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歙砚 洮砚 澄泥砚 红丝砚

第二节 歙砚 洮砚 澄泥砚 红丝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砚史上,唐砚不论在砚材种类上,还是在砚式表现上,都较前代有很大发展。随着制墨业的发展,附件研石已不再使用,砚以单独完整的形态出现,唐砚可以说是砚器发展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在砚形上,多为雕饰素雅、简易实用的箕形砚。它是宋代以后石砚的常规形制,即抄手砚之先导。在砚材上,发现与开采了专用优质砚石,如端溪石与龙尾石(歙石)等均在唐代问世,开创砚史新篇章。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上说:“镜须秦汉,砚必唐宋。”在砚史上,唐砚确占有辉煌的一页。

石砚,特别是优质石砚,确为理想的砚材。《遵生八笺》说:石砚具有“质之坚腻,琢之圆滑,色之光采,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传之久远”的特点。唐代著名砚石,除上面说到的端砚、歙砚外,还有红丝砚、淄砚、天坛砚(盘谷砚)等。宋代以后又陆续出现洮砚、黄石砚(方城石)、松花石砚、苴〔ju居〕却砚、易砚、潭柘砚、螺溪砚等。砚石产地,可谓遍布神州。宋代米芾《砚史》上就列有砚石20余种,宋代高似孙《砚笺》上更列有砚石30余种。由于自唐代起砚石增多,其中更有甚佳者,历史上便有了“四大名砚”之说。初称为端砚、歙砚、澄泥砚与红丝砚。后因洮〔tao 逃〕砚出现及红丝砚停采,便又称四者为端砚、歙砚、洮砚与澄泥砚。下面便将以上一些名砚分别加以介绍。

歙砚

歙砚产于江西省婺〔wu 务〕源县,因唐代婺源县属于歙州,故名歙砚。又因歙砚主要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故又名龙尾砚。《文房四谱》说:“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谓之龙尾石。”米芾《砚史》上说:“歙砚婺源石。”宋代李之彦《砚谱》上说:“歙石出于龙尾溪。”这些都说明了歙砚名称的由来。

关于歙砚砚石的发现与开采,宋代唐积所撰《歙州砚谱》谈到婺源砚时说,“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垒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斫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这是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当地猎户叶氏因猎兽追捕至山中,见有莹洁可爱的如城垒状之石,带回家去掉粗糙的表面,制作成砚,发现砚石温润性质比端砚还好。几代以后,叶氏后人拿去送与县令,县令十分喜爱,并找匠人制作成砚,从此歙砚便流传开来。

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歙州砚谱》说:“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蒸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zhuo濯〕为砚官。”这说明在南唐,歙砚已为贡品。当时还设“砚官”管理歙砚生产。宋代洪适辑录的《歙砚说》说:“昔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表明当时龙尾砚(歙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已是最名贵的文房用品。

在宋代,龙尾砚的开采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制砚已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业务。黄庭坚的《砚山行》诗对此有很生动的形容:“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long龙〕形为日生,刻骨镂心寻石髓。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诗中对砚石产地之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砚石品种、居民状况、开采生产以及石质品位等,都作了形象具体的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宋代还有许多吟颂歙砚的诗歌,如苏轼在《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中说:“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另外蔡襄、周必大等人也有诗文赞誉歙砚。

随着歙砚的发展,宋代也出现许多有关歙砚的论著。专著有唐积撰《歙州砚谱》、洪适辑《歙砚说》、《辨歙石说》等。此外在《文房四谱》、《砚史》、《砚笺》以及唐询《砚录》、李之彦《砚谱》、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和杜绾〔wan 碗〕《云林石谱》中也有一些评介歙砚的篇章。对歙砚的产地、开采、坑名、品类和制作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叙与论述。说明宋代对砚石、对歙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研究。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歙砚生产受到影响。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而识砚材者尤鲜。”自此以后,制砚业日趋萎缩,一落千丈。明至清初,未见开采记录。直至清乾隆年间,方有开坑取石的记载。清代程瑶田《纪砚》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其石之不中绳度者,砚工自琢之,以售于人。”这是说在公元1777年曾有开采,作为地方贡品。其中未达标准不合规格者,砚工自行雕琢,在民间售卖。 自此至清末,未见有开采的记载。历史上由于长时间较少开采,影响了歙砚的流传与扬名。

砚石的许多特性与审美价值,多与岩石学有关。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说,砚石主要属于沉积岩或变质的沉积岩(泥质、粉砂质、凝灰质或碳酸质岩石)。一般说来,砚石质地细腻,粒度细匀密实,粒径为0.005—0.01毫米,硬度为摩氏硬度计3—5(即硬度在方解石(3)与磷灰石(5)之间),相对密度在2.9左右。

著名的砚石中,端砚为绢云母泥质板岩,歙砚为含石英粉砂质泥质板岩,洮砚石为水云母泥质板岩,鲁砚石为微晶质灰岩。

作为工艺品或装饰品的石材,可以分为宝石、玉石和彩石。砚石属于彩石。

歙石纹理紧密,温润细腻,其纹如丝罗,其声如振玉,其色如苍碧。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hu 胡〕里,金声而玉德。”“涩”指石质锋芒,易发墨但不损笔;“滑”指石质坚密但易研墨;“爪肤”,“縠里”指石质如皮肤般柔嫩,纹理如绉纱般细美;“金声”“玉德”指扣之有钟磬韶武之音。坡翁砚铭的确说出了歙砚的优点。

歙石不仅石质优良,还含有丰富多样的、被称谓“石品”的天然花纹,这是由于含矿物质的成分不一而造成的,这些矿物质或以点滴状散开,或以线条状层列。有的规则排列,有的曲折杂陈,变化万千,姿态各异。一般说来,歙石石品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纹等几类。

眉子 又称眉纹,其纹为黑色,酷似人眉,故名。成条状分布于砚石中,砚石底色大都为青灰色。《歙砚说》说:眉子“凡九品:雁湖眉子,对眉子,金星眉子,绿豆眉子,锦蹙〔cu 促〕眉子,短眉子,长眉子,簇眉子,阔眉子”。《辨歙石说》上注解说:雁湖眉子“砚心有纹晕如注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状”。对眉子“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金星眉子“眉子疏匀而有金星间之”。绿豆眉子“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子纹”。锦蹙眉子“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金晕如蹙锦然”。短眉子“眉子密短而匀”。长眉子“眉子长而差大”等等。这之中,雁湖眉子亦称雁攒湖眉子,是以砚心为湖池,四周眉子如群雁翔集,富含诗情画意,令人遐想。因极罕见,故为珍品。

罗纹 指砚石表面有如丝罗般旖旎〔yini倚你〕柔美纹理,故名。《歙砚说》说:罗纹“凡十二品:细罗纹,粗罗纹,暗细罗纹,松纹罗纹,角浪罗纹,金星罗纹,刷丝罗纹,倒地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泥浆罗纹,筭〔suan 算〕子罗纹”。《辨歙石说》上注解说:细罗纹“石纹如罗縠精细,其色青莹,其理紧密坚重,莹洁无瑕璺〔wen问〕,乃砚之奇材也”。粗罗纹“似细罗纹而文理稍粗”。暗细罗纹“罗纹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角浪罗纹“直纹数路,如角浪然”。金星罗纹“细金点如撒星者,有金抹如眉子者,有横抹金纹长短不定者”。刷丝罗纹“石纹精细缠密,如刷丝然”。筭子罗纹“比刷丝纹理疏而粗大,正如排筭子”,等等。以上罗纹的品名都是很形象的,如角浪罗纹酷似江海中翻腾波浪,视如波浪起伏不平,抚却平滑温润。又如《辨歙石说》中说到的“水波”罗纹,“纹理横细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之纹”。罗纹成横向排列,宛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金星 指石中有黄色颗粒,如粟米谷粒大小,灼灼生光。分布于黑色砚面,宛如夜空繁星闪烁,故名。金星为歙砚之上品。由于金星形态不同而各具名称。《歙州砚谱》说:“金星其纹三种:葵花,金晕,金星。”葵花金星是葵花瓣状的金星圈。金晕是云雾状的金黄色晕。

金纹 指石中有云雾条纹状的金黄色晕,故名。又按照条纹色晕的形状,随形赋名。《歙州砚谱》提到金纹有十种:金纹如长寿仙人者,青斑金纹如鹤舞者,金纹如双鸳鸯者,金纹如斗者,金纹如枯槎〔cha查〕仙人者,金纹如金云气者,金纹如眉如卧蚕者,金纹如双鱼蹲鸱〔chi痴〕者,金纹如湖中寒雁者,金纹如金壶瓶者。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金纹形状多为人物鸟兽等,其名乃依状随形而定。

歙砚“石品”天然花纹不同,是因为成因不同。

罗纹是砚石中层状排列的如织物的纱纹,为含有硫化银、铜、锰等矿物的黏土质。层次极薄的为细罗纹,略厚的为粗罗纹,丝直而细密者为犀角罗纹,层次较厚粗宽直纹者为角浪纹等。

上面介绍歙石石品,是依照《歙州砚谱》、《歙砚说》等书的品目分类顺序,先介绍了眉子,实际上眉子也是一种罗纹,是罗纹的变种,为罗纹的变异表现。

金星是硫化铁黄铁矿之类的点滴状流散物,大者如豆,小者如黍,至小者如鱼子。金纹金晕是熔为线条状、片云状、流云状的“金星”。由于金星是金属矿物质,硬度又大大超过歙石的平均硬度,因此会出现挫墨损笔现象。对于砚石的使用功能来说,是一种缺点,也是一种“石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金星在深色砚石上鲜亮明艳,晶莹夺目,具有装饰美的效果,因此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因金星是歙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起鉴别歙石真伪的作用。

砚石因所出砚坑、开采年代等不同,石品、质量等也有区别和差异。历史上砚石出自何坑,产于何时等等往往是重要的鉴别标准,因此对砚坑情况也应加以了解。歙石砚坑很多,《歙砚说》说:“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歙州砚谱》中“石坑”一节介绍说:“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蔓延百余里。”其主要砚坑如下。

眉子坑 在罗纹山,唐开元中期开采。“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罗纹里山坑 在罗纹山后,(南唐)李氏时发掘。

罗纹坑 在眉子坑之东,(南唐)李氏时发掘。“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

水舷坑 “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掘)地丈余,乃至石,率多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