,小伙子将花束赠给姑娘,姑娘则回赠以刚刚打制的粑粑。食完后一起歌舞回村,将采来的花束一圈圈地扎在事先准备的竹竿上,成为花塔,或制成花轿,大家围着歌舞,直到深夜。第二、三天,主要浇花,男子敲击象脚鼓与锣等,扛四色旗走在前面,姑娘排成长队到河里挑清水回来浇泼花塔、花轿及轿中佛像。第四天为节日高潮,先请村内50岁以上妇人依年龄排成一队,由姑娘将清水泼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所持的汗巾上,以示祝福长寿。然后未婚男女互泼,他们泼水时十分讲究礼节,同性别及年龄相差大的不能互泼。泼水前要用歌声询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后,由男方先泼,女方泼还,并互相祝福。对方不愿意时,不能强行泼洒。泼完后,有情人相约去草坡或山地对歌,尽兴而散。

关于泼水节,傣族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位神将一年划分为旱、雨、冷三季,并规定了人间播种、中耕、收获的时间,交给另一神掌管。但该神胡作非为,下雨降温不按时,使人间冷热无常,旱涝频仍,瘟疫流行。最高天神英打拉提知道后,便扮成小伙子与该神的七个女儿“串姑娘”,暗中告诉她们父亲的恶行,使这七个姑娘联合起来,大义灭亲。但她们父亲的头颅落地以后便生火灾,姑娘没法,只好轮流抱着父亲的头,不使落地。每当轮换下一人后,姐妹们便打水来冲泼在前一个姐妹的身上,以冲去秽气污臭。傣族百姓为了纪念这几位明晓事理的姑娘,所以每年也在人间泼水,为她们洗身祝福。这个传说,为泼水节增添了扬善抑恶的正义精神。

据传说,每年傣历九月,佛要去西天为母亲讲经,三个月后才返人间。有一次,佛去西天期间,几千教徒下乡传教,踩坏很多庄稼,引起百姓不满。佛知道后,规定他不在的三个月内,教徒集中在一起,关门忏悔,不许去任何地方,于是就有了“关门节”这一节日。傣语叫作“豪瓦萨”。一般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举行。到时凌晨各寨佛寺响起鼓声,宣布佛已“进洼”(入佛寺),老人要将谷花、香、烛、纸钱送到佛的后座。佛徒们前来念经,“赕佛”(以食物、鲜花、蜡烛、货币斋僧献佛)。关门节还宣布从农事繁忙开始,和尚不准随便外出;民间禁止谈情说爱,禁止结婚;进佛寺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到别处过夜等。直到开门节时,这些禁例才自动解除。

开门节在关门节后的三个月,为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十月中旬左右),多在秋收后举行。当日,佛徒们取出佛座上的物品烧掉,以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们便身着袈裟,出门宣传教义。十七日开始盛大的赶摆活动,在大青树下,筒帕、首饰、饵丝、牛干巴、糯米甜酒等等,应有尽有,成为一个物资丰富的市场。老年人入佛寺拜佛念经,求家庭幸福。中年人热心于象脚鼓比赛,观看孔雀舞和傣戏等。青年男女则在花伞下喁喁细语,有的相约带上食物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开门节宣告日常生活的开始,人们也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以畅快的心情恢复游乐、恋爱、出外、串亲等种种活动。

布朗族在关门节开始时,各家要送一对蜡烛、一朵鲜花到氏族长(高嘎滚)家,祭祀祖先灵位。并跪下为祖先象征性地洗手洗脚,以求幸福。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开门节,十四日晚,寨里老人要到佛寺附近的竹楼去住,听佛爷讲经,经文大多是劝人行善的佛教故事等。佛爷还要给来听经的老人滴水祝福。承头赕佛的人要向佛寺献礼。人们也跳象脚鼓舞、燃放火花、放高升,以示庆祝。

云南省德宏一带的阿昌族,信奉小乘佛教,相传农历九月十日是“个打马”(菩萨)从天上取经返回人间的日子。因此每逢这一天,人们要用竹木编扎框架,外面以纸糊裱成青龙、白象,迎接菩萨归来,过一个“敖露”(会街)节日。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都不睡觉,收集斋米,煮成斋饭,进行供斋活动。白天赶街时,人人身着盛装,挥舞青龙,并由一人藏在白象肚内,拉动连着象鼻滑轮的绳子,使象鼻能上下左右摆动,在锣鼓伴奏下,龙与象要绕寨一周,然后汇集街场进行表演。青龙象征风调雨顺,白象则预示着五谷丰登,人们跳起象脚鼓舞,耍白象,舞青龙,欢乐对歌,衷心期望能有一个人寿年丰、百姓安乐的生活。

基督教传入我国以后,在一部分彝、苗族及云南边境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其节日如圣诞节等,各地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