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峡斧柯山。因肇庆古属端州,故名端砚。又因在端溪水畔,故又名端溪砚。宋代叶樾〔yue 月〕在《端溪砚谱》上就说:“端州……皇朝……赐号肇庆府,府东三十二里有山,曰斧柯山,在大江之南,盖羚羊峡之对山也……自江之湄〔mei眉〕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
端石产地及端石名坑的分布,大致集中在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以及羚羊峡以西偏南的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再有,羚羊峡以东的沙浦一带也产近似端石的砚材。其中羚羊峡以东的斧柯山一带,又集中了端溪砚石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羚羊峡一带,夹岸“峻峙壁立”,江水汹涌澎湃。清代诗人黄遵宪游端州,有诗赞曰:“归帆正值好秋风,却为看山误我期。急水渐趋江合处,奇峰横出路穷时。”在端溪砚坑附近,山岭更是重峦叠翠,郁郁葱葱。羚羊峡一带,自古即为端州八景之一的“羚峡归帆”。
关于端砚始于何时,以及端砚发展的历史,在清代黄钦阿编著的《端溪砚史汇参》,以及其他许多砚石文献上,都有介绍,现简述如下。
清代计楠《石隐砚谈》“溯源”一节中说:“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初唐高祖李渊年号,说明端砚已有近1400年历史了,在几大名砚中,也是历史最悠久者之一。由于端砚的名贵,深受喜爱,自唐代始,历代都有许多赞美它的诗文。其中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自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
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wan 完〕抱水含满唇,
暗洒苌〔chang 长〕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
轻沤漂沫松麝熏。
干腻薄重立脚匀,
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
孔砚宽顽何足云。
《端溪砚史汇参》编纂者黄钦阿说:“长吉(李贺字)此诗,为自来说端溪之祖。且标题曰紫石,得端溪之真。曰青花,得端溪之精。端溪始出,而即得此诗,诚端溪之幸也。”黄氏之语,言之凿凿。
刘禹锡也有多首诗赞美端砚。他在《谢遗端溪砚》一诗中说:“寻常濡翰次,恨不到端溪……娲天补剩石,昆剑切来泥……鹆〔yu 喻〕眼工谙谬,羊肝士乍刲〔kui 亏〕。”此外,如陆龟蒙也有《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等诗赞誉端砚。这些都说明了,端砚在唐代出现后不久,就受到大家的喜爱。
五代十国时据《文房肆考图说》载,“至南唐李主时,端溪旧坑已竭。”后来为“宋贡砚”,“遂开新坑”。米芾在《砚史》上说:端州岩石“赐史院官砚多是,其后来岁贡,惟上岩石。”《端溪砚史汇参》上也说:“宋贡砚唯赐史官,故端溪重于天下。”这是说,由于端砚名贵,在宋代已成为贡品,皇帝也往往用来赏赐官员。因此端州地方官多有贪取私囊者。《文房肆考图说》又说,在熙宁中,有位知端州的地方官杜某,为了“独占之”,“禁民毋得采石”,老百姓诟称其为“杜万石”。著名学者周敦颐,那时在当地任官,“恶其夺民之利”,“题请”“凡仕于州者,买砚毋得过二枚”。周敦颐此举有力地遏制了贪官恶吏,减少了对端石的滥采。这是一桩在端砚开采史上值得提及的要事。
宋代的许多著作中,如《文房四谱》、米芾的《砚史》、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蔡襄的《砚记》、高似孙的《砚笺》、李之彦的《砚谱》,以及苏轼的《东坡志林》、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有论及端砚的篇章。宋代也出现了关于端砚的专著,如前面提到的叶樾《端溪砚谱》等。由于有这些砚史文献,使我们对砚史,特别是端砚的早期历史,对端砚在开采、坑洞、品目、制作等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很好的了解。
《端溪砚史汇参》说“最重于宋”的端砚,到了“元明端溪渐晦”。这主要是由于“下岩自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崩压之后,封闭不开,惟相传曰已竭。元及初明,人所见流传古砚,大半梅花坑、宋新坑、将军坑。墨绣古泽,入手可爱,遂误认为真正下岩,故有黑如漆、色青黑之语,不知此非下岩也。”这是说端溪最有名,石质最好的坑在下岩,即老坑或水岩。下岩自治平四年崩塌之后,封闭停采,这样就影响了端砚的生产与流传,至元与明初时,端砚业“渐晦”。
《端溪砚史汇参》说:“明季端溪复显”,“本朝(指清)端溪大显”。表明明末以后至清代,端砚业又有复兴与发展。
在开采方面,“明永乐宣德间开坑,未几俱罢去”,这只是短暂小规模开采。以后在“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太监李凤开坑封坑月日立石。”可知在明代后期,又开采过。由于砚石名贵,自宋元至明,在端溪砚坑就设有官员,“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比窃盗论,其厉禁如此。”这是说自宋元明以来,对下岩(水坑)一直是“驻兵置弁”,布监设守。在万历年间,更派朝廷太监管理,说明官方的重视,不过“宣德至万历,始一开坑,旋即封闭也。”到了明末“蜀人熊文灿总督两广日,指挥苏万邦致石工于江西,緼〔yun 运〕火中夜开坑,不敢自日中也。”又说:“此虽系官开,实同私开。”这是说在明末,当时两广地区最高官吏曾“私开”砚坑,不敢在白天行动,只是利用夜间,燃麻照明开采。由于砚坑开挖较深,所得下岩(水坑)砚石,“其石称最”。后来遂有水坑砚石“以明坑驾宋坑之上”,及“唐斫其肤,宋入肌理,转凿转深,今得其髓是也”的说法。说明自唐代起,随着开掘深入,渐寻得优质石脉。另外,也是因开采日久,经验累积,技术提高的结果。
入清,“端溪大显”。清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又开坑采石,虽说“守禁罢”,但民间无力“私开”,所以实际上仍是官方“给费”,“督抚采办”。从唐初开采至清初,“凡六开坑”。此次开坑,由于“豪力”,能“得美石”。端溪砚石至乾隆年代,“水坑石,色泽虽亦鲜丽,气韵不能静深”,作者叹曰:“佳石日竭。”后至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又因砚坑淤塞,砚石枯竭等等原因而停采。
在制作上,因明代藏砚之风甚盛,故设计制作追求古雅大方,精致细腻。天然砚即随形砚增多,即依照砚石天然形状,巧妙构形,利用天然纹理、斑点,稍加雕饰,“天工人工,两臻其美”,也可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明代端砚的石色利用,更是令人叹服。如以石皮色泽作山石或松干;利用“鱼脑冻”作云霞或白浪;利用“石眼”作珠露、星月等等。此外,明代端砚在砚形上,除随形砚以外,砚式更趋于多样化。此时还出现一种“平板砚”,这种砚石专注重砚材质地,一般只削平磨光砚体,不加雕琢,有的甚至不开砚池砚堂。这种“半成品”只是为了赏玩与收藏。明代端砚雕饰题材也十分广泛,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等。用意也很全面,如表示吉祥、寿禄、镇邪、引福,以及显示清高、气节等等。明代端砚在砚侧砚底,镌诗刻铭已成风气。砚石已综合形制、雕刻、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众多达官贵人,文士墨客,皆爱砚成癖,以嗜砚为荣,着实形成了一股“砚石热”。
清代端砚,在康乾时代空前繁荣,可谓达到了全盛时期。在砚石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评定、砚纹选择、砚盒装潢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清代流传下来的端溪名砚很多,后面还要加以介绍。
端砚砚石使用性能上的优劣,审美价值上的高低,往往与其石品以及石色、石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又与砚坑有关,因此需要对砚坑情况加以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端砚名坑。
水岩 前面介绍过,端石产于羚羊峡东边端溪水一带,水岩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出口处。清代朱彝尊《说砚》上说:“端溪之水……长一里许,广不盈丈,自水口北行三十步,有穴。”此穴即为水岩洞口(清代营造尺,一尺约合0.32米,五尺为一步)。
水岩洞内因长年受泉水灌注浸渍,故名水岩。水岩有几种名称。因开坑采石年代久远,历史古老,水岩又名老坑。又因砚石佳美,曾入贡皇宫,故又称皇岩。因水岩是在砚坑中最下层,所以又称为下岩。
水岩共分四个岩洞,大西洞、正洞、小西洞与东洞。诸洞中以大西洞砚石最佳。坑洞全长135米,洞口至洞底高差为25.5米,洞底距正常河水水面间距为150米,也就是说,坑洞是处在水位线以下相当深处,这也增加了开采的困难。
端石以水岩为首,其石质细腻、致密、坚实,石色丰富多彩,石品纹饰绚丽多姿。古人赞美其“细润如玉”,“扣之无声”,“温润而不滑”,“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等等。清代陈龄《端石拟》认为,水岩端石具有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水岩确集端溪各坑之优,久被奉为众坑之首。
坑仔岩 又名康子岩,亦称岩仔坑,位于水岩以南,半山之上,距水岩洞约200余米。坑仔岩历史也很悠久,自宋代以来,历代均有开采。坑仔岩石质也很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较匀。坑仔岩洞口岩壁,镌刻有许多碑记与诗文,记载了不少文人雅士游览与考察坑仔岩的情况,很有史料价值。
麻子坑 麻子坑据说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开坑采石,相传为一陈姓痘疤砚工发现,故名。此坑位于水岩之南约4公里处,洞在山腰,下距端溪水约600多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linxun林旬〕,道路险峻。麻子坑有水坑与旱坑两部分,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旱坑在上,积水时间短,两坑相距甚近。麻子坑石质高洁、细滑、致密、坚实。一般说来,仅次于水岩,与坑仔岩并驾齐驱,其中佳石胜于坑仔岩,优质者可与水岩媲美。
宋坑 因于宋代发现并开坑采石,故名。宋坑为一坑群,其中包括盘古坑、陈坑、伍坑以及蕉园坑等。宋坑位于肇庆七星岩北岭山一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又因北岭山下有将军坑,故前人也称宋坑为将军坑。
宋砚由于不只一个砚坑,所以石质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宋坑石色凝重浑厚,以猪肝色(或称马肝色)为代表石色,表面有金星点。上乘宋坑石质致密、润滑。石质稍粗者称为“紫端”。在端溪各坑中,宋坑砚石以下墨快而著称,故所研墨汁以书写奔放、流畅大字为宜。绘制工笔精致图画,书写工整细小字体,以水岩、麻子坑与坑仔岩砚石为佳。
梅花坑 石色呈苍灰白微带青黄,有梅花点,故名。位于北岭山九龙坑,故又称九龙坑。原梅花坑砚石产自羚羊峡沙浦典水附近,故古人又称典水梅花坑。梅花坑砚石以多眼为其特点,石质近似宋坑,较水岩、麻子坑、坑仔岩略粗,但仍为佳石,下墨亦快。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