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的构成方式
隋唐以前,学者多讲学于私家;自宋代起,学者多讲学于书院。正是私学与书院,成为历代学派的摇篮。
一、私学和书院的发展
私学起于先秦,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兴盛。到了秦朝与汉初,私学仍然未衰,私学师生成为汉初朝廷文职官吏的重要来源。从汉武帝起,以经术选士,利禄所诱,私学更盛。除太学置博士传经外,许多隐居的经术大师也建立精舍或精庐,大规模地收授生徒。《汉书·儒林传》“赞”云: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1]
至东汉时,私学更盛,蔚为时风。《后汉书》所载诸儒门下,受业著录,动至数千,甚或盈万,弟子不及千人者,反而少见。[2]这一来因为面对激烈的政治争斗,许多名师大儒都避世隐居,讲经授徒,与世无争;二来也因为经古文学家为了和官方的经今文学家相抗衡,不得不私人讲授,广招门徒,张大声势,私学成了学术派别的据点。
东汉私学的专经教学,往往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建立教学基地,称为精舍或精庐。《后汉书》所记色咸、姜纮、刘淑、檀敷、李充等人,皆建精舍或精庐讲授。[3]精舍或精庐,有的建于经师的家乡,有的选择山水胜地,大都带有避世隐居的性质。生徒远道而来就学,有的就在精舍附近择地而居。可以说,精舍是后世书院的前身,它的出现标志着私学讲授的集团性质的凸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延续东汉遗风,而更为昌盛发达。因为时值列国纷争的年代,学术空气反而更加自由了。到了唐代,由于朝廷的明确倡导,私学林立,于官学之外,别开生面。北宋时,私学甚至有凌驾于官学之上的态势,据《宋史》诸传,著名的学者,如孙复(992—1057)、石介(1005—1045)、邵雍(1011—1077)、周敦颐(1017—1073)、张载(1020—1078)、程颢、程颐等,大多从学于私学,又分别从事私人授徒讲学。私学成了学派形成的重要基地。
时至南宋,情势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私人书院蔚然勃兴。现代历史家称:“书院是私学的高级表现形式。”[4]南宋以后,书院成为学术派别的一大渊薮,既造就了著名学者,也造就了学派集团。
“书院”一词,始见于唐代,原本为朝廷设立的修书之所。[5]除了朝廷设立的书院以外,唐代也有一些私人读书处称书院,见诸唐人诗篇,这些书院也不是授徒之所。[6]
作为讲学授徒、作育人才的书院,始于五代南唐昇元四年(940)在江西庐山建立的白鹿洞学馆,亦称“庐山国学”,但尚不以书院为名。到了北宋初,才有闻名遐迩的“四大书院”或“六大书院”[7]。但是后来受到各代帝王提倡科举的影响,士子皆驰骛于名利,而不能长守山林,潜心学术,所以官学大盛,私学遂微。
到了南宋,由于官学腐败,理学发达,书院方始大盛。朱熹(1130—1200)在江西兴复白鹿洞书院,遂开南宋书院兴盛之风气。南宋书院虽与政府有关,却不受政府支配,讲习比较自由,其中人才辈出,影响深远。
书院在南宋不仅数目大增,而且形成各种学派。清人全祖望(1705—1755)指出:由于金兵南下,中原板荡,河南的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遭到破坏,宋初四大书院只剩下白鹿洞和岳麓。这两个书院因为朱熹和张栻(1133—1180)在那里主讲过,声名很大。而后起的吕祖谦(1137—1181)的浙江金华丽泽书院和陆九渊(1139—1193)的江西贵溪象山书院,也与之齐名。于是,“四家之徒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8]。这里所说的“四家之徒”,指的就是朱熹学派、陆九渊学派、张栻学派和吕祖谦学派。
其后各派门人为张扬师学,又大办书院。以陆学为例,除象山书院外,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一带)的弟子,如杨简(1141—1226)讲学于慈溪(今属浙江)碧沚,袁燮(1144—1224)讲学于鄞县(今浙江宁波)城南楼氏精舍,沈焕(1139—1191)讲学于鄞县城内月湖竹洲。杨简的门人慈溪桂万荣(生卒年未详),又作石坡书院传承杨学。至元代,杨简门人童居易[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的孙子童金,又在浙江慈溪鸣鹤乡兴建杜洲六先生书院,规模甚大。
元代书院,较宋代尤盛,但与科举杂糅,已与官学没有区别了。书院山长成为学官,书院与学校一样受各级官府的节制。
明代初年,科举盛行,官学发达,所以书院讲学之风几乎消失殆尽。到正德(1506—1521)、嘉靖(1522—1566)时,国学制度败坏,科举流弊极大,王守仁(1472—1529)、湛若水(1466—1560)等热心讲学,书院再度发达。如王守仁在龙场(今贵州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构建龙场书院;在贵阳,主讲贵阳书院;在江西,修建九江濂溪书院;在浙江,开辟山阴(今属绍兴)稽山书院。王守仁去世后,他的门人为纪念他而建立的书院,更是不胜枚举。
明代书院多为新创,往往建自官府,但是退仕官吏自建书院讲学的,也为数甚多。至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江苏无锡重兴修复的东林书院,不仅独成学派,而且左右朝政,“遂以书院之名,被政党之目”[9],则又是空前绝后的壮举。
清代初年,由于文化专制日益严酷,书院备受抑制。统治者害怕文人士大夫聚徒讲学,结党滋事。直到雍正十一年(1733),才下明令创设书院,作为读书应举、教育人才的所在。这以后,书院鼎盛,府厅州县,无处不有书院之设,省会有的多至三四所。合全国以计之,有书院2 000余所,这是前所未有的。
从南唐昇元四年(940)算起,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止书院、改设学堂为止,书院的存在达960多年,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
二、私学和书院的特点
总观历代的私学和书院,具有民间性、专门性和宗法性三个特点。
第一,民间性。
民间性是与官方性相对称的。私学与书院,都是在官学之外的一种民间的教育场所。虽然私学教学也隐然有一种作为文人入仕的预备学校的功能,也的确在历代培养了不少的官吏,但它本身的教学内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尤其是它的经营方式,大都是私立性质的,是民间性质的,虽然受到官府的管辖,却有很大的自主性。书院也是如此。除了元代的书院染上浓重的官学色彩以外,历代书院的建立、恢复、维持和发展,大多依靠民间的力量,而且自创始到罢废,书院一直没有列入国家学校系统之中。
更重要的是,在私学和书院中,师生可以自由讲学,而不像官学教育那么死板教条。如东汉时期,名师大儒或遭排斥,或不愿入仕,或辞职退隐,或征召不就,往往避世隐居,私人讲授,昌明学术。讲经授徒成为他们回避官场倾轧、发挥学术才能的行为方式。宋元时期,那些淡于荣利、笃乎学术、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的学者士子,大多聚集在私学或书院讲学。明代有的学者还在私学与书院之外,随时随地集会开讲,随事举行,没有定法。举凡樵夫、陶匠、农工、商贾,无人不可听讲,无人不可讲学,这就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民间集会演讲。
民间性,这是私学和书院的学术生命之所系,也是从私学和书院中破腹而出的学派的学术生命之所系。丧失了民间性,就丧失了私学和书院发展的生机,也就丧失了学派生存的活力。
第二,专门性。
历代的私学和书院,一般地说,都不采用共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而是各有各的专门学术。
例如,秦汉之际,伏生教《尚书》,浮丘伯教《诗》,韩婴教《诗》、《易》,胡毋生言《春秋》,等等。他们各自授徒传经,多少保留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遗绪。东汉时期,私学专事经学,家法颇严,《后汉书·儒林列传》“论”曰: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10]
所谓“一家之说”,就是各位名儒大师的专门之学。他们“专相传祖,莫或讹杂”,就形成了各自的学术派别。可见,专门性是私学足以自立于学术之林的学术根本,也是学派足以建立形成的学术基础。
在南朝时期,除了儒家私学以外,据《南史》诸传记载,尚有道家私学,如张讥(生卒年未详)、沈道虔(368—449)、杜京产(438—499)等开办的学校;佛家私学,如何胤(446—531)、赵僧岩(生卒年未详)、邓郁(生卒年未详)等开办的学校;此外,还有各家兼综、合流的私学,如雷次宗(386—448)、周续之(生卒年未详)、徐伯珍(414—497)等。各家私学并立,体现出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派别竞相传授衣钵、扩大社会影响的生动局面。
宋以后的书院以传习理学为主。理学酝酿于北宋,书院也始建于北宋;理学到南宋而大盛,书院也盛于南宋。明初理学无生气,书院也不振;直到王守仁、湛若水到处讲理学,书院也随之大为发展。刘伯骥在《广东书院制度沿革》的绪论中说:“考宋、明理学所以特别发达,一方面固然因它本身价值有扩大的可能性,而一方面还因为它有宣扬的凭借之所,足以养成风气。因此在清以前,书院之升降与理学之升降互为因果。”[11]即便在清代,朴学大兴,理学受斥,但许多书院仍以理学为主要课程。当然从元中叶以后,科举衡文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学校也多学习理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但是,应科举考试的理学,只是理学的大路货,难登大雅之堂;而唯有书院,才研习理学的专精部分。正因为如此,书院成为理学诸学派的摇篮。不同学派的学者,以书院为基地,广收门徒,各倡其说。
除了专门传授程朱理学的书院以外,宋以后还同时并存着各种专门性质的书院。如南宋陈亮(1143—1194)、叶适(1150—1223)主持的书院,专讲反对心性之学的事功之学;清代李塨(1659—1733)设学授徒,以昌明关学为己任,颜元(1635—1704)立书院,以“实学、实习、实行”教授生徒,形成颜李学派。又如清代在讲求理学的书院之外,还设置有考试时文的书院和博习经史词章的书院。后者如姚鼐(1731—1815)主讲的上元(今江苏南京)钟山书院,阮元(1764—1849)创建的杭州(今属浙江)诂经精舍、广州(今属广东)学海堂之类。这类书院一变数百年理学占据书院讲坛的局面,是一种大胆的改革。形形色色专门性质的书院,往往也孕育出形形色色的学术派别。
第三,宗法性。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