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说书俑陶 东汉 四川成都出土
动物俑 汉代的动物俑非常富于材质的美。在汉代,对铜的浇铸更熟悉,青铜、黄铜、金银镶嵌铜等都为汉人所常用;对石的认识,由于大量制作画像,经验积累不少;对软材料如泥等,应用它们制作流畅、生动的作品更熟练了;对于木头,除承继传统的彩绘外,更能洗练地直接在上面刻凿。由于对材料的熟悉,许多动物俑往往是形象特色与材料特色的相互补充。如四川地区和河南辉县出土的用陶制成的猪、狗、子母鸡等,都有一种憨态,与陶这种材料非常协调。又如甘肃武威出土的用木头刻的猴,轻盈、灵巧,又非常切合木头与猴的特点。再如安徽合肥出土的用铜铸出的熊,浑圆、笨重,也能充分体现熊这一动物与铜这一金属材料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王朝频繁更替、战乱连绵不断的时期,武装的重要性又一次突出出来,这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量出现仪卫俑、部曲俑的原因。这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因此,多民族形象自然也出现在俑群中。这一时期的俑,有很稚拙率意的,但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是那些高度写实的俑。文吏、武士、骑兵、贵妇、乐伎、奴仆等,从比例、结构、形象、动态,直到衣饰的品种、衣纹的变化都表现得准确、细腻。(图12)例如北魏元邵墓出土的一个黑奴,头发卷曲,屈膝蹲坐在地上,双手抱头枕在膝盖上沉睡,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这个生动的形象,令人看了顿生恻隐之心。又如南京砂石山出土女俑,身材苗条、柔美,双手插在袖中置于胸前,秀美的脸上笑容可掬,看后给人一种非常亲切之感。
三国两晋南北朝俑写实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秦汉俑制作积累的经验和技法,也得益于当时正在广为传布的佛教艺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制俑工匠的成分变化,其中就有域外的工匠参与其事。北魏“甄官署”下置“石窟丞”,明器的制作与开龛造窟同在一个管理机构内,这就为两个行业的技艺的交流和匠人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1966年出土于大同市北魏司马金龙夫妇墓女坐俑,头部造型与大同云冈石窟一些北魏胁侍菩萨头部造型基本一致,就很能说明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写实性强的俑,制作精美,手法细腻,是汉俑恢弘风格的一个补充,为俑的最后一次高潮——唐俑,作了充分的准备。
图12 持剑俑陶 北魏 河南洛阳出土
俑的发展,至唐终结,唐以后各代也零星地有俑发现,但只是汉唐余波,成不了高潮。俑的主要载体是陶,唐以后瓷器兴起,制陶业萎缩,俑的制造也就跟随萎缩。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纸扎明器大量出现,冲垮了传统俑的市场。
唐俑的种类,主要有粉绘陶俑、青瓷俑、白瓷俑。但真正体现唐俑的成就的,还是三彩俑。三彩俑出现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兴盛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日渐凋零。看三彩俑的艺术风格的演变,等于在看一部唐代的兴衰史。三彩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上只有短暂的一瞬,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唐三彩是唐代挂铅釉的陶制品和俑类的总称。三彩不等于只有三个色彩,实际有黄、绿、白、蓝、赭〔zhe者〕等多种颜色。这些色釉使用时交相配搭,在自然流淌的铅釉的作用下,相互浸润呈现出浓淡虚实不相同的色彩层次。随着经验的积累,制造三彩的匠师们可以按预想的效果来运用色釉,使生产出来的作品微妙奇幻,巧夺天工。严格地讲,三彩俑是一种工艺品而不是雕塑作品,三彩俑的价值首先体现在釉彩上。判定三彩俑的雕塑水平不是看釉彩,而是要看剥掉了釉彩的素胎。通过这种方法来考察,发现唐代的陶俑制作具有很高水平,这些俑不仅造型准确,而且表达神情的喜怒哀乐,动作的行止停转都作常成功。三彩俑的这些特色,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女俑、文吏俑、武士俑、马俑、镇墓俑这些种类上。 (图13)
三彩女俑主要有贵族俑、侍俑和伎乐俑。女俑一般都着时装,并根据年龄和身份的不同,分别表现为不同的打扮和形态。如唐代女时装多为长裙束腰,上衣袒胸开口。若是贵族妇女,或立或坐,动态都比较悠闲,衣饰也精美华贵,常
披条帛;若是一般侍俑,动态多为恭立、劳作或下跪,衣饰也朴实无华;若为伎乐俑,通常都手捧乐器,或舒袖起舞,衣饰除朴实无华外,也多为广袖。此外,表现贵族的时装还有一种幞〔fu伏〕头胡服,这是流行于宫中的时髦时装,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件玩鹰女俑,就是这身打扮。从体态来看,整个身体和脸部都肥胖只是女俑的一种类型,较常见的是脸部丰满而身材苗条 一类,另外还有多见于南方出土的一种清秀瘦削型。唐代因杨贵妃肥胖,以肥胖为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但这种时尚可能只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存在。它最重要的意义,大概还是表明一种身份和地位。那种颜面丰满而身材苗条者,才是唐代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女标准。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记唐玄宗命高力士为太子李亨选妃,标准是“细长洁白”。可见宠幸杨玉环的李隆基本人,也没有将肥胖而是将苗条作为美的标准。这种美女类型不仅在唐代的菩萨造像中处处可见,也多为三彩俑处处表现。如1955年西安王家坟90号唐墓出土的女坐俑,圆圆的脸,细细的身材,粉面高髻,身穿袒胸酱色窄袖襦〔ru如〕衫,布满柿蒂纹图案的淡绿长裙高束胸前,左手持镜,右手伸出食指似作涂抹状。这种神情悠闲、衣装华丽的形象,显然是一贵妇。在侍俑和伎乐俑中,基本上都是这种身材苗条的形象。唐代三彩女俑的服装式样和女俑体型,可以加深我们对唐代社会的认识,同时这些形象的彩俑都是以写实为基础,因此又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唐代服饰和审美观念不可多得的材料。
图13 女俑陶 唐 陕西西安出土
唐代的舞女特别婀娜多姿。那些苗条的身材,最宜舞蹈语言的表现。比之汉舞俑,唐代女舞俑不只是作“楚袖折腰”式的古典舞姿,而且作体现唐人精神的新舞姿。这些舞俑或立身,或俯身,或亭亭玉立,或几个俑在组合中顾盼生姿,有的还加进旋转动态,都是用形体在说话,表达出某种情绪或气氛。有人曾将唐代的楷书比为舞蹈,说是中宫收得很紧而四肢特别地舒展开放,自由潇洒。唐代的舞蹈今天已看不到了,但唐代的女舞俑可提供这方面的形象材料,特别是那些舒展广袖的舞俑,扭曲的细长身体与飞动的广袖所形成的各种线条感,真给人一种书法的韵律美。
唐人爱马与皇帝爱马不无关系。唐太宗去世,陵上陈放了他最喜欢的六匹骏马的石刻,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至唐玄宗,此风更甚。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生活于开元、天宝时的唐代三位画马高手曹霸、陈闳〔hong洪〕、韩干,均以御厩中马为绘画对象。御厩中如玉花骢〔cong聪〕、照夜白这些名马,筋骨壮、蹄甲厚、骨力追风、毛彩照人的形象,也随着这些画马名家的手追心摹记录下来而流传于世。三彩马,头小颈长,腰肥体壮,骨肉停匀,毛色光鉴照人,其原型也可能来自御厩之马。特别是那种被称为“官样”的三花饰马,则直接取像于宫廷之中。唐在开元后,西域名马累至,汇集长安。在喜欢西域马这一点上,汉唐是一致的。因此,汉唐俑中所表现出来的马,都高大雄壮。所不同的是,能穷尽马态的,则只有三彩马。三彩马表现了生活中马的各种形态,如漫步、伫立、踢腿、狂奔、长啸、饮水等,生动逼真,极有个性。这种种动态,配以马身上的各种器具和饰物,以及马本身鬃与尾所编织出的各种花样,更是仪态万千,丰富多彩。如洛阳出土的踢腿马,上举的前蹄,披散到前胸梳理整齐的卷曲长鬃,飘举的绒毯障泥(垂于马腹两侧防泥防尘的织物),向后平伸的尾和扭头后坐的动态,给人以活泼生动、充满力度的综合印象。看这件作品,既可感受到马的活力,又可看到雕塑手段的丰富,还可联想到马以外的其他内容。三彩马中,还有许多与人组成的乘骑形象,也甚多精彩之作。如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一件骑马射猎俑,马上武士腰挎宝剑,正扭身弯弓搭箭指向天空。这种姿态非常优美生动,在以前的俑类艺术品中很少见到。这件作品在人与马的关系上,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与马背上发力拉弓的武士相反,这匹肌肉饱满结实的骏马,好像奔跑后骤然停下,四足撑地,给人以安稳平静之感。而安稳,正是武士射箭命中率高的条件。从马背上驮负的累累猎物,可以看出制作者的确是暗喻了这一创作目的。
镇墓俑的出现,是为了驱赶墓中邪恶,使死者得以安宁。这种观念的产生,起自原始社会。而这种类型的俑,战国时期的实物现已有出土。如河南信阳战国墓中出土的木雕“强梁”,就是能吞噬鬼怪、镇墓驱邪的神怪。两汉时,常以“方相氏”(黄金四目)、“神荼”、“郁垒”为基本形象雕塑出许多变体形象作为镇墓之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人首兽身的镇墓兽。这类墓俑发展到唐代,终以成熟的艺术手段表现了出来。从三彩俑中可以看到,唐代的镇墓俑主要是神王俑和怪兽俑的组合形式。神王俑一般体形硕大,肌肉发达,身披铠甲,足踏厉鬼,张口怒目,铁拳高举,真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这种形象,与佛教造像中的护法天王非常相像,都是艺术家根据生活中勇猛的武将为模特创造出来的。怪兽俑是在前代镇墓兽的基础上,发展成直立的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狰狞形象。它以脚踏凶猛的野猪这一形式来反衬自己的凶猛。在塑造上,怪兽俑都是张牙舞爪的;头上的角和双臂后的羽翼概括成熊熊燃烧的火焰状,更显出它们驱邪的威力。从艺术形象来看,神王俑比较写实,力量感是内涵的;怪兽俑夸张强烈,开张的动态和怪诞的形象,看起来尤为生动。 (图14)
三彩俑在釉色烧成后,还有一道“开相”工艺。三彩俑的头部不施釉,仅涂以白粉,烧成了后再用手工绘出须发、巾帽、眉眼等。与此相同的还有足部,也是烧成后用手绘的办法解决。这种手绘克服了模型化,给三彩俑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三彩俑的个性,往往就靠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的手绘来表现。
三彩俑全面反映了唐代的生活。如车马仪仗,家居娱乐,辟邪压胜等。在这些内容中,又有多民族的成员形象,还有相当数量域外之物。这些,都是无言的史书,述说了唐代文化风格,述说了大唐帝国如何通过吸收各种文化成就来繁荣自己的文化。
图14 镇墓俑陶 唐 陕西西安出土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