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宋辽金元明清习俗
北宋人的命名取字,虽说承袭了五代的一些风尚,但也增添了一些新的特色,那就是喜欢以老年男性的称谓作名字用字,以叟、翁最为突出。
叟,本是对老年男子的敬称。战国的孟轲第一次见到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就尊称他为“叟”,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汉赵岐注说:“叟,长老之称。”孟子在批评齐国一位说《诗》的高子时,也称他为“高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称郦食其〔li yi ji力义机〕为“郦叟”。后来“叟”逐渐发展为老年男子的通称。
用“叟”作名字,最早起于什么时候已难以稽考了。我们从《梁书·杜龛〔kan刊〕传》看到,杜有一个从弟叫杜北叟,而《魏书》则有个胡叟字伦许。另外,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弟弟字羲叟。这在当时仅是个别现象,还未形成一种习尚。
以“叟”为名字的风气,大约开始于唐末、五代。《新五代史》有个郑遨字云叟,《旧五代史》直接称作郑云叟。他生于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宋史·毕士安传》说毕字“仁叟”。毕生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是由五代入宋,名字当然是五代时候起的了。还有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他从后唐到北宋初,都担任过显赫的职务。《宋史》本传有关于他父亲刘岳给他命名的一段文字: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
这段文字向我们透露了五代人喜欢以“叟”为名字的底蕴。
原来唐末藩镇割据,战乱不息,进入五代,50年间更是兵连祸接。人民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尝够了“乱世人不如太平犬”的苦头,都企望安居乐业,终其天年,所以才出现以“叟”为名字的思潮。由五代入宋的达官贵人,不少人都以“叟”为名字,自然便给社会以影响,或以“叟”为名,或以“叟”为字,效尤者一多,就形成了风气。我们分别举几个例子如下:
以“叟”为名的
王岩叟 徐荣叟 徐清叟 刘羲叟 陈尧叟 林尧叟
以“叟”为字的
范纯礼字彝叟 欧阳通字文叟 杨存字正叟 陈师良字文叟 诸葛说〔yue4月〕字梦叟
另外,还有名和字都用“叟”的,如苏叟字皤〔po婆〕叟。
以翁为名字的也较普遍。“翁”是西汉时出现的人名用字。西汉的许多著名人物都以“翁”为字。如朱买臣字翁子,金日碑〔mi di密低〕字翁叔,赵充国字翁孙,疏广字仲翁,等等。但到了东汉,这个字就少见了;到了宋代,可能受了“叟”的影响,突然又被起用了。如:魏了翁、南安翁、刘辰翁、文及翁,等等。以“翁”为字的,如:杨炎正字济翁,张岩字肖翁,凌浩字直翁,等等。
和叟、翁有关的字有个“老”字,这是宋人名字特色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儿。有用在名中的,有用在字中的。先看几个用于名中的例子:
胡唐老 徐莘〔shen深〕老
杜莘老 苏元老
王老志 孟元老
用于字的远比用于名的多。如:
钱藻字纯老 孙觉字莘老
刘挚字莘老 孙道字纯老
孙汝方字宜老 阎师孟字醇老
王彭字元老 李邴〔bing丙〕字汉老
詹太和字甄老 杨椿字元老
王次张字汉老 张康国字宾老
李吕字滨老 徐梦莘字商老
吴棫〔yu玉〕字才老 杜颍字清老
人们不太理解“老”怎么能同叟、翁两个名词一样,成为宋代的人名用字。这和“老”在先秦时代所特有的词义有关。“老”在先秦是对天子的公卿中位最尊者的敬称①,后来也用以尊称大夫的家臣中的首脑人物②;同时还尊称年高德重的男子③。文人喜欢复古,遂因叟、翁而挖掘出了“老”。上面举的例子多是以古圣先贤为名字的。如:莘老、商老是指商代的贤相伊尹,他曾耕于莘;渭老、滨老是指姜太公,他曾垂钓于渭水之滨的磻磎;汉老一是指西汉张良,一是指邴汉或邴丹,也许还指东汉邴原,三人都以节操著称;清老是指在颍水洗耳的许由;岩老是指曾在傅岩作苦役的殷高宗的贤相傅说;醇老是指孟子,他能辟杨墨,弘扬儒家学说,可以算是醇儒。这都是为景仰前贤,才尊之为“老”。这些人当中,除姜太公、孟子外,历史上并不以长寿著称。这个“老”和汉以来的公、卿、君、士,以及先秦传下来的父、子,都是美称。在以前贤为名字的时代,缀上这个“老”,既褒扬了古人,也标榜了自己。
上述例子,除我们做了解说的以外,其余都是表示长寿的。尽管王彭字元老,也是以传说活了800岁的彭祖为名字,但因《论语》称他为“老彭”思,所以我们把王彭看作是拆古人名为名字。
以“老”的长寿义为名,在《魏书·韩茂传》已有记载说,韩茂“父耆,字黄老”。《诗经·鲁颂·閟〔bi闭〕宫》形容老人有“黄发台背”和“黄发儿齿”,耆、黄、老全与长寿有关。
宋以后,叟、翁、老三字,用于名字的仍有,只是少一些罢了,而用于别号的则较多。
辽、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汉族官吏、士人的名字,一如先秦汉魏唐宋,全袭传统。少数民族贵族的名字,常见形式一是全部音译。如《辽史》中的耶律夷腊葛字苏散,耶律洼字敌辇,等等。二是姓氏音译,名与字汉化。如《金史》中完颜合达瞻字景山,撒合辇字安之,徒单思忠字良弼;《元史》中的耶律楚材字晋用,耶律铸字成仲。三是名音译,字汉化。如《元史》中的月鲁不花字彦明,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四是全部汉化。如《辽史》中的萧惠字伯仁,《元史》的马祖常字伯庸,汪世显字仲明,赵良弼字辅之,等等。这些名字和汉官毫无区别。
金、元两代,名字颇与北魏早期有点相似,即不避俗,不避丑。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廿二史劄记》卷四“命名诡奇”条已指出这种现象。如《金史·海陵记》中有刑部郎中名海狗,《哀宗记》有完颜猪儿,兀术之孙名羊蹄,胡沙虎之子名猪粪;《元史》有石抹狗狗,《孝友传》有个宁猪狗。而像观音奴、买奴、高闹儿、张万家奴这一类名字,在《元史》中就算不得什么了。
明清时代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人名用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建筑物名,如斋、堂、庵、轩、亭、台、楼等。
以建筑物为名字大约始于东汉。西汉的张良字子房,京房字君明,都是用的天上的星名,不是房舍名。东汉的温序字次房,房、序并举,互相证明,这个“房”才是指房屋。因为“序”是东西厢的墙,依名字相协的道理推断,“房”自然该是房屋的“房”,而不是二十八宿中的房星。其他像孙坚字文台,陈宫字公台,都是以建筑名物词为名字。
明、清人习惯用的“斋”,作为房舍之称,大约是从斋宫演变来的。斋宫是男子在祭祀前夕斋戒独宿之处,逐渐“斋”受了“宫”的影响,成了文人士大夫读书、聚会之所。《世说新语·言语》有“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世说新语·任诞》有“张湛好于斋前种松柏”等记载,后来就成了文人书房的专称了。但用于人名则较晚,大约南宋才开始作别号和人名用字。如杨万里号诚斋,刘容斋字南夫。明代人用“斋”作名字的比前代渐多。如:
曾朝节字直斋 梅鷟字致斋
罗文止字艮〔gen亘〕斋
而清代以“斋”作为字的缀饰就成了一种风气了。如:
章学诚字实斋 张体乾字确斋
庄亨阳字复斋 林时益字确斋
彭端淑字乐斋 汤修字敏斋
朱伦瀚字涵斋 郭起元字复斋
陈士璠字鲁斋 德沛字济斋
赵魏字晋斋 李大本字立斋
张曜字朗斋 崔如岳字岱斋
丁之鸿字渐斋 陆宪曾字慎斋
真是不可胜数。
庵、堂、轩、亭在宋代也是多见于别号,作为名或字则少见。如:赵彦端号介庵,朱熹号晦庵;陈著号本堂;熊禾号勿轩,蔡抗号久轩,辛弃疾号稼轩。朱熹讲学于建阳之考亭,世称考亭学派,但他本人并未以此作号。元人有施耐庵,但难以断定是名是字,还是别号,明代仍然是作别号的多⑤,但渐有将庵、轩、堂作字的。如陈鹤字鸣轩,陆堂字肯堂,周遇吉字萃庵,金问字耻庵。
前人既以庵、堂、轩、亭诸字作别号,清人当然也可将之作别号,但他们也普遍应用于名字中了。分别举例如下:
金作楫字济庵 徐涛字江庵
任辰旦字待庵 汪士铎字振庵
乔大凯字颐庵 傅作楫字济庵
郎永清字定庵 傅鼐〔nai奈〕字重庵
胡季堂字升堂 臧礼堂字和贵
郑国鸿字雪堂 顾师轼字雪堂
石韫玉字琢堂 孔广牧字力堂
梁钦构字焕堂 曹仁字山堂
徐桐字荫轩 朱凤标字桐轩
吴敬梓字敏轩
刘玉湛字露亭 张肱字良亭
施廷枢字北亭 费金吾字晓亭
杨于果字硕亭 乔光烈字敬亭
冯浩字孟亭
“楼”在清代也成了时尚用字。如:凌曙字晓楼,费丹旭字晓楼,陆龙腾字云楼,黄金台字鹤楼,等等。
清代人还有一种奇怪的逆反心理表现:他们埋首举业,醉心功名,但在命名取字上,却颇爱用一些富有山林隐逸气息的字眼,如园、圃、畦、村、峰、岚、洲、汀、农、牧、渔、樵……宋人已有不少用这类字作号的,也有作字的。元明士大夫虽也继承此风,但只有到了清代,才堪称盛极一时。这里边虽也有不少绝心仕途的学者,但更多的却是虚恋林泉,附庸风雅。这类名字确实太多,略举数例,以为凭证。如:
杨景素字朴园 沈庭芳字椒园
黄叔琳字崑圃 瞿馨字芳圃
曹为霖字雨村 陶元藻字篁村
秦蕙田字树峰 程矞〔yu玉〕采字晴峰
张若霭字晴岚 纪昀〔yun云〕字晓岚
凌扬藻字药洲 张步瀛字麟洲
陈勤字辛农 姚文田字秋农
徐起渭字吕樵 江忠源字岷樵
孔广牧字力堂 宋荦〔luo洛〕字牧仲
清代人所崇尚的人名用字,还不止这些,如梅、兰、竹、菊,舟、船、舫、舲诸字,也屡见不鲜。还有一个“奎”字,也写作“魁”。这是一个同科举制度有关系的字。自从纬书《孝经援神契》说“奎主文章”以来,迷信的人便把奎星奉作主管人间文运的神。据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说,立庙塑神供奉,奎不便形象化,便改奎为“魁”,于是把神塑成一个鬼状的形象,一足立,一足跷,一手持斗,一手持笔,表示操持文运。科举时代的文士们中与不中,便由这位魁星来决定了。据学者们考证,南宋学校已立魁星庙。故自此以后,就有人以“奎”为名字了。如元代有吴景奎字文可,明代有孙应奎,其中有洛阳籍的字文宿,余姚籍的字文卿,还有个汪奎字文灿,萧奎字汉文。清代取名为“奎”或以“奎”为字的就更多了。如:
程贞白字奎光 庄肇奎字星堂
徐联奎字壁堂 纪大奎字向辰
韩联奎字紫垣 戴联奎字紫垣
历史发展到了清代,文化积存已十分丰厚,历代命名取字的方式方法,也齐集在这里。同时有经史子集可供取材,有多种多样的名字格式可资借鉴,加上文人学者们的刻意求新,追求典雅古奥,所以清人的名字真正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不过也曲折隐晦,使人难以“闻名知字”和“闻字知名”了。很普通的一个名字,却被他们弄得莫名其妙。如陈阿平字献吉就是一例。这是用的汉代陈平的名字。为了避免同名,加了一个“阿”字。陈平死后谥为献侯,所以用“献”与“平”相应。因为《周礼·春宫·占梦》有“献其吉”一句话,便因“献”联缀上“吉”,并用“吉”来谐“计”,以暗示这是六出奇计的陈平。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