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卞之琳:《今日新诗面临的艺术问题》,载《抖擞》(香港)双月刊,1981年5月号。
(38)艾青:《从“朦胧诗”谈起》,载《文汇报》,1985年5月12日。
(39)江枫:《沿着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的道路前进——为孙绍振一辩兼与程代熙商榷》,载《诗探索》,1981年第3辑。
(40)李黎:《“朦胧诗”与“一代人”——兼与艾青同志商榷》,载《文汇报》,1981年6月13日。
(41)朱先树:《实事求是地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载《新文学论丛》,1982年第2期。
(42)陈仲义:《新诗潮变革了哪些传统审美因素》,载《花城》,1982年增刊第5期。
(43)袁忠岳:《“朦胧诗”与“无寄托”诗》,载《诗刊》,1981年第4期。
(44)杨匡汉:《评一种现代诗论》,载《文学报》,1983年3月24日。
(45)郑伯农:《社会主义,还是现代主义》,载《诗刊》,1983年第6期;另见《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0期。
(46)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载《诗刊》,1983年第11期。
(47)柯岩:《关于诗的对话》,载《诗刊》,1983年第12期。
(48)参见姚家华编:《朦胧诗论争集》所附目录索引,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49)柯岩:《关于诗的对话》。
(50)孙绍振:《恢复新诗根本性的艺术传统——舒婷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载《福建文艺》,1980年第4期。
(51)徐敬亚:《圭臬之死》(上),载《文学研究参考》(内部),1988年第6期;另见《鸭绿江》,1988年第7期。
(52)[法]马拉美:《谈文学运动》,载《外国文学》,1983年第2期。
(53)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54)顾城:《“朦胧诗”问答》,载《文学报》,1983年3月24日。
(55)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56)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2页,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内部印行,1985。
(57)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13页。
(58)顾城:《“朦胧诗”问答》。
(59)参见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60)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载《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61)转引自艾青:《从“朦胧诗”说起》,载《文汇报》,1981年5月12日。
(62)穆木天:《什么是象征主义》,见《穆木天诗文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
(63)杨炼《智力的空间》一文可视为佐证,见吴思敬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12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4)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65)[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引自《文艺理论译丛》(1),236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
(66)转引自[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译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7)参见鲁迅:《“京派”和“海派”》,见《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66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9)王蒙:《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载《文艺报》,1980年第9期。
(70)王蒙、王干:《自由与限制——当代作家面面观》,载《文艺报》,1989年6月3日—17日。
(71)王蒙:《小说家言——在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86年9月22日。
(72)张钟:《当代文学的转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
(73)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载《文艺报》,1986年10月8日。
(74)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著:《新时期文学六年》,19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5)南帆:《小说技巧十年——1976—1986年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见《寻找的时代:新潮批评选萃》,5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6)王蒙:《关于〈春之声〉的通信》,载《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
(77)“中间性作家”这一说法为李洁非提出,参见李洁非:《新时期小说的两个阶段及其比较》,载《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78)《王蒙文集》第五卷《自序》,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
(79)[法]柏格森:《内心生活中的绵延》,见柳鸣九主编:《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37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0)参见[奥地利]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结构》,见《文艺理论译丛》(1),260页。
(81)《王蒙文集》,第五卷《自序》,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82)[美]艾布拉姆斯:《意识流》,见《文艺理论译丛》(1),389页。
(83)张贤亮:《心灵和肉体的变化》,载《鸭绿江》,1981年第4期。
(84)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85)宋耀良:《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86)[美]弗里德曼:《意识流概述》,见《文艺理论译丛》(1),3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