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附录二神话的系谱:乱步以降的日本推理小说附录二神话的系谱:乱步以降的日本推理小说

笑颜的法则:推理的幽默与恶搞

从日本推理的历史发展来看,推理小说不只是为了推理迷而存在的。的确如此,很多时候类型小说的阅读乐趣,若限定只有核心读者可以了解,这对该类型的发展绝对是不利的。更广大的一般读者需要比较轻松与幽默的推理故事,好引领他们进入推理小说的阅读门槛,而一直以来都有作家尝试在推理小说内部放入幽默元素,但不是流于胡闹、就是比例失衡。直到一九七六年泡坂妻夫(1933–2009)写出「亚爱一郎系列」首作〈DL2号机事件〉,创造出一个疯癫而看似难以信任的侦探,却总能巧妙地解开泡坂作品中富于本格机智趣味的谜团,得以将解谜的乐趣与滑稽唐突的风格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才让日本的幽默推理开始得到认同。

在台湾与幽默推理画上等号的赤川次郎(1948–),虽然在一九七六年的出道作〈幽灵列车〉中,就已创造出搜查一课中年警部与大学生女友闯荡江湖的夸张趣味风格,但他早期的小说仍具备相当的多样性,从青春小说到恐怖小说,他写来都是得心应手。但直到他的幽默推理开始大受读者欢迎,才真正火力全开创造出各式各样奇特的角色:例如暴躁无能的长官大贯与能干部下井上(还有井上的恋人直子,也是这系列实质的侦探)的组合,或是小偷丈夫与警察太太的奇特家庭,但这一切或许都比不上他的「三毛猫系列」系列首作《三毛猫推理》(1978),不仅让一只叫做福尔摩斯的猫成为侦探,还让她的饲主片山刑事是个怕血且不敢喝酒的男人,使得这小说读来趣味盎然。这样的设定甚至引发了另外一位身兼动画剧作家的推理作家辻真先(1932–)写出了「狗怪盗」系列(1983),意图用狗扮演的亚森罗苹与猫扮演的侦探对抗,还在《魔性之女杀人事件》(1991)中让两只动物明星相会。

当然在这类作品中,东野圭吾的《怪笑小说》(1995)等「○笑」系列,以及受其启发也来写搞笑推理的京极夏彦《来吧!》(2000)系列,都展现出这些畅销作家多元写作的才华,并且彰显「恶搞」已经是大众文学类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真正继承赤川次郎与辻真先的当代作家,莫过于东川笃哉(1968–),他先在二○○九年所出版的《请勿在此丢弃尸体》中,创造出一个姊姊在妹妹房间发现尸体后仓皇逃走、然后想尽办法要把尸体处理掉的胡闹故事,之后则在二○一○年的《推理要在晚餐后》中发光发热,以正统本格推理小说加上管家侦探与大小姐警察搭档的剧情,成为当年度最畅销推理小说,更让东川登上一线作家的位置。

叙事的规训与实验:新本格登场

清张式的推理小说自一九五○年代以来就占据了推理文坛的中心位置,一路发展到一九七○年代,由于过于畅销导致需求增大,出版社于是就更大量的出版以回应市场需求,但过多的出版量反倒让社会派推理逐渐走入死胡同,不是有着粗糙的公式化剧情,就是逐渐变质为没有社会关怀的风俗小说。这样的推理境况,直到一九八○年代后期,一股属于年轻人的创作风潮,也就是现在为人所熟知的「新本格」开始兴起,才改变了这个局面。这股由大学推理社团成员带起的新路线,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意识,也就是要恢复推理小说原本的游戏性,以取代社会派重视的写实批判。而在诸多尝试中,「叙述性诡计」可说是树立他们有别于前人的标志性风格,尽管在此之前,鮎川哲也(1919–2002)、筒井康隆(1934–)、连城三纪彦(1946–2013)等人都有试着写过类似叙述性诡计的作品,但直到绫辻行人(1960–)于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杀人十角馆》,透过在叙事层面上对真实展开质疑,才真正确立这类诡计的形成,并提示了日本新本格的方向。事实上,比绫辻更早出道的折原一(1951–),也在一九八八年开始创作第一本叙述性诡计作品《倒错的轮舞》(虽然第二作《倒错的死角》较早出版,但实际上《倒错的轮舞》先创作完成),并在日后以此扬名于推理文坛。

值得注意的是,新本格的叙述性诡计是一个完全为推理小说读者服务的概念,谜团只建立在文本与读者间,这样的设计除了对推理小说的诡计世界有很高的贡献外,这种透过诡计对叙述形式进行的各种可能实验,同时也持续在质疑小说与虚构、真实还有读者的确切关系。于是这也造成一九九一年出道的麻耶雄嵩写出《有翼之闇》这本小说,在书中麻耶使用了各种诡计布置了一个宏大的谜团,然而真正带给读者阅读冲击的却是真相之后的真相,也就是在叙事上进行的欺瞒与哄骗,裂解了诡计与推理小说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麻耶一个人在一九九○年代就将叙述性诡计的可能试探到极致的边界,之后的作者都只是将他的实验修正并丰富成更适宜于读者阅读的形式而已。但也不能忽略,叙述性诡计基本成为一九九○年代最为重要的本格印记,当时不试着写写看叙述性诡计,都很难称自己是本格推理作家,就连岛田庄司也做过相应的尝试,可见当时这股风潮之热烈。

尸体以外,我们还有生活:日常推理

如果说新本格是试图将旧有的本格形式赋予现代意识(叙事上的创新),为日本的本格传统延命,那么「日常推理」可说是承袭了同样的精神,但是往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的写作实践。所谓日常推理顾名思义,就是聚焦于「日常性」的推理小说,这类推理小说通常不会有尸体,也未必是犯罪情节,纯粹就是生活中出现的谜团,以推理小说的形式予以解开。

在此之前,西方作家如G.K.却斯特顿、艾西莫夫(1920–1992),日本作家如户板康二(1915–1993)、纪田顺一郎(1935–)都有类似的创作,不过在日本,这种风格的推理小说,大概要到一九八○年代尾声出道的北村薰(1949–),才开始真正确立自己的样式。在「圆紫与我」系列中,作者创造了一名落语家春樱亭圆紫,由他来解决叙事者「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谜团,例如系列首作《空中飞马》(1989)的第一个短篇,就是要解开「我」的大学恩师为何会在小时候梦到真实历史人物的切腹场景,而在那之前老师根本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谜团看似荒谬,却有个堪称合情合理的解释,而北村薰绝妙的文笔与清淡的写景,更让这个系列为日常推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后,以东京创元社的作者群为首,日常推理开始进入推理小说的读者视界,其中,更以「二十枚五十元硬币之谜」为第一波高峰。 [5]

日常推理大概可以分成两条脉络:一是校园日常推理,这类故事以校园为背景,角色多为青春少年少女(高中为主,偶尔会有大学),除了主角们遇到的日常谜团外,如何看待这些孩子的成长,也成为这类小说的主要特色,米泽穗信(1978–)的「古籍研究社」系列(2001~)、坂木司(1969–)的《老师与我》(2007)、初野晴(1973–)「春夏推理事件簿」系列(2008~)堪称代表;另一条则是强调专业背景的「职人推理」,这类日常推理会以一个行业为核心,而在他们工作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谜团,一一予以解决。其中涉及的行业五花八门,不过多以服务业或具手作性质的职人为主,例如有图书馆的绿川圣司《晴天就去图书馆吧!》(2003)、法国餐厅的近藤史惠(1969–)「挺不错餐馆推理事件簿」系列(2007)、旧书店的三上延(1971–)「古书堂事件手帖」系列(2011)、咖啡馆的冈崎琢磨(1986–)「咖啡馆推理事件簿」系列(2012)等等族繁不及备载。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二○一○年之后,日常推理在推理书市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潮流,而「职人推理」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如果考虑到时代状态,恐怕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几波灾难如九一一事件、SARS、金融风暴、三一一大地震后,对日本读者而言,如何透过推理小说重建生活秩序成为当务之急,于是他们透过阅读关乎身边大小事的职人的故事,来拼凑起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碎片。

说不完的故事

我们常常误会文学是一个单向的线性发展,但其实可能更接近密织的河道,有时在不可思议的地方交界,有时却又理所当然地分开。而每个作家,都是一个节点,他/她未必只是某条溪流的一截,可能众多水道交织出他/她复杂的创作型态,无法只以一面论断。同样的,也并非后一个风格「取代」了前面的风格,而是当主流路线占据了最大的河道的时候,前行风格可能另走蹊径、可能默默与其他河流交会,也可能潜入地下、静静地唱出自己的歌,新兴的风格也可能早已开始汇聚自己的力量,期待终有一日浮出地表,进而茁壮为一条能持续流下去的河。

小说总是呼应时代,时代也总是在召唤小说,于是当时代的地貌转变,所需要的推理小说也不一样,但也因此,推理小说总是能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型态,蜕变出全新的风貌,延续着前人奠定的位置与力量。

故事总是说不完,而推理的神话,终将继续发声。

陈国伟,现为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专长为台湾现当代文学、推理小说、大众文学、流行文化。

曲辰,现为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推理评论家,大众文学研究者。

这时日本多半以「侦探小说」称呼推理小说,推理小说这个称呼要到一九四○年代由木木高太郎(1897–1924)提出,以扩张侦探小说到「具备推理元素的小说」,后来因为松本清张的作品获得了实证而正式成为大家共享的名词,本文考虑到台湾读者的阅读习惯,一律称为「推理小说」。


在他之前的推理小说专家多半有强烈的兼职性格,例如小酒井不木(1890–1929)是医生,森下雨村(1890–1965)则是文艺杂志编辑(而非推理杂志编辑)。

虽然《只有猫知道》是第三届江户川乱步奖得主,但第一届得奖作品是评论家中岛河太郎的《推理小说辞典》,第二届得奖作品是早川书房的「早川口袋推理丛书」,《只有猫知道》的确是第一本得奖小说。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九日下午五点,在东京涩谷发现了一具女性尸体,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世人议论,并不是疑案本身,而是由于死者自日本名校庆应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知名企业东京电力公司上班,并晋升干部。在旁人看来如此顺遂的人生,却在调查后发现她晚上会在路边拉客,以相当便宜的价钱卖春,这种白天与晚上生活的落差,成为了社会注目的焦点。


这是以作家若竹七海(1963–)在池袋书店打工的实际经历为谜面:「每个礼拜六下午,都会有个中年男子拿着二十枚五十元硬币到书店换一张千元大钞」,广邀专业推理作者与一般民众创作「解答篇」的互动型企划,专业推理作者有法月纶太郎(1964–)、有栖川有栖(1959–),而一般民众中,后来也有仓知淳(1962–)与剑持鹰士(1962–)成功出道为作家,这些过程与解答后来集结成书《二十枚五十元硬币之谜》(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