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一种深刻的非需要性的爱之情感,马斯洛把它(与缺乏性的爱相对照)称之为“存在爱”(Being-love)。这种爱不是占有性的,而是喜欢性的。它永远不会完全满足,但能带来无尽的内在欢乐。它本身即是目的,而非手段。同时,它还充满神秘和美感,纯真而有益健康,比任何爱都更丰富、深刻而令人满足。它还是给予性的,因为它更能深入别人的内心、知觉别人、体悟别人,直至全人类。〔143〕
第四,创造性是自我实现者的突出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最富于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直接来自内在的“原初过程”与“二级过程”的融合,即生命原动力与理想追求的统一,而不是来自被控制的消极冲动。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它所带来的成就或效果。成就只是健康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再者,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性格上的“品质”,包括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创造性的态度或创造性的“人”,所以,这是存在的品质,而不是手段性(即用以“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品质。所以,马斯洛又形象地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比喻为阳光,它“放射到或散发到或投射到整个生活之中,……它像阳光照射一样,……使一切东西成长。”〔144〕
第五,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是少数杰出非凡者才可达到的卓越境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多数人则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他明确地说:“自我实现只有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对完成的‘事态’。但在大多数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145〕虽然自我实现者为数不多,但他们代表着人类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人性能达的境界。同样,虽然他们卓尔不群,有时难为普通人所理解,但他们对自己与整个人类的联系却有着深邃而敏感的理解。他们能与正常人保持友好关系,也能对不正常者持有深入的洞察和同情。他们理解人性的底蕴,能够充分地表现人性。因而,他们可以超越各种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界限(肤色、人种、种族、国家、信仰、阶级、教育和政治信念等等),把真正的人性之情和人类之爱施诸广大的人类,从而赢得大多数人的景仰和崇拜。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应当普遍追求和效仿的楷模。
那么,人们又如何达到这种实现的境界呢?马斯洛在他晚年的著作中具体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以为,个人趋向自我实现的途径有8条: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验。在这一体验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146〕这是对自我实现境界之体验的特征描述,也是对人们趋向这一境界的主体状态的要求。
(2)“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147〕。马斯洛深受萨特等人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生视为一系列的“选择过程”。但选择本身有两种:一是前进的、趋向成长的积极选择;一是趋向防御、安全、萎缩的消极选择。唯前者才能趋向自我实现。
(3)抛弃传统的被动环境论观点,“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让自我显现出来”〔148〕。人不是一块待写的白板,也不是一堆待塑的泥土,而是一种内含无限潜能的主体性价值存在,因而要达到自我实现,关键不是求助或等待外在于人的其他因素,而在于首先求诸己,顺应人性的内在要求,聆听其吩咐,使自己充分显现出来。
(4)敢于直面问题,“反躬自问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步”〔149〕。勇于探索,勇于反省,勇于承诺责任,是趋向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5)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是迈向自我实现的基本步骤。
(6)要趋向自我实现,还必须不断进取。因为“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150〕。马斯洛把这种过程描述为一种既有“渐变”又有“突变”的过程,它永无终止。
(7)必须把自我实现带来的高峰体验视为“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何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有如下界说:“高峰体验仅仅是善和合乎需要的,而且从来没有被体验为恶的和不合乎需要的。这种体验本质就是正当的;……是完善的、全面的,而且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作为补充,它本身就是充分的。它被认为在本质上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它的善正像它应该成为的那样。”〔151〕高峰体验的主要特征是,“这种对眼前问题的完全着迷,它沉湎于现在,超脱于时空”。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有17个方面,它们是:放弃过去;放弃未来;单纯;意识收缩;忘我或自我意识的丧失;自我意识的抑制;畏惧丧失;防御和抑制的减轻;接受之肯定态度;信赖与考验、控制、力争的对立;道家式的承受;存在认知者的整合;容纳探究始发过程(心理的);审美式的观察代替抽象;最丰满的自发;对个体独特性最充分地表达;人与世界的融合(天人合一)。〔152〕显然,高峰体验代表着自我实现的辉煌时刻,而非全部过程,因之不能停留或迷惑于此,须不断进取超越。
(8)“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心理病,放弃心理防御”是引导人们摆脱精神心理病负担,走向健康成长并最终趋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学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本性和人生的科学,它不能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满足于揭人性之短,给人以悲观和沉重。也不能像行为主义那样只关心人之外的世界和对人性的严格控制,使人成为环境的奴隶。它应该揭示整体人性,给人指明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光明道路,这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特有的神圣伦理意义所在。
然而,马斯洛认识到,自我实现的主题还有许多尚待解释的问题,特别是在他接触到存在主义哲学之后,更感到有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的必要。因此,他在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伦理学基本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走向存在心理学”的主张,并以“存在”和“存在价值”为中心,对需要—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展开了新的论述。
18.3.5 走向存在:超动机论和存在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初,存在主义思潮席卷美国。由于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带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直接影响到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一方面出于完善其理论的动机,接受了存在主义的许多观点;另一方面,他在认真分析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后〔153〕,力图引入一些存在主义哲学观念来充实拓展其价值理论。
马斯洛认为:“存在主义不仅能丰富心理学,而且它也是建立心理学的另一分支,即充分展开和可以依赖的自我及其存在方式心理学的附加推动力。”〔154〕他接受了苏蒂奇的“本体心理学”(Onto-psychology)概念,把他用存在主义改装后的人本心理学称之为“存在心理学”(Being-psychology),或“本体心理学”、“超验心理学”(Transcendental-psychology)、“完善心理学”、“目的心理学”等等。〔155〕在他看来,存在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动机和自我实现,而且也要研究人的“发展需要”或“超越需要”(meta-needs,亦译为“超需要”),以及基于这种需要所产生的“超越动机”(meta-motivations,亦译为“超动机”),研究作为价值存在的人的实现。它的基本内容至少包括以下15个方面:
(1)讨论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目的状态,目的体验(内在的满足和愉快);人……使手段变成目的、使手段活动转化为目的活动的技术……
(2)讨论终结和末端状态,即完成、顶点、终局、结尾、全体、极限、完美……
(2a)完成和终局的不愉快、悲剧状态,只要它们能产生存在认识……
(3)觉得完美、认为完美的状态。完美概念。理想、模式、极限、范例、抽象定义……
(4)无欲求、无目的状态,无缺失性需要,无激动、非竞争、非努力状态,享受奖赏、得到满足的状态。取得效益……
(4a)无畏状态;无焦虑状态。勇气。无碍的、自由的流动,无抑制、无阻挡的人性。
(5)超越性动机……成长动机。“非激发的行为”。表现。自发性。
(5a)纯(始发的和/或整合的)创造的状态和过程。纯此时此地活动……即席创作。人与情境(问题)的相互吻合,以人—境融合作为一种理想限度的运动。
(6)关于希望(或注定的目标、使命、命运、天职),自我的完成的描述、实证以及临床上或人格学上或心理测量上说明的状态(自我实现,成熟、充分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真正自我的得到,个体性的完成,创造性人格、自我同一性、潜在势能的领悟、确认或实现)。
(7)存在认知……
(7a)存在认知发生的条件。高峰体验。最低点和孤寂体验。死前存在认知……
(8)超越时间和空间……
(9)神圣的东西……
(10)单纯状态……
(11)倾向降低整体的状态,即倾向宇宙、倾向全部实在,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实在……
(12)观察或推论出的存在特征(或价值)。存在王国(参见表18—1)。统一的意识……
表18—1 马斯洛的需要—价值理论
(13)二歧(两极、对立、矛盾)已经得到解决(被超越、相合、相融合、整合)的一切状态……
(14)一切协同状态……
(15)能使人的困境(存在的两难处境)暂时得到解决、整合、被超越或被遗忘的状态,如高峰体验、存在幽默和笑,“愉快的结局”……〔156〕
显然,马斯洛关于其存在心理学内容的冗长规定与其人本心理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他前期的人本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人的基本需要、动机和人之潜能的实现;那么,他的存在心理学则主要是以人的超越动机和超越需要为主题,探索作为价值存在的人(而不只是心理的人)的发展需要或成长价值,因而更接近于一种价值哲学和伦理学探讨,具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换言之,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是其人本心理学的价值学延伸,虽然两者仍保持着人本主义这一内在主线,但已包含着一种从心理动机走向价值存在的超越动机、从心理人走向价值人、从心理学层次超向心理—哲学层次的升华。因此,存在心理学的中心已不再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动机,而是人趋向价值存在的超越需要和超越动机;它所关切的心理现象不再是需要匮乏而引起的各种心理、生理病症,而是人作为价值存在的超越性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受挫所酿成的“超越性病状”(meta-pathology)或“灵魂病”。〔157〕质言之,它的本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存在的价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