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夏商周的厨具和食器
制陶业在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走了五六千年的路程,已在造型技术和火候掌握两个方面,为金属铸造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大约在新石器中、后期(约5000多年前)已出现红铜,夏商周三朝进入灿烂的青铜文化时代。目前仅青铜日常用器,就已出土上万件,其中饮食礼器占多数。如烹调器有鼎、敦、鬲、甗、镬〔huò获〕、釜〔fǔ斧〕等;切割器有刀、俎〔zǔ阻〕(铜砧板)和案(铜案,可作俎,又可作食桌);取食器有匕(有舀饭的圆匕和取肉的尖匕之分)、箸〔zhù助〕(铜筷子)和勺(舀酒或舀汤用);盛食器有簋〔guǐ轨〕、簠〔fǔ抚〕、盨〔xǔ许〕、豆、盘等;饮酒器有爵、角、斝〔jiǎ甲〕、盉〔hé禾〕、觚〔gū孤〕、觯〔zhì质〕、兕〔sì似〕、觥〔gōng弓〕等;盛酒器有尊、卣〔yǒu有〕、方彝、兽形尊、罍〔léi雷〕等;盛水器有盆、匜〔yí夷〕、盂、鉴、缶〔fǒu否〕、瓿〔bù部〕、斗等。可见我国二三千年前的厨具和餐器,几乎是应有尽有了。殷墟出土有铜锅、铜铲和能切薄肉的铜刀,这是殷代已盛行炒菜的物证。东周开始出现的“敦”,是一个圆形炖肉器,敦的顶盖和底锅,像一个圆球平分的两半,敦盖比一般鼎盖深而重,这种设计,是加大压力,使肉类易于炖烂,也省能源,类似现在的压力锅。
由于铜器价贵,一般是贵族享用。老百姓用的炊煮器和盛贮器,属于日用陶器,后来又出现了原始瓷。瓷器的制造,要具备原料、釉料和火候三个特定条件:原料应是白膏泥(高岭土)作坯,釉料应是矿物釉(长石釉或石英釉),火候应达1300℃到1400℃。它是从长期的制陶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最近在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属商代中期)发现两座商代龙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龙窑,龙窑能烧制高温、大型、精美的陶瓷,在这两座窑址附近的商代墓葬中,发现有高岭土制造的瓷片,烧成温度已达1200℃,可见商代中期已出现原始瓷。到了西周,原始瓷的生产已逐渐普及,在陕西岐山、长安,河南浚县、洛阳,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西周遗址中,都出土高岭土烧制的原始瓷,釉色有淡黄、青绿、青灰等,器物有簋、罍、豆、罐、盂、碗、尊、盘等。随着酿造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酿酒陶瓷的生产,如咸阳秦代遗址出土巨型陶瓮,能容酒400公斤,可供上千人饮用。
夏商周的饮食器还有专供贵族享用的漆器和玉石器、象牙器等。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中期遗址,出土有木胎的漆盘和漆盒,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漆制食器。到了东周时候,又出现了更轻便的纻麻胎漆器,这时漆器已逐渐普及,尤以楚国的髹〔xiū休〕漆业最发达,到现在仍有许多传世精品。殷代妇好墓出土许多精致的玉石和象牙食器,计有玉壶、玉盘、玉簋、玉勺、玉匕、玉臼、玉杵和象牙杯等。先秦古籍记载纣王使用象箸和玉杯,在考古工作未开展以前只作为存疑史料,今天从出土物证实,比纣王早200多年,殷代的大贵族早已拥有这些贵重食器了。
(4)食物的保鲜、贮藏和餐厅设计
食物保鲜是食料生产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约两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复合生产工具如流星索、石矛和弓箭等的普遍使用,狩猎经济进入旺盛阶段,促使人类去寻求久藏猎获物的方法,山顶洞人的下室,就是恒温保藏法的物证。山顶洞人遗址,从洞口进去,有上、中、下三室。上室面积,南北宽约八米,东西长约12米,中间约有0.5米多的一层黑土,大约是火塘遗迹,还有石器骨器等文化遗物。中层遗留三个头骨和其他残骨。下室没有人类遗骨,而有许多动物化石。下层窖穴,比上层温度低,又能保持恒温,是理想的肉类贮藏室。山顶洞的下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恒温肉库。
夏、商、周的冰窖和井藏,是常用的冷藏法。周代王室有专设的“凌荫”,就是冰窖,设置专管冰窖的职官,叫作“凌人”,统率90多个奴隶,专管“凌荫”藏冰、管冰的事务。至于凿冰和运冰,则靠徭役去完成。凌荫里的冰,也是王室贵族的一种分配物资,每年启用时由王室给各级贵族按等级分配。近年在陕西雍城(今宝鸡市古城村)曾发现春秋时秦德公大郑宫的凌荫遗址,约100多平方米。
井藏在长江以南较普遍。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遗址,已发现250多座水井,按其用途,约有三类:一类是密集于窑址周围,井坑较浅的,井内有红烧土块和陶器等遗留,应是制陶用井。一类是分布于建筑遗址周围,井坑较深,井内残留着汲水罐子,这无疑是生活用井。另一类也分布于建筑遗址周围,井内不见汲水罐,却有大型陶瓮,则应是冷藏井。江汉流域冬天只结薄冰,不像华北,能凿到厚层的冰块,所以不备凌荫,而用井藏。中原地区,也发现利用水井低温的冷藏库: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遗址,在宫殿区内,发现一座长约九米,宽约三米的狭长形半地下建筑,室内的地面和四壁都砌有方砖,底部一侧有五眼深井,出土许多陶片和牛、羊、猪、鸡等骨骼,这应是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一座冷藏库。
古代不仅知道利用天然冰来延长肉类、蔬果的贮藏时间和利用贮藏的天然冰使夏天的厨房和餐厅降温,同时也知道冰镇饮料,《楚辞》中就有赞美冰镇甜酒醇美和清凉的句子。
古人除了降温保藏法,还有其他许多保藏法,最普遍的是沿袭石器时代的薰烤法和风干法。夏、商、周时候,除了有“腒”〔jū居〕(干腌鸟肉)、“[鱼肃]”〔sù肃〕(干鱼)、“干肉”(腊肉)等保持原味的风干法以外,还善于加香料和盐糖等去制肉脯,像周代八珍之一的“熬”,就是烘熟干贮的风味肉脯。
醋渍和煮透,也是一种保存法,多用于瓜果的泡制,“菹”(泡菜)就是利用乳酸菌将瓜菜腌熟,或径直用醋来泡,只要不污染,长期不会坏。《夏小正》记载:“五月煮梅,六月煮桃”,就是把收获的梅和桃煮透贮存,作为长年佐餐的开胃小吃。
(5)南北口味的分野和最早的两张菜单
中国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背靠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与欧亚大陆相连,东南面向浩瀚的太平洋。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蒙古高原地势虽略低(平均海拔1000多米),但处在北极寒潮和北半球风沙地带威胁的前沿。这两个高原的气候都严寒干旱,主要宜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业,是历史上构成制约农业和人口发展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但这两个高原发展了游牧经济。在这两个高原东南的大部分国土,都是肥沃的东亚大陆腹地,适宜于发展农业。由于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别都颇大,我们的祖先在这片无垠的国土上,基本上开发出两种类型的农业。如把秦岭和淮河划一道线,北部是黄土高原、华北大平原、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大部分海拔在500—1000米左右,这片地区有深厚肥沃的土壤,却是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适宜种植小米和麦子等耐旱作物,发展了旱地农业经济。东南的广阔地区和西南的部分地区,是平原和丘陵地带,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下,这片地区雨量充沛,河流纵横,无霜期长,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发展了稻作农业经济。这三类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主食已有分野:青藏和内蒙古高原主要以牛羊肉和奶酪为主食;秦岭、淮河以北以小米和麦子为主食;东南和西南以稻米为主食。到夏、商、周时,北方食麦子和黄米的比重增加;南方食芋头和豆、薯的比重增加。南方由于气候适宜,灌溉便利,物产丰富,园艺和水产养殖业都较北方发达;渔猎的领域也较广阔,所以南方居民食性较杂,副食也较丰富。由于副食生产条件和饮食习俗的差异,夏、商、周时对食品的欣赏态度,大体已有北方和南方的分野。孔丘和吕不韦就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口味:孔丘要把肉切得四方四正才吃,小于拳头的鸡雏不吃,鸭尾巴、鸡肝、雁肫、鹿胃等都不吃;吕不韦则相反,他认为最美的是猩猩的嘴唇、猪獾爪后跟的软肉、鸭的尾巴、象的鼻子、牦牛的尾巴等。孔丘近乎华北人的口味;吕不韦则近乎两广、福建和四川、云南人的口味。
夏、商、周的食谱,大都已佚失,留存下来的,只有周代的“八珍”和战国《楚辞·招魂》罗列的一席饭菜。这两张菜单,代表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饮食水平。
周代八珍是“淳熬、淳母〔mó模〕、炮豚、捣珍、渍、熬、糁〔shēn身〕、肝网油”。
“淳熬”,是一种烙饭,用旱稻(香粳米)煮熟后,拌上炸肉酱,用猪油煎起来吃,近似今天湖北的煎豆皮。
“淳母”,即模仿“淳熬”的意思,只是把主料换为黄米,做法和“淳熬”一样。
“炮豚”,是烧炖乳猪或羊羔。做法是用红枣酿乳猪或羊羔,先炮熟,剥净炭壳,沾上湿米粉,用猪油炸到金黄色,再加香料,用文火炖透。
“捣珍”,是一种高级杂肉扒。即用一条牛柳(牛里脊肉),配以等量的羊、麋鹿(即四不象)、梅花鹿和獐子等的里脊肉,略加捶击,除去筋腱,煎到嫩熟,随即用香料、酱、醋等调味来吃,类似今天的牛扒、鹿扒。
“渍”,是香酒牛肉。把新鲜牛肉,逆纹切成薄片,用香酒浸渍一夜,第二天用酱醋和梅酱等调味来吃。这个菜和百越人吃鱼生相近。
“熬”,是烘烤肉脯。先选取牛、羊或鹿的精肉,把筋腱捶软,切成薄块,遍洒姜、桂和盐,然后烘熟来吃。
“糁”,是三鲜烙饭。取同等数量的新鲜牛、羊、猪肉,切粒,调味,与2/3稻米混合烙熟来吃。
“肝网油”,是烤网油狗肝。取一副狗肝,用网油裹起来,濡〔rú儒〕湿调好味,放在炭上烤,烤到焦黄即成。
《楚辞·招魂》是用一桌酒菜来招祭亡魂。有说是屈原招祭楚怀王之作,有说是宋玉招祭屈原之作。这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家里的餐厅舒适堂皇,饭菜多种多样:
大米、小米、二麦、黄粱,随便你选用;
酸、甜、苦、辣,浓香、鲜淡,尽会如意侍奉。
牛蹄筋闪着黄油,软滑又芳香;
吴厨师的拿手酸辣羹,真叫人口水直流;
红烧甲鱼、挂炉羊羔,蘸上清甜的蔗糖;
炸烹天鹅、红焖野鸭、铁扒肥雁和大鹤,配着解腻的酸浆;
卤汁油鸡、清炖大龟,你再饱也想多吃几口。
油炸蛋馓〔sǎn伞〕、蜜沾粢粑、豆馅煎饼,又甜又酥香。
蜜兑果浆,清香闪翠,真够你陶醉;
冰镇糯米酒,透着澄黄,味醇又清凉;
为了解酒,还有琼浆般的酸梅羹。
归来吧!老家不会使你失望。
《招魂》列举的饭菜,呈现着南方特色;而周代八珍则大体是北方口味。
(6)烹调理论的出现
夏、商、周有关烹调的各个方面的经验,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关于选择屠宰对象,《周礼》里记着:牛,夜里老是鸣叫的则肉臭;羊,毛稀,毛端打结的则肉有膻味;狗,屁股脱光了毛又举动急躁的,则肉臊恶;鸟,毛色暗哑,声音沙嘶的则肉腐臭;猪,眼睫毛交叉的则肉中生小息肉;马,前胫毛斑秃的则肉像蝼蛄一样臭。从动物的症状中去判断它的肉是否可吃,是夏、商、周时直观检疫经验的总结。像猪肉中有小息肉,从现代医学知识看来,就是猪生了绦虫,卵囊散布了全身,即猪囊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