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章 中医药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分“伤寒论”和“杂病论”两部分,但由于战乱不休,成书后不久就散失了。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对该书曾进行过收集整理,《伤寒论》就是他整理的,但这部书没有杂病部分,可能是由于散失不传。北宋时期,翰林学士王洙在皇家藏书阁中发现一部分蠹简,考订其主要内容是《伤寒杂病论》。稍后,校正医书局的孙奇、林亿等将其重新整理编校,因论伤寒部分已有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行世,故只选取了论杂病为主的内容,称为《金匮玉函要略方》,简称《金匮要略》。于是,《伤寒杂病论》被正式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伤寒论》10卷,22篇,397法,113方,专门论述伤寒的辨证与治疗。“伤寒”一词不同于现代医学病名中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它泛指一切受外来“寒邪”侵袭而引发的热病,包括一些急性传染病等。张仲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对伤寒病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伤寒论》中,他根据伤寒病的各种症状、人身体的强弱和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其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共六大类。书中指出了每一类病候的基本症状和脉象,作为辨症的依据,并从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辨别病理变化,掌握病症的实质。这就是“六经辨证”。《伤寒论》中还提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辨证方法,后世称为“八纲”,它是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的法则。八纲中阴、阳作为总纲。因为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一切疾病都是因为阴阳偏盛或偏衰所致,所以诊病必须分清疾病的阴阳,以及判断它属三阴、三阳的哪一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清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的消长盛衰(虚实),然后才能作出诊断。八纲和六经辨证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这一理论使许多复杂疾病的分析和归纳都非常系统清晰,让人容易掌握。

《伤寒论》还总结出一套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也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的“论治”。书中把治疗原则分为驱邪和扶正两大方面,认为一些发病急剧、人体还消耗不大的疾病,如三阳病,应当以驱邪为主,迅速消除病灶;而对一些发病缓慢或病程长久、体力消耗比较大的疾病,如三阴病,就要采用扶正的方法,恢复病人的抗病能力,调动人体本身的积极因素。除此以外,书中又提出了“随证施治”的原则,主张“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把严格的规律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治疗方法上,《伤寒论》使用了汗、吐、下、和等方法。汗法是用药物使人发汗,排出体内病邪;吐法是使病人呕吐,将胸腹中的毒物和宿食清除;下法是用药使病人把肠胃中的病毒排泻出来;和法是用药物和解体内病毒。书中指出,这些方法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慎重选用,不能乱来。对于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方法,《伤寒论》中都作了详细说明。

《金匮要略》共三卷,25篇,262方。其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为全书总纲,论述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般理论和原则,以下各篇分述内科、外科、妇科、杂疗、食物禁忌等。该书与《伤寒论》的主要不同处在于它主要是论述内科杂病,因此以脏腑病机指导辨证。但两书在辨证论治的总精神上是一致的。

张仲景在中医方剂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载药方300多个,使用药物200多种。张仲景大胆创新,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大大发展了方剂学。《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大都有用药灵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对每一味药的应用都比较明确、谨慎,并指出了药物相互配合和增减的基本原则;对药物的煎法、服法、禁忌也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为了使药物便于吸收,充分发挥作用,张仲景使用了多种剂型,并对一些传统剂型进行了改造。《伤寒杂病论》所载的药物剂型就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薰剂、滴耳剂、灌鼻剂、膏剂、栓剂、灌肠剂等等,扩大了药物的使用范围。后世许多医家称《伤寒杂病论》中的药方为“众方之祖”,或称它们为“经方”。现在中医临床上不少常用方剂都是由它们加减变化而来的。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创制了众多疗效可靠的方剂,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而它的作者张仲景也由于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世尊为“医圣”。1700多年来,《伤寒杂病论》不仅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还流传到日本、朝鲜,产生了很大影响。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对它进行研究。

《本草纲目》

明末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qi其〕春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李时珍幼时常随父兄一起到山中采药,听父亲讲解草药,因此获得了许多药物学知识。他在三次参加举人考试失败后,决心放弃科举的途径,立志研究医学。由于李时珍的医名遍及大江南北,于是在1551年楚王府聘他掌管良医所,后又被推荐任太医院院判。但是,他认为在太医院工作,难以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于是任职一年后,李时珍便托病回家了。


图4 李时珍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大量阅读古代医学文献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前人的本草著作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分类不详、名目错乱,以及新发现的药物没有著录等等。由此,他萌发了重修本草的决心。从1552年开始,他经常头戴斗笠,身背竹筐,亲自到许多产药的地方访问,采集标本,描绘图像。他还查阅了800多种有关图书。经过30多年的呕心沥血,三次大的修改,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这部书在李时珍晚年开始雕版,但没有等到出版,他便去世了。

《本草纲目》共52卷,190多万字,是一部宏篇巨著。李时珍分析了前人撰写本草著作的得失经验和古今药物利用的兴废规律,提出了“不厌详悉”的编写原则。他汇集了历代本草著作,对其中的药物重新加以整理,去粗取精,删除重复,合并种类,收入《本草纲目》的有1518种。同时他又深入民间,采访四方,增补了374种前人没有收录的药物。《本草纲目》共收药物1892种,成为历代本草中载药最多的一家。该书还继承了《新修本草》首创的描绘药图的成功经验,绘有药图1160幅,同时注意了描绘药图的特征的准确性,为后人认识、采集和鉴别药物提供了方便。李时珍还非常重视药方的收集工作。《本草纲目》附录药方11096首,几乎包括了所有医学典籍中的经验良方。因此,本书不仅集本草之大成,也是医方的全书。这种以药带方,以方附药的方式,既证实了药物的功效,又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集中了临床经验,大大提高了本草的实用价值。另外,经史子集各种古书中有关医药的资料,《本草纲目》也在考证、分析的基础上加以采纳,使本草的内容更为丰富。


图5 《本草纲目》草部山草图

《本草纲目》虽然内容极为丰富,但并不杂乱,这要归功于它的分类体系和编排体例。《本草纲目》中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兽、人16部。可以看出,这16部明显地将自然界分成了无机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大层次,它的次序体现了自然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各部之下,李时珍又进行分类,如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毒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各部总共又分60类。《本草纲目》分类的科学性在当时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方面与现代科学分类相吻合。它比西方生物学家林奈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半世纪,内容也更为丰富,有的分类也更详明。

在解说药物时,《本草纲目》在每种药物下标一个总名,作为该种药物的纲,下面又分列栏目,其中:

释名 列举该药通常的名称和别名,并说明其由来等。

集解 说明该药的产地、形状、性质、特点,以及对类似药物的鉴别等。

气味 指出其甘、苦、寒、热、温、凉、平、咸、淡、辛、酸、有毒、无毒等特性。

正误 对该药进行辨释,如有错误则予以纠正。

修治 介绍把原料加工成药物的方法。

主治 列举该药的主治功能及所根据的药书出处。

发明 叙述该药使用的源流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附方 附录使用该药的新、旧药方。

这种结构和体例条理分明,便于检索,切合实用。

《本草纲目》从文献考证和实际调查入手,对前人本草中的疑难问题和错误,进行了大量的辨别和订正工作。如《神农本草经》中说穿山甲以蚂蚁为食。李时珍亲自做了解剖,在穿山甲胃里发现了大量蚂蚁,证明它确是食蚁动物。又如,以往的本草书中,对萍、苹、莼〔chun纯〕、荇〔xing杏〕四种水生植物的具体区别都没有讲清楚。李时珍通过向农夫请教,终于弄清了它们的区别。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还对炼丹服石以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术进行了坚决的批判,指出它们不足信,是“邪说”。这些证明李时珍的医药学研究态度严谨,思想进步。他还对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存疑,不盲目下结论。

《本草纲目》对医学研究也做出了贡献,书中记载了一些宝贵的医学史料。如首次记录了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肝吸虫等病症;首次记录的医疗技术有冰块冷敷退热、蒸汽消毒等。李时珍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认为脑是精神意识的聚集之处,与现代医学基本一致。

《本草纲目》对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书中所载的药物和药方,许多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而且已被科学证明是正确的。现代中药研究工作者,常从《本草纲目》中得到启迪,发掘出新药。例如,治夜盲症的羊肠、胡桃,治哮喘的麻黄,治杆菌性痢疾的马齿苋等的药理和疗效的发现,都是从《本草纲目》中得到线索的。

《本草纲目》不仅对医药学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化学、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地质和物候学等多种学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在制药中,记载了蒸馏、蒸发、升华、风化、沉淀、干燥等化学反应和方法。又如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动物的习性、变异、遗传特征、人工方法改变动物习性等生物学资料,对生物学研究有启发作用。达尔文在研究动物变异等现象时,曾直接和间接引用过《本草纲目》的内容,并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国内重版达二三十次,成为其后本草著作的楷模。后世对它的研究也为数众多。《本草纲目》还流传到国外,先后被译成拉丁、日、法、德、英、朝、俄等国文字,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