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流派的形成
文学流派的正式形成,当在中唐至北宋时期。
中唐文坛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自觉结合的文人集团的出现。当时在文体革新的浪潮之中,产生了三大文学集团,即以韩愈为首的韩门弟子集团,以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柳刘集团,和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集团。文人集团内部的文学活动十分频繁,朋友高会,酬唱赋诗,竞为新奇,务相喜可,蔚然成风。这些集团虽然没有后来的文学宗派或文人结社那种固定的形式、明确的纲领和有组织的活动,但其成员由于在社会地位、政治观点、文学倾向等方面的相似,结成了亲密的关系,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太固定、比较松散的文学群体。
以韩愈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旧称“韩门弟子”,包括欧阳詹、李观、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沈亚之、樊宗师等。他们都是一些出身地位较低、仕途不甚顺达的“文章之士”。他们在思想上尊儒重道,在文学上崇尚复古,于是在古文运动的旗帜下集结起来。李翱《韩文公行状》云:“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1]说的就是这个文学集团。这个文学集团中,欧阳詹与李观是韩愈的同年进士,时人称之为“同道而相上下者”[2];其余诸人则都从游于韩愈门下,成为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实践者和热情鼓吹者。
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结成的文人集团,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永贞革新前后在政坛上颇为活跃,所以他们的文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的关系较为密切。“文者以明道”[3],“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4],既是他们明确的文学理论主张,也是他们信守的文学创作准则。
至于白居易和元稹则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参加者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人。他们大量地创作新乐府诗,用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5],著称于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6],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学创作旗帜。与韩门弟子集团相比较,他们的文学创作更多地追求感时抒事、褒贬讽喻,在艺术上也力求通俗易懂、浅切晓畅。
中唐以后,不仅实体性的文人集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风格划分流派的尝试也更为进步了。唐末张为撰《诗人主客图》,以诗歌风格为标准,列白居易、孟云卿、李益、孟郊、鲍溶、武元衡等六人为“主”,门下各有“上及室”、“入室”、“升堂”、“及门”等不同等第的“客”若干人。[7]这种区判诗风、考铨流别的方法,显然继承了钟嵘《诗品》的传统。张为专论中晚唐诗人,力图从风格入手划分流派,实开后世文学流派理论之先声,所以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22《唐诗主客图》解题说:“近世诗派之说殆出于此。”[8]清人李调元《主客图序》也说:“宋人诗派之说,实本于此。”[9]
同时,以某一种风格情调和创作倾向为标准选录作品,结集刊行,也在中唐以后兴起。如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主要收清雅幽远之诗,后人视之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王孟诗派的选集。元结的《箧中集》,收录沈千运等“无禄位”、“久贫贱”者的悲苦怨愤之作。五代后蜀赵承祚编《花间集》,专收秾艳香软之作,后人称作“花间词派”。宋初杨亿编《西昆酬唱集》,收录杨亿、钱惟演等15位宫廷诗人“更迭唱和,互相切劘”之作,诗风以浮华侈丽见长,史称“西昆诗派”。这些作品选集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流派作品集,尤其是《花间》、《西昆》二集,既凸显了鲜明的文学风格,又奠基于某一作家群体,表现出风格与群体的融汇合一,难怪后世即以之为流派代称了。但就《花间》、《西昆》本身而言,在当时只被视为一“体”——一种风格。欧阳修《六一诗话》称:
杨大年(按,即杨亿)与钱(按,即钱惟演)、刘(按,即刘筠)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10]
可为明证。在文学史上,理论的总结总是滞后于创作的实践,于此可见一斑。
其实,流派的概念在北宋以前仍然是风格源流的意思。韩愈《荐士》诗云:“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东都渐弥漫,派别百川导。建安能者七,卓荦变风操。”[11]他首次将“派别”的概念用于文学评论,意指五言诗的流别、分支。北宋时狄遵度《杜甫赞》曰:
先生甫名,其字子美。其祖审言,当景龙际,以诗自名,高视一世。逮子美生,其作愈伟。少而不羁,跌宕徙倚。大章短篇,纯乎首尾。诗派之别,源远乎哉!波流沄沄,乃自我回。[12]
“诗派”二字,始见于此。但狄氏所谓“诗派”,仍是源流的意思。宋人论文学,好辨文体及源流。如王安石论文章,主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黄庭坚《书王元之竹楼记后》云:“荆公评文章,常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13];真德秀论文,要求学者辨识文章源流之正[14],等等。所以流派之说,渐为论者所注目;流派之别,也渐为作者所自诩。
文学流派的真正成熟,当以江西诗派为标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云:“诗派之说本出于吕居仁,前辈多有异论,观者当自得之。”[15]清厉鹗《查莲坡蔗塘未定稿序》亦云:“自吕紫微作江西诗派,谢皋羽序睦州诗派,而诗于是乎有派。然犹后人瓣香所在,强为胪列耳,在诸公当日未尝龂龂然以派自居也。”[16]二者都指明文学流派始于吕本中定江西诗派。
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山谷体”业已形成。[17]黄庭坚对当时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的诗歌成就,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审美风范;他的作诗方法,讲究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他人仿效;他的诗论有的放矢,有法可依。于是黄庭坚便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如陈师道自称:
仆于诗,初无师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豫章以谓,譬之弈焉,弟子高师一着,仅能及之,争先则后矣。仆之诗,豫章之诗也。[18]
不少诗人或由学苏转而学黄,或同师苏、黄,如潘大临(?—1109)、李彭(生卒年未详)、韩驹(?—1135)、王直方(1069—1109)等。孙觌说:“元祐中,豫章黄鲁直独以诗鸣,当是时,江右人学诗者皆自黄氏。”[19]大批诗人更是直接学习黄庭坚,经黄庭坚亲自指导的学生有三洪(洪朋、洪刍、洪炎)、徐俯(1075—1140)、高荷(生卒年未详)等人。许多人虽未亲炙黄庭坚,也通过各种方式学到黄庭坚的诗法。如饶节(1065—1129)、谢逸(?—1113)等人,通过与王直方、徐俯交游,组成不定期的诗社探讨诗法。到徽宗崇宁四年(1105)黄庭坚去世,以黄庭坚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已逐渐形成。
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左右,吕本中根据个人的交游及耳闻目见,编《江西诗社宗派图》吕[20],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韩驹等25人,“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21],江西诗派便由此得名。江西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江西诗派延续到南宋前期,吕本中、曾幾(1084—1166)、陈与义等人也被看作诗派中人。到了宋末,方回更把杜甫尊为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一祖三宗”之说。[22]
在横向上,江西诗派贯穿了文学风格与文人群体,诗派的成员师承关系甚密,诗风大体一致,构成一个严谨的文学集团。更值得注意的是,江西诗派标举了共同的文学理论主张,黄庭坚独创“学杜”、“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去陈反俗”、好奇尚硬等理论主张,陈师道在《后山诗话》、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序》和《紫薇诗话》中均加以阐释和发挥。这些理论主张,既是江西诗派创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他们创作实践的指南。
江西诗派在南宋诗坛影响甚大,南宋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以及陈造、姜夔、戴复古、刘克庄、刘辰翁、方回等,无不沾其丽泽。清人朱彝尊《重锓裘司直诗集序》指出:“宋自汴梁南渡,学者多以黄鲁直为宗……盖终宋之世,诗集流传于今,惟江西最盛云。”[23]然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值得重视的是,江西诗派树立了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典范,沾被后世,非一代也。
首先,江西诗派是第一个以地域称名的文学流派。因其盟主黄庭坚是江西豫章人,故名诗派为“江西”,至于其成员则不一定必是江西人。
此后,以地域称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主要得名方式。如明初诗歌派别即以地域分野,有吴、越、江右、闽、粤五派,胡应麟《诗薮·续编》卷1云:
国初吴诗派昉高季迪(按,即高启),越诗派昉刘伯温(按,即刘基),闽诗派昉林子羽(按,即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蒉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第格不甚高,体不甚大耳。[24]
明后期,有以公安(今属湖北)“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以竟陵(今属湖北)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明季清初常熟(今属江苏)钱谦益等人开虞山诗派,张鸿辑《常熟二冯先生集》,其跋曰:
启、祯之间,虞山文学蔚然称盛。蒙叟(按,即钱谦益)、稼轩(按,即瞿式耜)赫奕眉目,冯氏兄弟(按,即冯舒、冯班)奔走疏附,允称健者。祖少陵(按,即杜甫),宗玉谿(按,即李商隐),张皇西昆(按,指宋初西昆诗派),隐然立虞山学派,二先生之力也。[25]
这诚为一时实录。此外,词有云间词派、常州词派、浙西词派,文有桐城派、阳湖派,戏曲有吴江派、苏州派,绘画有浙派、吴派、虞山派、扬州派,如此等等,皆以地域得名。江西诗派创举之功,实不可没。
其次,江西诗派是第一个既有明确的文学纲领和理论主张,又有相应的组织形式的文学流派。
江西诗派原称江西诗社或江西社,如陆九渊《与程帅》云:“至豫章而益大肆其力,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力精到。一时如陈、徐、韩、吕、三洪、二谢之流,翕然宗之。由是江西遂以诗社名天下。”[26]周必大《跋杨廷秀赠族人复字道卿诗》:“江西诗社,山谷(按,指黄庭坚)实主夏盟,后四方人材如林,今以数计,未为多也。”[27]皆为例证。
如本书前章所述,“社”在宋代,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会基层结构,构成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生存环境与活动关系。北宋仁宗以后,民间社集兴盛,凡生活中同声相求、同类相聚者,几乎都有社集。因此,吕本中即借用社的组织结构方式,来维系江西诸贤。虽然这仅仅是观念的社集,而不是实际的会聚,表现出文学流派的初级形态;但是,用诗社作为诗派的组织结构方式,却显示了当时文人的一种强烈的需求,即力图寻求一定的组织形式,把群体成员之间交流感应的文艺心理纽带固定下来。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