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章 农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

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多方面知识而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农学巨著。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县西北)太守。他是一位具有我国传统“农本思想”的地方官员,这一点从他写的这部农书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将老百姓按与封建国家的关系编定户籍,叫“编户齐民”。《齐民要术》的意思就是老百姓谋生的主要方法。

《齐民要术》全书10卷,共92篇。书首有贾思勰的自序。在序中,他首先列举了经史中许多教训和故事,说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指出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教育大众和家人务农的道理。其次,指出本书的资料来源,“采捃〔jun俊〕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即摘录古今书籍,搜集口头传说、民谣、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并亲身实验。现代研究证明,本书确实搜集了大量资料,其中谚语和歌谣有30多条,征引古代和当代著作160种。像《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北魏以前的农业科技资料都赖此书得以保存。按照贾思勰的设计,该书的内容从耕种操作起,到制造醋和酱,凡与农家生活有关的都要包括。因此全书内容为:卷一,垦荒、整地一篇,收种一篇,种谷一篇;卷二,各种粮食、纤维、油料作物的栽培种植13篇;卷三,蔬菜作物的栽培14篇,其中“杂说”一篇;卷四,木本植物栽培总论二篇,各种果树栽培共14篇;卷五,材用树木和染料植物等11篇;卷六,家畜、家禽和养鱼共六篇;卷七和卷八上半,酿造酒、酱、醋、豉等共11篇;卷八下半和卷九,食品加工、保存和烹调共17篇,另有制胶和制墨二篇;卷十,“五谷、果蓏〔luo落〕、菜茹非中国物产者”一篇。

《齐民要术》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在于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北方旱地农业科技知识,特别着重总结了《氾胜之书》后北方关于精耕细作的新经验、新成就。因此,该书的出现实际上标志着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成熟。

贾思勰继承了我国农学注重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的传统。他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劳而无获。”清楚地论述了我国古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先进农业生产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书中把农业操作的时间,按照不同作物分为上、中、下三时,又将土地所宜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同一种作物因地方的不同和时间的不同,播种也应有所不同。这是符合科学实际的。

《齐民要术》总结的主要是北方旱地耕作的经验。而北方干旱少雨,如何平整土地,恰当地保持土壤的水分,也就是保墒,是保证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一环。《齐民要术》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技术原则。如强调秋耕的重要性,并认为初次耕地要深,再次耕地时要浅,耕地时要选择土壤湿度适当的时机等。又如耕地后把地耱〔mo陌〕平,中耕除草,可以防旱保墒,以及抢墒播种等经验,也是由贾思勰总结出来的。

为了合理地利用土地和改良土壤,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换茬轮作、复种等耕作方法。轮作、复种,就是依据作物的不同特性,在同一块田中每年换种不同的作物。如种谷用瓜茬,是因为瓜地施肥多,尚有余力可资利用。麦接黍茬,或小豆接麦茬,可以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生长期的前后衔接。《齐民要术》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哪些作物可以轮作,哪些不能,完善了一整套轮作法。在讨论轮作换种时,《齐民要术》提出了绿肥的运用。每年的五六月间,在田间密种绿豆、小豆、胡麻等,七八月时犁耕,将这些作物埋在土下,到来年春播时,这些作物就变成了肥料。轮作制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公元6世纪西欧还只知道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来恢复地力,而到18世纪20年代,英国才开始推行绿肥轮作制。

《齐民要术》对作物种子的选育非常重视,仅《种谷篇》中介绍的谷子的品种就有80多种。书中对各品种的品质和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如作物的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等。这些都是以前农书没有的。书中还介绍了浸种、晒种和用药物拌种防治病虫害等选种和育种技术,有些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在使用。

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齐民要术》还记录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科学成果。在畜养方面,总结了相畜法(外形鉴定)和饲养管理、选种、育种等宝贵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比较系统的畜牧科学文献。在兽医方面,收集了阉割法、直肠掏结术、兽医辨证论等,这些经验是我国及世界兽医学上的最早成就。由于贾思勰亲自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农副产品的加工过程,因此他的许多发现在生物学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该书中介绍了雄麻和雌麻的不同特性,指出了花粉与结实之间的关系。在“制酱法”中,则明确了“黄衣”(即黄曲霉孢子)在制酱中的作用。他还发现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作物产生的变异现象。如山西某地无大蒜,从河北引种后,蒜瓣细小而且多,不同于原种地的瓣大而少。贾思勰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土地之异”。

《齐民要术》内容丰富、资料多,记述详细。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在《齐民要术》产生后的1000多年,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该书所指出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它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是继《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大型综合性农书。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在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和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当县官。王祯同样有着浓厚的农本思想,认为地方官有“劝导农桑”的责任。在任职期间,他对农业生产十分关心,广泛搜集和阅读历代农书和有关文献,还经常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观察,细心总结当地农民的生产经验。《王祯农书》就是在他做地方官时写成的。

《王祯农书》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上第一部兼论南北,从全国范围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部分,约11万字。“农桑通诀”,可以看作是农业科学的总论,从农业的起源,天时、地利和人力的应用,一直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以及蚕桑、畜牧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百谷谱”,相当于农业各论,记载了各种作物的栽培、管理、收获、利用等技术和方法。王祯把栽种的植物先列出谷属、蓏属、蔬属、果属及竹木、杂类、饮食等类,属(类)下再分细目,具体叙述某种或几种栽培植物。这种写作方法对科学的农学分类体系的建立,做出了贡献。王祯还将被人们久已遗忘了的、《齐民要术》中的“救荒”内容,扩充成一个专题——“救荒论”。这在古代天灾人祸、饥荒不断的年代,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农器图谱”包括20门261目,展示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以往的农书,除了《齐民要术》有“耕田”、“收种”两篇外,都是就各种农作物分论栽培种植各环节,而没有概括的总论;至于详细的分类方法,就更没有了;而把农具列为综合性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因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是《王祯农书》超越前人的一大成就。

注重天时、地利、人力的综合运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光荣传统,在《王祯农书》中更加突出了这一点。为了便于人们掌握农时,王祯绘制了一幅“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把星象、季节、节气、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巧妙地联成一体,指导人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王祯特别说明,按月授时只是取“天地南北之中气”作标准,由于地理距离的远近、天气寒暖的差别,人们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王祯很注意在我国广大地域中各地区适宜的作物不同的特点,认为“九州之内,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他曾编绘了一幅“地域图”,标注出各地土壤的差异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王祯希望人们能根据这幅图安排全国各地的种植。可惜该图后来失传了。用图标示农时、作业、土宜等等,是王祯在农书中首开的范例。

棉花,我国古代称“木棉”,原来只在边远地区有少量种植。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向内地传播。王祯对棉花种植极为重视,他高度评价了棉花的推广种植以及在纺织加工方面的作用。“百谷谱”的“木棉”条中说:棉花有“不蚕而棉”、“不麻而布”、“又兼氊毯之用”的特点,可以弥补桑麻的不足。他曾用棉花从海南传到福建、陕西等地生长良好的事实,对“风土决定”说加以批驳,为棉花种植的推广做了贡献。

《王祯农书》对农田水利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书中主张农田灌溉和航运、水力利用、水产等综合考虑,合理利用,并提出了兴修水利的条件和一些设想。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介绍了多种灌溉工具的设计,并绘有图样。

“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中的重点,也是这部书最具特色的部分。它的篇幅约占全书的80%。书中附图300余幅,其中绝大多数是农器。每件农器后附有图说和铭赞诗赋,说明该农器的构造和用途。“农器图谱”不仅包括了当时南北通行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描绘了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织机械、灌溉机械,甚至古代早已失传的机械,经过王祯的多方搜访、精心研究,也绘出了复原图。如西晋时发明的一牛转八磨,应用杠杆和齿轮传动,用力少而见功多,但久已失传。王祯通过研究复原,绘出了“连磨图”。又如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过一种用于冶炼的鼓风机械——水排,元代已不知它的制造方法。王祯不仅复原了“水排”,还用当时的“木扇”(简单的风箱)代替原来的皮袋,作鼓风装置,在技术上更为先进。同时也为我国“木扇”出现的年代提供了佐证。

“农器图谱”中还记载了王祯设计的一种称为“水转连磨”的机械。它用一个立式大水轮带动三个齿轮,每个齿轮又各带动三个盘磨,“三轮之力,互拨九磨”。轮下还可兼装几个水碓,用来舂米。这样,一套机械可以同时进行碾米、舂米、磨面三项工作,据说一天加工的粮食,可供1000户人家食用。干旱时节,只要在主轮上安上水筒,它就可以起到引水灌溉的作用。王祯这种一机多用的设计思想,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价值。

“农器图谱”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空前的,它是我国现存最古最全的农器图谱。明朝的《农政全书》、清代的《授时通考》,以及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农器图,大部分取自《王祯农书》。

王祯的创造才华不仅表现在农业方面,而且体现在他对印刷术的贡献上。《王祯农书》中有篇杂录“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了王祯发明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是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宝贵文献之一。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毕昇发明泥活字时,曾说过之所以不使用木活字,是因为木材质地疏密不一致,沾上水膨胀后高低不平,而且排版后沾在字上的松脂、蜡、纸灰等不容易去掉。王祯克服了这些困难,大规模地使用了木活字。王祯以后,木活字印书一直在我国流行。转轮排字架是一架可以转动的轮盘,将活字按音韵分类排布在轮盘上。排版时,人只需坐着转动轮盘,就可以找到要找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