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本版附录二 比较文化学:缘起、内容、方法[1]


如前所述,泰勒是第一个从文化学的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从此时起,根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统计,1871年至1919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7种;1920年至1950年,又出现了157种定义。迄今为止,一些人估计,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500多种,另一些人估计,已经有近1 000种定义了。综合所有这些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说文化:


第一,文化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整体。这是从泰勒的文化定义开始就十分重视的内容,它强调所有在文化这个整体之中的一切因素,从物质工具,到生活习惯、社会风尚,到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宗教、文艺,都是文化。从这一视角来看,社会中的一切,都是文化,我们可以把任何物质工具、用具、器具与文化一词相结合,如石器文化,彩陶文化,刀叉文化,旗袍文化……可以把任何风俗和制度与文化一词相结合,如小脚文化,运动文化,政治文化,办公室文化,法律文化……可以把任何思想观念与文化一词相结合,如基督教文化,道家文化,水墨文化,油画文化,诗歌文化……但之所以能把一个具体的物质或制度或思想的词与文化一词相结合,都是要指出在这一词中包含着由文化整体而来的内容,都意味着,理解一个具体的物质或制度或思想对象,不能仅仅从这一物质或制度或思想本身去看,而要从决定这一对象之为如此这般的对象的文化整体去看。比如,一个坐落于省城的衙门,它是一种建筑形式(物质形态),又是一省行政长官办公之处(制度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尊卑等级观念的具体落实(观念形态),只有联系到中国文化这一整体,一个省城衙门的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内容,一句话,其文化内容和文化性质,才被揭示出来。因此,我们可用衙门文化这一概念去讲衙门的不仅是物质、制度、观念,而且还由这三个层面生发出来的各种丰富内容。


第二,文化专指以文学艺术为主的思想、艺术、仪式。由于在一个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最精致的东西,最典型地体现在文艺、思想、信仰、仪式上,这些形式一直为文化一词所专有,“文者,德之花也”,它们是文化最光辉的体现,占有了文化中的高位,可以本质地代表一个文化的本质。在比较文化学的意义上,如果把社会大体分为物质、制度、文化,那么文化因代表了社会中的精华部分而可以用来指整体文化,因此,文化一词,从广义上说,指包括物质、制度、文化在内的全体,从狭义上说,则指文化中上层建筑的精华部分。而这一部分又本质性地可代表文化整体。当我们用基督教文化来代替西方文化、用儒家文化来代表中国文化的时候,是用其精粹部分来代表全体。


第三,文化是一种教化的结果。这一点是强调文化一词中的“化”的动词本义,因为“化”,文化是一种建构,因此,世界上出现了被建构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化。这一点也强调了文化本义中与自然相对的特点。因为“化”,文化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化,意味着已经把人的建构变成了第二自然,成了人的本性,成了习俗和习性,成了一种品德,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命方式。因为“化”,文化是一种最高境界。“耕心”的目的是要成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当我们说一个人一个社会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就是看其在物质、制度、文化三层中最高层的建构上的成就,就是看其在最高层面上境界的高下。


以上三点,要说得言简意赅,那就是,文化是一种建构(相对于自然),文化是一个整体(相对于其他文化),文化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突出地表现在与物质和制度相对的思想、艺术层面)。理解了第一点,可以理解文化的兴衰变异;理解了第二点,可以理解一个文化的内在精神;理解了第三点,可以理解文化在一个文化内的丰富意义。因为文化有此三方面内容,比较文化学首先是以对文化整体进行比较(这与第二点相关);其次在整体比较的同时聚焦在文化的核心点上(这与第三点相关);再次,在比较中关注文化的建构与解构,冲突与融合,发展与变化(这与第一点相关);最后,在比较中呈现出人类文化的丰富类型、演进理路、整体特征。


四、比较文化学的目的、方法、内容


比较文化学的理论目的,以整个人类历史出现的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文化特别是具有差异性文化的比较,达到对人类文化的总体认识。这里,需对“总体”概念进行诠释,第一,由于人类历史从古到今,还在继续向前演化,是未完成的,因此,这一总体是未完成的,但由于人类历史从古到今,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对从远古以来到今天为止的历史,作一个“总结”,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其实,上面所提到的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还有不少尚未提到的学术领域一直都在进行这样的总结,可以说,用时代性的总结,对人类历史给出一个时代性的总体,是每一时代的人对人类应有的贡献。只是当今时空的人,对自己总结出的总体是一个未完成的总体,从而可以被也必将被重新修正和改写,有一个自觉的意识。第二,这样一个带有时代性的总体,是由比较文化学之眼去看的,正如比较文化学的这一具体的视点给它带来长处一样,也会因这一视点带来遮蔽。意识到遮蔽,是现代学术的学术自觉。比较学本就因意识到遮蔽而兴起,因此,比较文化学得出的总体,就时代自身的高度而言,又不是一个完全的总体,而只是一个从自己学科角度看出的总体。意识到总体的未完成性(对历史而言)和非完全性(对时代而言),应该成为比较文化学的学术自觉。


比较文化学的“比较”一词,已经决定了讨论的基本定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进行区分和比较,这个文化怎样,那个文化怎样,第三个文化又怎样,依此类推。在这一基本框架中,产生了两种不同方式。第一种为:这个是这样,那个也是这样,另一个还是这样……第二种为: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另一个又是另一个样……采用第一种方式,意味着文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真理只有一个,只是其在各个文化里表现得有所不同,这“不同”是与显现的强弱有关,与发展的程度有关,与价值的定位有关,而与根本的性质无关。通过这一比较,于是知道了正确的文化形态应该是怎样的,人类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应该怎样通过比较,就在这一真理性的尺度里得到了自己的定位。简略地说,这种比较方式,是求同比较(comparison)。采用第二种方式,意味着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通过比较显示出各个文化中为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独特性。而文化真理是各个文化的独特性中分别表现出来的。这种方式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一是文化真理与具体文化之间形成有无结构,二是各文化之间形成互补结构。文化真理是无,具体的文化是有,无只有成为有才显示出来,但有又不是无,而且必然小于无。每一具体文化既是文化真理某一方面的体现,是对文化本质的肯定,同时又因仅是某一方面的体现,而是对文化真理的限定。古往今来,一个个文化的出现,从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在这一点上或那一点上呈现了文化真理,但又没有穷尽文化的真理。因此,文化真理与具体文化的关系,是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具体文化之有,作为无的显现,不是以一种简单的呈现方式,直线的发展方式,而是以一种丰富展开的方式,曲折复杂的演化,呈现出来,因此,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是一种田径场上的接力赛方式,而是以一种量子力学的互补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比较方式,是求异比较(contrast)。文化比较在西方近代模式中,多是求同的比较,也就是以西方文化为指标,去指认各非西方文化,将之排列到以西方为中心的结构中去;而自西方现代以来,多用求异的比较,力求从有无结构和互补原理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本书的比较基本上是以有无结构和互补原理为基础的比较。


人类文化是多样的,又是发展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文化有五个层级,这就是:(一)原始文化阶段;(二)神庙文化阶段;(三)轴心文化阶段;(四)现代性文化阶段;(五)全球性文化阶段。这五个层级,同时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大类。每一个高的层级出现,都意味着人类的一个新方向的出现,同时,高层级的文化在现实的生存竞争中,相对于仍处在以前层级上的文化,具有质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处于更高阶段的文化,在本体论上拥有更高的文化真理,只是意味着在生存论上具有质的优势。区别这两点,对于思考文化的发展是重要的。然而,发展的层级对于文化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文化层级而来的大类,有一个时间上的开始,有一个类型上的特征,列表如下:


这个表建立在人类文化的历史和类型的总和上,既注重文化的类型的多样(以五大类为基点展开),又关切文化的演化的层级性(抓住五大类型),还注重文化所呈现的精神深度(突出类型特征)。更具体更集中地说,这五个层级,提供了人类文化丰富和多样展开的类型基础,又呈现了人类文化在向上演化的历史主线,还为把握人类文化的类型和历史特征提出了综合指标。这个表的五大阶段是以历史演化为主划出来的,但一旦划出来以后,又将之作类型上的处理。而对类型的划分,是以演化等级来标志的,因此,表中的划分是时间性、类型性、等级性的统一。


从表中可知,从文化相对于自然这一点出发,把文化的起源定在仪式的出现上,正如“文”起源于仪式中的文身之人。仪式的出现标志了人类有了一套文化制度和观念,这时,经过几百万年演化的人类(原始人类)进入了文化(原始文化)。因此,原始文化,从时间上说,尼安德特人的葬礼仪式是原始文化的开始,从类型上说,那些还停滞在以原始仪式为核小的社会文化,如美洲的诸文化,澳洲的诸文化,非洲的诸文化,无论是19世纪、20世纪,还是21世纪,都属于原始文化。神庙性文化从时间上说,以公元3 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为起点,从类型上说,在原始仪式中发展出了一种宗教形态作为社会的核心,具体来说,以历史学上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商代)为其典范。因此,只要处在同一类型上的文化,无论处在历史的哪一段,美洲的玛雅文化,欧洲的卡尔特文化,亚洲的西藏文化,都属于神庙性文化。轴心性文化,起源于公元前700年—前200年,在中国、印度、地中海三大区域同时出现的哲学突破,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新的发展轴心,哲学突破就是轴心文化的等级指标。以后只要出现具有同一哲学内涵的文化都属轴心时代文化,如公元7世纪出现的伊斯兰文化,10世纪归皈东正教之后的俄罗斯文化。现代文化,其时间起点是17世纪现代社会在西欧的兴起,其类型指标是科学突破。科学和理性成为了社会的核心。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和非西方文化的迈向现代,以后凡是吸收现代文化指标,并成为自己社会中重要因素的文化,如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伊斯兰世界……都进入或正在进入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关结,它从三个方面显示出来:第一,世界成了一个真正的统一体。如果说,以前的人类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一个分散的世界史中进行的,各自互不干扰地按照自身的文化规律运转,那么,现代化则把世界上的一切文化全都卷进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史之中,正是这一“统一”的特征,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的历史效应开始发生作用。各类现代以前层级的文化,已经不能像在前现代的任何时期那样,自由自在地游离于历史主潮之外,而是完全被“组织”进以主流文化为首的世界一体化之中,并按照其为之提供的一个结构而重新呈现“意义”。第二,文化打破了人与以自然为主的平衡,主导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如果说,现代性以前的文化,文化之人与自然基本上处于平衡与和谐之中,那么,现代性以后,文化之人打破了这一平衡,人与自然开始了质的冲突,并不可逆转地向前迈进。第三,文化的与自然不同的文化性得到了突显。如果说,在前现代的文化中,每一个文化都认为,文化就是自然,文化的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那么,现代文化在突显了文化与自然的冲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时候,文化不是自然的本质突现了出来,对文化是什么和自然是什么,必须进行重新思考。当现代性的这三方面内容以自觉的意识得到质的提升,现代文化从科学主导转到了信息主导,一个全球时代来临了。如果说,现代文化把世界在地理上、政治、经济上拼组成了一个整体,那么,全球性文化则以卫星电视、互联网、跨国资本、文化工业、国际旅游、联合国、世贸组织等,把世界组织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类再也不是像以前的各个时期那样,从各自的文化去思考人、文化、宇宙的究竟,而是从人类的整体,从文化的总和中去重思人、文化、宇宙的本质。在全球化时代,每当一个文化中人思考这些重要问题的时候,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其他文化的人是怎么思考这一问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