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并不高,海拔488米,山小江大,衬托了长江之浩瀚。钟山起伏多姿,支脉绵延,山水间留下许多风云沧桑的史迹,成为今天察古览今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例如明长城、明孝陵、栖霞寺、中山陵、雨花台、秦淮河、玄武湖等。对于领略大江雄姿来说,长江大桥是最理想的。长桥横跨大江南北,使这座山水城市更富有宏伟壮阔的时代特色。漫步桥头,观茫茫大江,览巍巍钟山,层楼插翠,江轮飞驶,一派“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丽景象,令人激奋不已!
南京下游不远有三座临江的名山,合称镇江三山,即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拔江而起,巍然屹立,雄视滚滚波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陡峭险固,临江绝崖,山上有甘露寺,相传为三国刘备招亲的地方。金山巉岩陉石,因白蛇传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而带几分神秘感。焦山立于长江之中,如中流砥柱,高150米,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山麓参天古木中,有规模宏大的定慧寺,珍藏着大量历代名碑和摩崖石刻,山顶有吸江楼,登楼临窗,观长江浩渺波涛,好像与游人的呼吸相应和,故名吸江楼。
镇江以下两岸为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尤以太湖平原为密。河多,船多,桥也多,形成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景观。苏州是很有代表性的水乡城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白居易写道:“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最富饶的地区,而黄浦江又是长江最后,也是最富有的一条支流。上海就是近代在黄浦江畔发展起来的我国最大的城市。相对于古老的祖国历史,上海市区的陆地形成,不过1000年,是很年轻的陆地,作为城市的历史就更年轻了。黄浦江上游有湖泊调节,水量丰富,下有海潮顶托影响,河阔,水深,万吨轮船可终年进出,为上海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黄浦江在吴淞口汇入长江,虽未入海,却是一片汪洋,水天一色了。
伟大的长江,从世界屋脊的冰川融水,聚归途之千支万川,汇成浩浩巨流,穿山切谷,奔腾万里,来到东海,流向太平洋。长江不仅是祖国的动脉,也是联系五洲四海的纽带。
黄 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河。它横贯中国北部大地,千百条支流伸向山山岭岭,形成75.24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如今还养育着一亿多炎黄子孙。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形容黄河源远流长的诗句。实际上,黄河源头是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各姿各雅山麓的泉流,正是这里的涓涓细流开始了它那万里行程。黄河穿过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平坦开阔的高原草甸、湖沼之间。岛上群鸟栖集,珍贵的天鹅和黑颈鹤尤为突出,草地上还不时看见白唇鹿、香麝、旱獭等珍稀野生动物自由奔跑。每当夏天,到红军长征过的松潘草地,登上高高的唐克索宗寺,俯瞰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的草地,可以游目九曲黄河第一弯的风姿。欣赏那洁白如练、飘落在绿地、蓝天、白云、帐篷、藏胞、牦牛和唐克马之间的河曲风光,真是天上仙境。如果说黄河之水从这个“天上”来,那是颇有诗意的。
黄河过了草地大拐弯,开始从第一级大台阶向下奔腾倾泻。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峡谷,从而进入了第二级大台阶的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市。黄河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解放以来已经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和八盘峡等大中型水力发电站。巨大的电流为祖国大西北建设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一座座水库,如蓝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黄河上,为黄河增添了异彩。
黄河进入宁夏、内蒙古地段较为平缓,引黄灌溉形成著名的“三套”,即西套、后套和前套,被誉为“塞上江南”。西套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宁夏平原西挡戈壁飞沙,东临黄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引黄灌溉。现存的秦渠、汉渠和唐徕渠等大型渠道,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解放后随着青铜峡水库的建成,大大扩大并兴建了现代化的宁夏灌溉系统,使宁夏成了西北的一个大粮仓。
阴山南麓的内蒙古后套平原,早在战国时代的魏国和赵国就在这里屯垦,虽历代相继建设,至解放初,灌溉面积只有200多万亩。1960年在巴彦高勒的黄河上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形成较完整的排灌系统。现灌溉面积达580万亩,又一个“塞外明珠”鱼米之乡的景观出现在黄河之滨。
经过新兴钢城包头,在大青山和黄河之间又有一块著名的冲积平原——土默川,即前套。1500年前敕勒族人斛律金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描写了这里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发达的牧业图景。
黄河过了前套托克托县,便进入中游。它受阻于吕梁山急转南下,切开黄土高原,从海拔900多米的第二级台阶,经725公里的晋陕峡谷,直落到海拔300多米的中原大地。晋陕峡谷峭壁对峙,险滩相间,急流、漩涡层出不穷,景观奇险,惊心动魄。如“狮子拐”、“老牛碛”、壶口、孟门、龙门等。
壶口瀑布在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之间,两岸陡峭,峡谷底宽约二三百米,至壶口骤然收束至三五十米宽,断崖跌落20多米,形成“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的壮丽景观。壶口集滔滔黄河水于一束,倾20米之断崖,奔腾喧嚣,金涛赤浪,轰雷惊谷,浓雾迷离,为天下奇观。
瀑布下游三公里便是孟门,因河中有石岛两座,河水分流,若蹬若门,岛上有摩崖石刻“卧镇狂流”,点出了孟门意境。自孟门下60多公里便是龙门,由东龙门山与西梁山对峙相拥而成。两岸断崖凌空,绝壁屏立,谷中有石岛两座,分水三股,急流狂涛,怒击礁石,充分显示出黄河咆哮的汹涌势头。富于想象的祖先,说大禹为了整治黄河,先凿壶口,次开孟门,再劈龙门而导河水下泄。围绕着这一古老的传说,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庙堂建筑,成为今天追思古昔凭吊祖先的遗迹。
黄河出龙门,便豁然开朗。其下,它东纳第二条大支流——汾河,西接第一条大支流——渭河。到潼关,南下的黄河因受阻于华山山地而急转东向,顺着中条山脉与崤山之间进入豫西峡谷。峡之西有“关门扼九州”,“飞马不能逾”的潼关,东有“崤函之固”的函谷关。函谷关北有大河之绝,南有崤山之险,是关中与中原地区交通孔道,也是数千年来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陇海铁路横穿东西,昔日险关已成坦途。三门峡是豫西峡谷的最后一峡。因河中有鬼岛和神岛耸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夺门而流,故称三门峡。其下,又有石柱突兀河心,拔起水面20多米,任凭狂涛怒浪的冲击而巍然不动,这就是有名的“中流砥柱”。以“中流砥柱”为特色的三门峡壮丽景观使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成为志士仁人激励心志的景观。唐太宗李世民曾为之题刻《砥柱山铭》:“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赞美了黄河的壮丽图景。
今天,一条大坝横卧于鬼岛、神岛和人门岛上,揽三门于一坝,天险成平湖,并为发电灌溉和防洪发挥了作用。
黄河出郑州西北的桃花峪,便进入大平原,揭开了下游景观的序幕。在郑州黄河游览区,登上邙岭的极目阁,远眺黄水东流,金光洪涛,浩浩淼淼,直连天际,壮阔无比,方显出黄河博大气度。《大河赋》说:“览百川之弘壮,莫尚美于黄河。”不过,观黄河须在夏季,冬季则水量很小,难以领略其风姿。
黄河上源本是一条清净的河流,自从进入黄土高原以后,由于水土流失,含沙量不断增加,逐渐变成黄色的河流。当它到三门峡时,含沙量达到顶点。据水文站测定黄河平均每年经过三门峡的泥沙达16亿吨,平均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37.7公斤。含沙量最多时,每立方米水中,就有746公斤,简直成了泥浆!据估算,平均每年约有12亿吨泥沙送出河口填海,约有4亿吨沉积在河道中,因而河床逐年增高,当河床高于地面时,河流就自然改道。为防黄河改道之害,自古以来,筑堤拦水,水高堤高,河道成了高出地面的“悬河”。现在的黄河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三一五米,比开封铁塔地面要高出七米多。远望河中船只,似在空中航行。黄河一旦决堤,北可淹到天津,南可波及淮河与长江。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决溢次数多达1590次,史称“黄河三年两决口”,其中重大改道26次,大型迁涉改道七次。以入海口为例:公元前602年黄河从天津入海,公元11年,于山东现黄河道入海,公元1048年在山东与河北接壤处入海。公元1194年、1494年于淮河入海,1855年于现黄河道入海,1938年于淮河入海。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掩护国民党军队败退,竟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洪水吞没了豫、皖、苏三省44县市89万人的生命。
解放后,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对黄河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规划和整治,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了大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成千上万个小型工程,在中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40多年来黄河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从未发生决口之类的灾害,在黄河历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黄河功过,自古以来就有不同评说。然而纵观黄河历史,便可清楚地看到,改造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重任。
从古地理的角度看,300多万年来,黄河填海造陆,为中原大地和华北大平原的形成,起到了主要作用。直到今天,它一方面侵蚀黄土高原,另一方面又以每年填海造陆28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向渤海挺进!解放后几十年来,已填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地。现已成为欣欣向荣的农场和胜利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人类历史来看,黄河流域大约80万年以来,“蓝田猿人”、“丁村人”、“河套人”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旧石器文化。从两千多处原始村落遗址来看,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广泛地在黄土高原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根据文字记载,从殷商到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十一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都在这里。至于在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那就不胜枚举了。人们称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人民的母亲,它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功劳不可磨灭,而且现在继续哺育着一亿多人民,并以它所蕴藏的丰富资源服务于四化建设。今天,黄河子孙应当科学地按照黄河流域自然规律,继往开来,发扬优势,防治灾害,恢复植被,维护生态平衡,为中华民族复兴、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