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器的创制与更新
中国唐代炼丹家在公元9世纪初发明了火药。到北宋初期,火药便被兵器研制者与统兵将领制成火器,用于战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期。这个时期历经元、明到19世纪中叶,延续达九个世纪,其间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初级火器的创制阶段
初级火器是北宋初的兵器研制者与统兵将领,因袭古代的火攻技术和战术而创制的,是古代火攻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但是古代火攻作战中所用的火攻器具,都是利用艾草、油脂、松脂等燃料和引火之物,绑附在飞禽、走兽、伪装的草人和弓箭上,作为运载和发射工具,将火源送至敌阵,纵火燃烧敌人的粮草,或者冲击敌军的防线,达到取胜的目的。由于这些火攻器具所附带的引火之物,要依靠空气中的氧气进行燃烧,既受天候的影响,又会在运行中耗散火源或被风吹灭,所以燃烧效率较低。而北宋初创制的燃烧性火器——火球(宋代写作毬)与火药箭,是以火药为燃烧源的火攻器具,它们不需要依靠空气中的氧气,因而可以在密闭的器皿中燃烧。使用时,只要先用烧红的烙锥,将火球壳或附于火药箭上的火药包燃着烙透,尔后借助抛石机和射远的弓弩,向敌方抛射和施放。
北宋初期的几代皇帝,都很重视火器制造。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十七》记载,至迟在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东京开封已设立了专门制造攻城器械的广备攻城作。其下设有大木作、锯匠作、小木作、皮作、大炉作、小炉作、麻作、石作、砖作、泥作、井作、赤白作、桶作、瓦作、竹作、猛火油作、钉铰作、火药作、金火作、青窑作、窑子作等21作。各作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火药作的设立,表明北宋的火药配制,已经从个体手工业的分散操作,发展为大型作坊作业,进行批量生产的阶段,使火药兵器的生产出现了一次飞跃。为了促进火器制造的发展,朝廷实行了奖励政策,奖励火器研制者的创造发明。据《宋史·兵十一》等史书的记载,仅自北宋开宝三年至咸平五年(公元970—1002年),先后有兵部令使冯继升、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冀州团练使石普等人,向朝廷进献了火球、火药箭、火蒺藜等火器。每次进献时,朝廷都要组织文武官员观看试验。试验成功后,都要给研制者以重赏,并下令兵器作坊大量制造,发给京城、要邑和边关要地使用。由于火球、火药箭是北宋创制的初级火器,需要借助弓弩和抛石机等射远兵器,才能发挥其燃烧、发烟和散毒等作战作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只能配发步队中的小分队使用。
南宋时期,战争在宋军、金军和蒙古军之间进行,交战的各方,都力求研制新型火器,改善自己的装备,战胜对手,因而促进了火器的发展,于是铁火炮与火枪便应运而生。
铁火炮是一种用铸铁制造的铁壳爆炸性火球,由纸壳火球发展而来,最初为金军所用。金军在灭亡北宋后,利用北宋的火器制造设备和工匠,创制了铁火炮,进攻南宋。
火枪是用竹和纸做枪筒的管形火器,它的创制与发展,是南宋火器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其制品有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创制的长竹杆火枪,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金军使用的飞火枪,以及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地方创制的突火枪。火枪的创制,使火器在使用方式上发生了飞跃,它不再需要借助弓弩和抛石机而能独自发挥作用。长竹杆火枪可用于喷火燃烧,是火筒一类火器的前身。飞火枪可以装备单兵作战,并出现了由数百名士兵组成的飞火枪队。突火枪以巨竹为筒,能发射子窠〔ke科〕击杀敌兵,为元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的创制奠定了基础。
(2)火铳的创制与发展阶段
火铳是我国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是元代火器研制者,依照南宋时期的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样式和原理制成的。现存的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制造的盏口铳、元至正辛卯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制造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创大型火铳与手铳的代表性制品。此外,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半拉城子、西安东关景龙池巷南口外、内蒙古托克托县原黑城公社、北京通县等地,也出土了一些制造年代相近的元手铳实物。同火枪相比,火铳具有能承受较大的膛压、装填较多的火药、使用寿命较长、杀伤威力较大等优越性。因此,火铳创制后不久,便成为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竞相使用的火器,其中尤以朱元璋的部队使用最多。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驻军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渡江。传说此时有一位火器研制者名焦玉,带着他研制的几十支火龙枪,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喜出望外,当即命大将徐达组织射击试验。只见弹丸出膛,如火龙经空,能穿透金属铠甲。朱元璋大为赞赏,答应在功成之后给予厚封。元至正二十三年八月,朱元璋率部在鄱阳湖同陈友谅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决战。结果朱元璋所部用安于战船上的碗口铳,发射大型弹丸,击碎陈友谅水军的战船,取得了胜利。明王朝建立后,由工部的铸钱机构宝源局和兵器制造机构军器局、内府的兵仗局,专门制造手铳和碗口铳等各种火器。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进行战争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制造火铳,增加了数量和品种,改进了结构,使火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直到嘉靖时期,都是明军的主要装备。
火铳的大量制造和装备,使中国古代军事的许多方面,发生了第一次大变革。先从编制装备方面说,过去军队的装备只是在冷兵器范围内进行改善,现在开始增加了火器。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规定各地卫所驻军兵器装备的比例是:火铳10%、刀牌20%、弓箭30%、枪40%,军队的编制当然也按这一比例了。明永乐皇帝又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前后,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与此同时,在云南的金齿(今云南保山)、楚雄、品甸(今云南祥云县东北10里),以及北部的怀来(今属河北)、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朔县(今属山西)等边关要隘,也都增加了火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廷还在莱州卫等沿海要塞,增配大型铳炮,加强守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辽东镇总兵刘江还利用望海埚〔guo郭〕等要塞增配的铳炮,取得了全歼来犯倭寇的“望海埚大捷”。如果说宋代初级火器的创制,催生了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战术的萌芽,那么元明时期火铳的创制与发展,则使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随之得到创造与发展。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创造了大规模使用火铳攻城的战术,大将沐英在野战中创造了多排火铳兵对敌实施轮番齐射的战术,永乐皇帝在北方同蒙古兵作战时,不但创造了用火铳兵齐射蒙古骑兵的战术,而且还提出了火铳兵在前,马队在后,作战时先用火铳齐射敌军前锋,再以密集骑兵冲击敌军主力的布阵作战的新原则。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明朝兵部尚书于谦,还利用火铳兵坚守北京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些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古代军事学的发展。
(3)火绳枪炮与传统火器全面发展的阶段
我国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器在14世纪前期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人改进,在15世纪后期制成了用火绳点火发射的枪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携带这类枪炮来到印度、日本和中国沿海的一些地方。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对藐视中国主权和借口寻衅的葡萄牙舰船进行反击,缴获了三艘舰船及其舰炮。由于当时明廷官员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国,所以就把这种舰炮称作佛郎机。佛郎机是用子炮(相当于现在的炮弹),装入母炮(即炮管)内点火发射的一种火炮,它的母炮比火铳的身管长,安有准星和照门等瞄准装具,配有五至九个子炮,装填弹药方便,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很快被明廷军工部门所仿制,用于水陆作战中。
火绳枪是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于东南沿海剿倭作战中缴获的单兵枪,明军因其弯形的枪托形似鸟嘴而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和鸟枪。由于鸟铳比手铳性能优越,所以明廷军工部门不久也大量制造,装备明军使用。
与明军使用的手铳与碗口铳相比,火绳枪炮的最大优点在于点火发射方式的改变。火铳是由士兵持点火之物,点燃火捻,进行发射,射速很慢。火绳枪是用板机夹钳慢燃烧的火绳,点燃药室中的火药,将弹丸射出,可以连扳连射而不致熄灭,因而提高了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射速度。与此同时,明廷的军器局和兵仗局,改制了明代前期的手铳、碗口铳、盏口铳、将军炮等铳炮类火器,创制了快枪、多发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提高了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的燃烧效能,在革新爆炸性火球的基础上,发明了各种爆炸弹、地雷和水雷。从而出现了我国武器发展史上,外来火器与传统火器相促相长、并驾发展的新时期。
外来火器与传统火器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在使用火器后发生了第二次大变革。这种变革首先表现在军队编制装备结构的变化上,这种变化,又明显地表现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进行的剿倭战争中,以及在蓟镇练兵时编练的车营、步营、骑营和辎重营上。这些营以装备新型的佛郎机炮和鸟枪为主,并配装各种传统火器,从而使这些营装备的火器占全营使用兵器的一半左右。以车营为例,全营编有官兵3109人,其中使用佛郎机炮和鸟铳的官兵有1280人,再加上火箭手和其他火器手,已超过编制总数的一半。全营装备128辆炮车,载256门佛郎机炮,说明车营实际上是一个车炮营,它装备的佛郎机炮,已经达到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的高比例。这不但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而且也是当时欧洲各国不能相比的。这种车炮营已把火炮的杀伤威力和战车的快速机动能力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车营的战斗力。
以此类推,步兵营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半以上士兵使用鸟铳与其他火器的火绳枪营。骑兵营实际上也是一个骑炮营,它的战马装备虎蹲炮后,更增强了骑兵快速突击的火力。它不但是中国骑兵史上最早的骑炮兵,而且要比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在1630年编制的骑炮兵早50—70年。军队的这种新的装备编制结构,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同这种装备编制相适应的是军队作战训练方式的更新。在戚继光编练的各营中,官兵增加了使用佛郎机炮和鸟枪进行作战训练的新内容。创造了由使用鸟枪和冷兵器的11名士兵组成的新的作战队形“鸳鸯阵”。管形射击火器的“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得到了运用。车营、步营、骑营、辎重营进行协同作战方式的出现,使军事学的内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