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承认柏格森两类道德的理论与尼采两种道德观之间的差异,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是全然对立的。尽管柏格森本人力图使自己的观点与尼采的观点区别开来,但他的这一理论仍在客观上带有尼采影响的痕迹,甚至同样带有英雄主义道德的色彩。虽然他没有明确地主张英雄道德与奴隶道德,但他却坚持两种道德的划分,并把“开放型道德”置于封闭型道德之上,认为开放型道德的发展是通过少数人而扩展到全人类的发展过程。这种道德价值优越论明显渗透着尼采英雄主义道德气息。况且,柏格森也认为,征服者和英雄是打破自然禁锢、给人类以新的命运的先驱;甚至明确地提出:“让我们呼唤英雄的到来吧!我们不会全然仿效,但我将感到我们应当那样,我们将看到我们眼前的道路,只要我们沿着它前进,它将变成一条光明大道。”〔280〕
3.3.5 职责与正义
“职责”(obligation)与“正义”(justice)是柏格森伦理学的两个主要范畴。如果说,“职责”是柏格森生命伦理学的起点范畴的话,那么,“正义”则是其总结性范畴了。
“职责”与“责任”、“义务”等概念的意思相似;而“正义”也与“公道”、“公正”相同,只是译法上有所区别而已。在柏格森这里,“职责”实质上可以被看作是“义务”的同义语。
什么是职责?柏格森就其道德含义下了好几个定义。他说:“职责,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首先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约束。”〔281〕又说:“职责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唯一的事实,它与其他的东西不相称,而是在它们之上隐隐显露的一种神秘的幻影。”〔282〕职责不是事实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抽象的显露于人人之间的关系中,特别是人们对自身的关系中的一种无形的约束,这就是柏格森关于职责的基本观点。柏格森认为,人具有双重的生命形态,它既属于自己(内在的自我)也属于社会(外在的自我)。因此,道德职责既包括个人的情感,也包括社会的要求。“人类团体是一种自由存在者的集合”〔283〕。职责产生于人的社会要求并作为人类得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道德职责是生命存在与创造的需要;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职责之于必然,正如习惯之于自然一样。”〔284〕
人类生命的双重存在是生命之流的必然结果。如前所述,人除了有一种单个的“自然自我”(natural ego)以外,还有一种“社会自我”(social ego)。这种“社会自我”既不是亚当·斯密的“公正旁观者”(impartial spectator),也非卢梭的所谓“道德良心”或康德的“理性存在”;而是人类生命创化所产生的一种道德情感,它使我们感受到社会整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团体中相互联系的个体,社会整体本身就由每个人的外在的社会自我所构成,因此,人人都负有构成社会整体之部分的义务和职责,而“培育这种社会自我是我们对社会职责的本质”〔285〕。
柏格森认为,职责是形成于社会之中的一种约束,但决不能因此把它与流行于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习惯和理性原则混为一谈。他明确指出:“职责的本质不同于理性的要求”;康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试图用理性原则或“绝对命令”来作为道德义务的根据,这是错误的。道德职责或道德义务决不是理性的产物,唯有生命冲动的情绪才是它们的源泉。理性对道德职责只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它凝固化,就成僵死的教条。在柏格森看来,现存的道德义务和职责观念就是因理性主义的作用而凝固化了,不利于生命之流的“绵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能作为道德职责的依据,它们仅仅是一些“准理性”层次的陈规俗套,束缚着社会的开放和道德的进步。不过,柏格森似乎并不反对把道德职责习惯化,即以真正的道德职责为行为习惯。他甚至认为,以合乎人类生命运动的道德职责为基础,使之成为人们行为的共同惯性,那么,这种习惯无论就其作用的“强度”,还是就本身形成的“规则性”来说,都具有与直觉相匹敌的力量。柏格森把这些立足于社会的职责习惯称之为“总体职责”(totality obligation)〔286〕。他认为,承认这种职责习惯或习惯化社会化的职责,与否定理性原则并不相悖。习惯不属于理性,职责习惯也不同于那种传统的陈规陋习,而是一种适合于人类生命运动的道德情绪的稳定性倾向表现。况且,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根植于习惯,适应于团体需要的体系”,人们正是通过这种习惯才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职责感”。
在柏格森看来,人们对道德职责的感受是有条件的、有过程性的。这种条件就是个人的自由,没有自由的人是无法感受到道德职责的。例如,在封闭型社会条件下的人,只能被迫囿于社会压力的桎梏之中,只知消极服从,不能积极地感受和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人们对职责的感受过程,是从具体的“特殊职责”(particular obligation)到“一般职责”(obligation in general,或译“普遍职责”)的进步过程。柏格森说:“一个人,只有在他自由的时候,他才能感到职责,而且分别考虑起来,每种职责也包含着自由。”〔287〕换句话说,自由是人们感受道德职责的必要前提,否则就谈不上道德自觉,而只能服从,这正是道德职责与理性原则要求的根本分野所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自由地感受道德职责,并自觉地去履行它。首先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感受到具体的职责,继而逐步感受到社会的普遍职责,从而自觉履行生命创造的普遍要求。生命是运动,人类社会生活也是不断进化的,因而职责也就随“自己的发展而增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性原则,而是开放性的变化过程。社会愈发展,道德职责就愈复杂、愈具体,因而也就愈容易为人们所感受和履行。〔288〕
显然,柏格森的职责范畴,是其两类道德理论和生命哲学方法的具体化。他对康德理性主义义务论的否定包含着反形式主义的合理因素,对人们职责感受过程的分析也有着正确的一面。的确,在社会实际生命中,人们的道德义务感,首先而且经常地是从具体的生活境遇中开始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对职业生活的道德职责感的感受的确先于对普遍社会生活中的一般道德义务的感受,前者具有直接性,后者具有间接性。同时,人的自由与人的道德责任确乎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个缺乏自觉独立的道德意识、缺乏自律自为的道德意志或自由超越性的道德情感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道德行为主体,也不可能感受并自觉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但同时,道德责任的客观性本身也是对道德主体之自由的一个限制。人们的道德自由是自觉认识和履行道德责任的自由,而不是漠视、逃避甚至是推卸道德责任的自由。从这一点来看,柏格森的观点只对了一半。
与职责范畴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是所谓“正义”,这是柏格森伦理学中的一个总结性范畴。柏格森认为,正义是伦理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范畴。他说:“全部道德观念都相互渗透,但没有哪一种观念比正义更有教育意义,首先,因为它包含了其余大多数道德观念;其次,因为它是以更简明的公式表述的、尽管富有特殊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职责的两种形式(指特殊职责与一般职责——引者注)相互吻合。”〔289〕
柏格森认为,正义的概念虽然有着广泛的伦理意义,但它的形成有着一个历史的过程。起初,正义的概念与古代几何学和算术相联系,表示一种算术式的均等、平衡的数形关系。由此之故,“正义总是引起平等、均衡、补偿的观念”〔290〕。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正义的观念逐渐与人们的道德职责、法制观念等相互渗透,使它“不仅适用于客体的交换”,而且“逐渐延伸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291〕。正义概念的这种历史性特征,使它的道德意义总是以一种强制性的关系形式表现出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职责。柏格森说:“像别的职责一样,它(指正义——引者注)适应社会的需要,给个人以一种社会的压力,这种社会压力使正义具有强制性。”〔292〕
在柏格森看来,正义与职责一样,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对的正义”(relative justice);一种是“绝对的正义”(absolute justice)。前者指向个人,后者指向全体。个人的保全就是一种相对的非强制性的正义,对于奴隶来说甚至无所谓正义,而公共的安全则是人类最高的法律,是一种绝对的、强制性的正义。正义的相对与绝对的区分,根源于正义本身的双重形态。正如人类的道德有着封闭型道德与开放型道德一样;正义也分为“封闭型正义”(closed justice)与“开放型正义”(opening justice)。“相对的稳定的正义,是一种封闭型正义,它表示刚脱胎于自然的那种自发的平衡,自身显示于风俗之中,而总体职责也隶属于这些风俗。”相反,开放型正义则是一种“连续的创造”,它“存在于普遍团体的更替之中,胸怀全人类。”〔293〕开放型正义随社会的进化而升华,是一种趋于普遍平等和自由的永恒的运动。在古代(如古希腊),人类社会生活局限于城邦的狭小范围,城邦的界限也就成为了自由的界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社会生活的界限也随之扩大,自由日趋普遍,正义的内涵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和自由的日趋普遍而不断丰富。而且,与人类生命之流的绵延相适应,正义将不断由封闭趋向开放,基督教道德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体现。
很显然,柏格森的正义论同样是遵循生命哲学和双重道德价值划分的理论逻辑而展开的。柏格森所见,一方面部分地揭示了“正义”范畴的历史演化过程和它所包含的社会政治、人们的经济关系等客观内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道德正义的普遍意义。这一些都不乏可取的成分。但是,柏格森在另一方面却没有能告诉人们,道德正义所包含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阶级实质,而且过于局限于自己双重道德划分的理论模式,使其正义论难免带有牵强附会的论证痕迹。而且,最终回归到生命哲学的基础上,以生命之流这种神秘化的理论来解释正义,甚至于表现出一种向宗教靠拢的倾向,这反映出其正义论依然没有超出主观主义的界限。
还需顺便提及的是,柏格森的整个伦理学是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理想精神的,他崇尚科学,坚信科学进步与道德进步的一致性,反对卢梭道德观的反科学主义态度。在他看来,既然科学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必定有益于道德的进步。这看来似乎与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方法相矛盾,实则不然。因为在柏格森看来,科学与道德一样,都是人的生命情感冲动的产物,科学的实质不外是生命力量的进步和升华,而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