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曰 一个字有两种不同解释,《说文》中用“一曰”标明第二种说法。如禋〔yin音〕字的说解:“絜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
(19) 阙 表示阙疑的意思。如(叟)字的说解:“老也。从又灾,阙。”《说文》中对不能解释的文字的形音义,都用阙字标明。
(20) 或体 解说中凡是说“或从某”的,都是小篆的异体。如祀字下列禩字,说解:“祀或从異。”
《说文解字》的价值 《说文解字》是古代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字典,它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我国近2000年来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它是许慎在李斯《仓颉篇》等书的基础上,征引大量先秦诸子之说,博采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引用几十种方言,搜集了不少俗语常言,穷毕生之精力而编纂成的。书中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集周秦两汉训诂之大成。《说文解字》“举一形以统众形”,“檃[yin隐]括有条例”,以偏旁分部法统摄全书;书中以小篆、籀文作为基本字形,“就形以说音义”,“剖析穷根源”(均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十五),力求从形体上窥探各字的本义、考明各字的声音、推求各字意义的由来;它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汉字的理论——六书,并运用这一理论,以丰富的古文字资料,对汉字的形音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许慎在编排上、释字上的创造已具备现代字典的特点,其科学性的体系,给后代字典的编纂以极大的影响。《说文解字》搜集秦小篆字体达9000多个,同时又收录了不少的古文字、籀文、奇字、秦刻石、汉代俗体、汉儒用的异体,对我们今天研究甲骨文、金文、简化字和汉字形体的演变提供了基础,它是保存古文字的功臣。如果没有《说文解字》,我们现在想读懂秦汉以前的古籍,想认识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商周青铜铭文、籀文等古文字,就像过河没有舟楫桥梁,该是多么困难!前人给《说文解字》以极高的评价。颜之推说,许慎在学术上可与孔子并提;孙星衍说,《说文解字》的功绩不在禹下。
《说文解字》内容广博,“六艺群书之诂,皆讯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许冲《上〈说文〉表》)它不仅是文字学家的必读书,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先秦两汉的政治、制度、经济、自然和民情风俗。陆宗达说:“《说文》真称得上是汉代的百科全书。”
由于时代的局限,《说文解字》也存在着一些缺点,特别是19世纪末叶以来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证明《说文解字》中有不少解说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字形有误。《说文解字》从字形说明字的音义,但字形认错了,解说就有误差。有的是字义的解释不错,但字形搞错了;有的字形错了,字义的解释也跟着错了。
(2) 解说牵强附会。因许慎距造字的时代久远,没有见过甲骨文,商周铭文见得也不多,不能完全了解古人造字的本意。
(3) 把后起字当作本字,把假借义当作本义。
(4) 在释义上,有些是用敬天、信神、尊君、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解释词义。
此外,《说文解字》的部首是否都是基本形体?分部是否完全合理?在部首次序的编排、同部中字的排列次第、字的归类等问题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使读者查检起来很困难,宋代徐铉说:“寻求一字,往往终卷。”(《说文解字篆韵谱》徐铉序)所以它的部首需要作些调整和改进。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改进最早的字典恐怕是撰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开元文字音义》,分为320部;其次是作于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五经文字》,分为160部;辽僧行均的《龙龛手鉴》①分242部,部首依平、上、去、入四声排列;金韩孝彦的《四声篇海》依笔画多少排列各部中字的先后。对《说文解字》部首进行重大改革的是明末梅膺祚的《字汇》,部首合并为214部,正文按子丑寅卯等地支分为12集,部首和各部收字按笔画多少顺序排列。
《说文解字》的研究 《说文解字》问世后,一直深受历代学者的重视,不断对它进行整理、修订、注释。仅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及《补遗》收录的研究《说文》的著作就有338种之多。在《说文》的长期流传中,转相抄写,讹误颇多。唐代书法家李阳冰首次刊定《说文》,分为30卷,修正笔法,“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徐铉《进说文解字表》)所以多受后人指责。五代时南唐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40卷,前30卷对《说文解字》作通释,基本上恢复《说文解字》原貌;后10卷有《祛[qu区]妄》一篇,驳斥李冰阳臆说。宋太宗时徐铉等人奉召重新校订《说文解字》,全面整理《说文》内容,纠正脱误,用唐代孙愐[mian湎]《唐韵》的反切标注字音,有些字条还增加了注释,题为“臣铉等曰”;新补19个见于《说文》释文而失收的字,补收许慎未收的字402个,加以解说,附在各部之后,称为“新附”字;把《说文解字》原15篇各分上下,共30卷。此本流传至今。称为“大徐本”,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称作“小徐本”。现在除了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及口部数字外,我们看到的只有“二徐本”及“二徐本”的校印翻刻各本。
注释《说文解字》的历代都很多,以清代的研究最盛,论著汗牛充栋。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是清代说文四大家,其中又以段玉裁、朱骏声成就最大。段玉裁(公元1735—1815年),江苏金坛人,文字音韵学家、经学家,用近30年时间撰写成《说文解字注》15卷。段书对“二徐本”《说文解字》的文字做了细密审慎的核订。段注对许慎分编部首的原则、每部中文字排列、六书理论等作了分析阐发,实际上归纳揭示了许慎没有明确写出来的编撰体例,对读懂《说文》很有帮助,是初学《说文》者的入门必读书。段玉裁的注,引证各种字书、传注的训解等,对《说文》的解释作了较为详细的疏证,以补充许说,推求许说之所本,详考《说文》引文的出处。段注《说文》在每字下都标明该字在古韵中所属的韵部,用古韵来求古形、古义。段注对许书的缺点错误作了中肯的批评,而且有所创见。段注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在文字学上的成就已超越了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虽然在学术上享有极崇高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最主要的是改字太多,其中难免会有武断之处,因此自段书刊行,匡谬订补者屡见不鲜。
桂馥(公元1736—1806年)山东曲阜人。他花了40余年功夫研究《说文》,撰写成《说文解字义证》50卷。他认为许慎的说解都是对的,他的书就是为许慎所谓的本义搜集古籍例证。卷一至卷四十八疏证《说文》正文,先引古书证明某字有某义(限于本义),举例证实增补许慎的说解。再分别解说许氏的原文,并订正二徐本讹误。书中的例证遍及经史子集,材料丰富,可与段书互为补充。
王筠(公元1784—1854年),山东安邱人。他认为《说文》全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须从其体例入手,方能“明许君之奥旨”(《说文解字句读·序》),于是“条分缕析,为之疏通其意”,他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用200多天时间撰成《说文释例》20卷。前14卷阐明“六书”的定义,《说文》体例、文字的各种异体和孳乳形式、列字形式、双声音韵、脱讹字、衍文、改窜等。后六卷是《说文》的存疑问题以及个人的见解。此书主要对《说文》的体例加以整理阐发,但在字形、字义方面也有些独到见解。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王筠撰成《说文解字句读》,主要辨明句读,解说简明扼要,比较适宜初学《说文》者。
朱骏声(公元1788—1858年),江苏吴县人。一生从事写作,精于天文数学,擅长词章,他尤倾其心力于文字训诂之学。所著《说文通训定声》18卷,始撰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至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完成。全书分为三部分,一是“说文”,对许慎《说文》补充订正,以字形为主,说明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讲解文字的本义;二是“通训”,专讲字义(词义)的引申和假借,赋于转注与假借不同于许书的新义;三是“定声”,把文字按古韵分类,以上古韵文的用韵证明古音。第二部分是全书精华所在。书中着重从文字的音义关系考察词义的会通,又引用大量的例证和古人训诂,全面地解释词义(包括本义、别义、引申义、假借义)。
近人丁福保把前人研究注释《说文》的专著和其他书中有关《说文》的资料,编成《说文解字诂林》;1932年又汇集了近代研究《说文》的著作编为《说文解字诂林补遗》,全书共计千余卷。此外1933年徐文镜编撰《古籀会编》一书,搜集了不少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文字资料,可作为《说文》所引古文字研究的补录和参考。
——————
注释:
①此书原名《龙龛手镜》,宋刻本因避讳改为《龙龛手鉴》。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