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节 清代伊斯兰教

格的木教义的基本内容包括信仰与功修两个方面。在信仰上坚持“六大信仰”。在功修上坚持“五大功课”。至于道乘修炼,认为那是副功,并不是十分必要的。格的木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它是以清真寺为中心联系周围穆斯林群众而形成的一种寺坊管理制度。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伊合瓦尼 伊合瓦尼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兄弟;又称“艾亥里逊奈”,意为遵经。中国伊合瓦尼可能源于阿拉伯的瓦哈比派。瓦哈比派18世纪中叶以后在阿拉伯半岛流行。这个教派主张按照《古兰经》和“圣训”的原始精神,改革伊斯兰教。中国伊合瓦尼倡导“凭经行教”、“遵经革俗”。它的创始人是马万福,甘肃临夏东乡果园村人,通称马果园,东乡族,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死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马果园利用朝觐之机在沙特受教,接受了瓦哈比教义。回国时,带回一批瓦哈比派典籍。马果园返归故里后自称伊合瓦尼,声言门宦不符合教义,号召“打倒门宦,推翻拱北”。伊合瓦尼主张力行“五功”,不提倡道乘修持,认为念经不该要报酬,重视“中(文)阿(拉伯文)兼修”的经堂教育,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后来,伊合瓦尼分裂为两派。一派被称为“苏派”,或“一抬教”。另一派被称为“白派”,或“三抬教”。白派又自称为“赛来夫”。伊合瓦尼主要分布于甘、宁、青各省,在内地一些大中城市也有伊合瓦尼的信徒。

西道堂 西道堂的创始人是马启西。他是甘肃临潭人,生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死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马启西是晚清秀才,有较深的汉学功底。他所创建的西道堂主要宣讲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特别是刘智的著作。马启西说:“介廉(刘智字)种子,关川(指马明心)开花,我要结果。”马启西认为,中国穆斯林一定要学习汉文和传统文化。这一主张在西道堂所创办的小学和中学中得到实现。宣扬刘智学说、以中国传统文化去阐发伊斯兰教学理是西道堂的显著特点之一。西道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行集体所有制,过集体生活。西道堂坐落在临潭旧城西的一个大村庄,面积约有百余亩。西道堂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创办农、工、商、文等各项事业。西道堂成员特别是上层分子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成员中60%达到小学程度。因此,他们创办的宗教以外的事业大都是非常成功的。截止1949年,西道堂创建的集体农场有13个,林场13个,牧场3个,大型商号11个,还有商队;此外还有多处工场和手工作坊。

西道堂以“五大功课”为全功,反对道乘修持,重视礼拜、斋戒,重视宗教节日,有教主但不世袭,实行教坊制。西道堂重视教育,主张不分男女都上学念书,不强制儿童读经。据研究,西道堂同乃格什板底教团有某些渊源。

(3)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概况

蒙古灭掉西辽后,新疆大部包括在窝阔台汗和察合台汗的辖区内。蒙古人在这里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存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地区以佛教为主,高昌(在今吐鲁番附近)是其中心。北部地区有基督教。南部地区盛行伊斯兰教,其分布以喀什噶尔、和田为中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向东延伸到罗卜(今若羌)一带,北缘向东延伸到库车一带。

元朝后期,统治新疆地区的察合台系蒙古贵族开始分裂。秃黑鲁帖木儿于元顺帝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在阿克苏被拥立为察合台汗。以后这个汗国被称为东察合台兀鲁斯,首府阿力麻里(今霍城西北)。在东察合台汗中,秃黑鲁帖木儿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极力推行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得以迅速发展,据说有16万人成为这一宗教的信徒。秃黑鲁帖木儿本人也成了一个穆斯林。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秃黑鲁帖木儿亡故。经过10余年的内乱,其子黑的儿火者被拥立为东察合台汗。他在当政时期征服了吐鲁番,强迫当地的佛教徒改宗伊斯兰教。这是新疆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自此之后,在新疆东部,伊斯兰教文明代替了佛教文明。黑的儿火者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向明廷遣使朝贡。公元1408—1416年,“蒙兀儿人”(察合台系蒙古人)全部信奉了伊斯兰教。哈密地区在15世纪末也完成了伊斯兰化。在新疆南部地区,一直由蒙古的都格拉特部统治。它臣属于东察合台汗国。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赛德建立叶尔羌汗国。在叶尔羌汗国,随着伊斯兰教的深入发展,和卓家族势力从中亚伸入南疆,并逐渐地控制了当地的伊斯兰教。

“和卓”系波斯语音译。在新疆伊斯兰教历史上所谓的“和卓”指的是中亚地区具有圣裔身份的宗教贵族。中亚地区的圣裔有两类人,一类人称为“赛义德”,一类人称为“和卓”。就身份的显贵而言,赛义德略高于和卓。但新疆地区和卓都自认是哈里发阿里与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的后代,实际就是“赛义德”。和卓又分为两系,一系是有证书的,称为“和卓·赛义德·阿塔”,一系是遗失了证书的,称为“和卓·朱巴里”。16世纪中亚的和卓都属于后一系,很难肯定他们是真正的圣裔。

16世纪中叶,一个自称是和卓的玛合杜木·阿札木来到喀什噶尔传教。他是中亚苏非派乃格什板底教团二十世道祖。当时的叶尔羌汗拉失德为了对抗执掌汗国宗教大权的阿尔西丁家族,让玛合杜木·阿札木留了下来,并给予很多优待。玛合杜木·阿札木死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拉失德汗病亡,其子阿布都·哈林袭位。这时叶尔羌汗国的和卓势力以伊斯哈克瓦里和伊禅卡兰为代表。他们都是玛合杜木·阿札木的儿子。玛合杜木·阿札木长子穆罕默德·伊敏(即伊禅卡兰)创建“白山派”,其幼子伊斯哈克瓦里创建“黑山派”。新疆的和卓家族势力在17世纪初分裂为上述两大派别。在进行宗教活动时,白山派教徒头戴白帽,腰系白带,故又称为“白帽回”或“白山宗”;黑山派教徒头戴黑帽,腰系黑带,故又称为“黑帽回”或“黑山宗”。这两个派别都源于苏非派,在教义上没有分歧,只在礼拜形式上有些许差别。两派的斗争是在宗教派别形式掩盖下为争夺世俗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两派之间,骨肉相残,纷争不已。这时,叶尔羌汗国完全被和卓势力所控制,遍地开设宗教法庭,以教法处理民事刑事案件。世俗政权只是一个摆设而已。黑山派从1620年以来,先后四次统治南疆,约55年。白山派从1638年以来,先后三次统治南疆,约45年。和卓成为清代新疆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叶尔羌汗伊斯马因支持黑山派,从喀什噶尔驱逐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阿帕克逃往西藏。在达赖喇嘛帮助下,阿帕克联合北疆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出兵南疆,消灭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开始统治南疆。阿帕克和卓成为噶尔丹统治南疆的代理人。在南疆,伊斯兰教和卓势力终于实现了教权与政权的合一。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阿帕克和卓因病死亡,葬于喀什噶尔。

阿帕克和卓在被驱逐出新疆的时期,曾到甘肃、宁夏、青海传教。他直接传授的门徒有九人。他们是西宁的马守贞、鲜美珍、马殿功、同太巴巴、李太巴巴,河州的马宗生、祁信一,兰州的刘伯阳,河西的安西太爷。马守贞创建穆夫提门宦,马宗生创建毕家场门宦,鲜美珍创建鲜门门宦,刘伯阳创建刘门门宦。

阿帕克和卓家族统治政权崩溃后,他的后裔们始终没有放弃分裂割据的野心,时刻梦想卷土重来,复辟他们和卓家族“天堂”。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大小和卓叛乱。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758至1759年),清军大举进攻库车、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在清军进剿与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抗下,大小和卓弃城逃亡。他们越葱岭至巴达克山,为当地首领素勒坦沙所擒杀。清政府统一了天山南北,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夏,柯尔克孜族头人思的克夺占喀什噶尔。为了巩固其统治并同清军对抗,他派人赴浩罕汗国(18世纪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建立的封建汗国)请求军事援助。浩罕王决定派遣阿古柏以及大和卓波罗尼都之曾孙布素鲁克前往喀什噶尔。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一月,阿古柏率兵入侵我国新疆。

阿古柏原是浩罕汗国的一个无赖,靠钻营及裙带关系当上了大官。浩罕汗王为了消除阿古柏对自己的威胁,派他协助布素鲁克入侵新疆。阿古柏利用穆斯林对和卓的信仰,把布素鲁克扶上汗位。

阿古柏先后攻占喀什噶尔、和田、库车、库尔勒和喀喇沙尔。此时,阿古柏自封“毕调勒特汗”(“洪福之王”)。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阿古柏逼走布素鲁克。第二年开始北侵,是年底,占领北疆大部分地区。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三月(公元1876年4月),左宗棠由兰州进驻肃州,开始向新疆进军。他的方针是“先北后南”,即先收复北疆,再攻取南疆。同年十月,北疆全部收复。光绪三年三月(公元1877年4月),清将刘锦棠率部由乌鲁木齐出发,进攻吐鲁番。是役歼灭2000余人,有一万余敌被迫投降,摧毁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在库尔勒自杀。

阿古柏死后,其子伯克·库里继续同清军战斗。光绪三年七月(公元1877年8月),清军刘锦棠部开始收复南疆的战斗。九月底,收复南疆东四城库尔勒、拜城、阿克苏和乌什。接着,清军向西四城进发,于光绪四年初(公元1878年2月),完全克复南疆西四城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与和田。在清军进攻喀什噶尔时,伯克·库里逃往国外。

到光绪四年初(公元1878年2月)清军完全收复南疆。阿古柏势力在新疆共存在13年之久。

(4)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派

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派,比内地要复杂一些。总的来讲,绝大多数穆斯林属于逊尼派,遵从哈乃斐派教法。莎车部分维吾尔族及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穆斯林,属于十叶派。其中莎车这部分维吾尔人是十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塔吉克人则是十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七伊玛目派)。在逊尼派内部,又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教派:一类是重视教乘功修的教派,包括传统逊尼派和近年新兴起的圣训派(瓦哈比派);另一类是注重道乘修持的神秘主义派(即伊禅教派)。伊禅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教派,其内部又分若干支派:早期主要是白山派与黑山派两大支派;近代以来则主要有格底林耶、哲合林耶、虎非耶、切斯提耶、苏合拉瓦底耶、伊斯拉米耶、库不林耶、买吾里威耶、乃格什板底耶、赛合尔班迪耶等。在这些大的支派下面,往往还分化出若干小的分支派别,如苏合拉瓦底耶内部又分依纳克耶、伊斯哈克耶、达瓦尼耶、依西克耶等,虎非耶下面也有所谓喀什道堂与莎车道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