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五节 千姿百态的结婚典礼

次日晨,新娘抓一把白米,在新郎妹妹带领下到井边背水。新娘将白米撒进井水中,表示她已成为喝这眼井水的人,求夫方寨神保佑。待背水回家,全家老小都要喝一口新娘背回的水,象征新妇开始尽妇道。当天新娘回门,返回后方可与丈夫同房。

(16)“坐帐”与“合卺”

满族婚娶循古礼一般需三天。第一天称安柜箱,即女家请人把妆奁送到男家新房内安放好。同日,男家要在庭院中搭一帐房,以备第二天举行婚礼之用。

第二天为正婚日,男家备彩轿鼓乐由新郎亲迎,轿中有童子押轿。女家送亲,要有两名儿女双全的妇女陪伴,俗称送亲太太。当彩轿来到男家院外,男家将大门稍闭片刻,重新开门迎入,俗称憋性子,意思是使新娘有好耐性。当轿已进院后,尚未打开轿帘的时候,赶紧叫新郎倌向着轿子射三箭,以除邪气。彩轿进院,新娘由娶亲婆扶下,导至天地桌前拜天地。其时,由“吉祥老人诵合卺〔jin紧〕之词,告于天”(《满洲四礼集》)。拜天地毕,“男引女入帐”。新娘入帐后,脱下当姑娘时所穿的服装,换上媳妇服装,头发也改梳成媳妇的大金棒、西瓜瓣等头式。此俗称“坐帐”。后来院中不再设帐房,拜天地后,新娘即进屋上炕,向吉方而坐,称“坐福”。坐福后,新人同吃子孙饽饽和宽心面(糖馅饺子和宽面条)。然后宴客,席散,新人入洞房。饮交杯酒后,由娶亲婆“扶新婚夫妇入彩帐内衾〔qin侵〕被上,相向而坐,遂合帐撤烛,此乃合卺之礼也”。(《满洲四礼集》)

第三天晨起,新妇要给公婆请安装烟,然后下厨房。有的地区要领新妇到祠堂或祖坟叩拜,俗称上喜坟。

婚后三五日,岳家若住附近,新夫妇同至岳家,称回门。若隔得远,则回男家邻近的女方亲属家,午前必返。爱新觉罗氏则越九日归宁,也是宴罢偕还,不逾午。婚礼至此结束。

(17)先同居后成婚

过去主要从事游猎的鄂伦春族,由于流动性较大,婚俗也自有特色。

在求婚被女方接受后,未来的女婿要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认亲。此时如当事的男女都已成年,当晚即可同房,女婿可在岳家住一个月。此后,在送彩礼时,女婿可再次与未婚妻同房。

正婚日,新郎新娘要穿新缝制的狍皮袍子,新郎头戴狍头皮帽。作新房的“斜仁柱”④也布置一新,皮褥是用上百条狍腿皮缝制的,狍皮被子上还绣着云纹。用桦树皮制做的箱子上刻有精致的花纹,这是岳母送给女婿的礼品。当晚一对新人要共用一个桦皮碗、一双筷子吃“老考太”(黏粥),兽肉也用一个盆盛、用一把刀割来吃,以象征白头到老,永不离分。

(18)土族的戴头礼

土族人经过一步步说媒、相亲、定亲,接下来就是举行婚礼。也许是前几个步骤过于拘谨严肃,使得人们需要一个轻松诙谐的婚礼,因此在土族的婚礼中,就有了两位必不可少的“纳特进”——喜客。他们由两名机智活泼、能歌善舞的男青年担任,肩负着引路、对歌的职责,并承受女方的种种刁难和戏弄。他们代表着男方的智慧与机敏。

当新郎等迎亲队伍开进女家村庄时,女方早已屋门紧闭。村中的全体姑娘都汇集在新娘的身边保驾,一见迎亲队进院,她们就扑到窗口唱起“骂婚调”,尽情地咒骂、嘲弄和奚落喜客,把他们比作抢人的强盗和野人。还用“盘歌”盘问喜客天地万物的起源,接亲的根由等等。喜客必须彬彬有礼,对答如流,才能博得姑娘们的欢心,从而开门放行。新郎进门时,无人与之耍笑。一俟喜客进门,劈头盖脸就是一大桶凉水,接着仍是嘲讽和捉弄,好不容易才进得屋内。女方家的男子倒十分友善,安排他们就坐于满是各类面点的桌前,可姑娘们却不让他们安心受用点心,仍毫不客气地继续以唱代骂。她们骂新郎等人到这里讨吃要喝如狼似虎;还拉出喜客耍笑,不让他俩吃食物。在上长命面时(这天共三道饭:馍、肉包子和长命面),两个媳妇端着面,从厨房一路唱着出来:“你可知道和面的水从哪里担?麦子又是长在哪方?你知道麦子怎样变成面粉状?又是如何做成面条往桌上端?”喜客一一给予回答,她们满意才会摆上碗筷、佐料请新郎品尝。

就在妇女们与喜客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在一旁无人问津的新郎,被女方的一位老妇人领出了热闹的人群,来到姑娘的闺房,完成他此行的重任——给新娘举行“戴头礼”,即由新郎为姑娘改变发式。土族姑娘梳一条单辫,上扎红绳。新郎在引他前来的老妇人指导下,解开姑娘发梢上的红头绳,把它缠在自己左腿上,然后,先用梳子梳自己的头三下,再梳姑娘的头三下,就为姑娘戴了头,从此,这个女子就是他的妻子了。

(19)简朴的水族婚礼

水族婚礼,一不拜天地,二不拜高堂,也不闹新房。新娘出嫁时,由家族中年长的妇女为其梳妆打扮,然后由两位盛装妹妹作陪娘,与新娘撑着新布伞,在男家的迎娘、迎郎带领下步行到男家(图10)。男家杀一两头猪款待亲族朋友。来客以布匹、衣服、现金等赠新人。结婚三天内,新娘由陪娘和迎娘陪睡。三日后,夫家妹妹送新娘回门,住二三日新郎或其妹再次将她迎回,夫妻才同房共寝。


图10 水族新娘上路

(20)核桃婚礼

实行包办婚的保安族,结婚日期大多选在主麻日。届时,双方村庄的人们就像过节一样盛装庆贺。新郎则亲自迎回自己的新娘。

来到夫家门口时,年轻人上来把新娘的马

头拉住,强迫她的亲属把她抱进洞房。此时的新郎则站在高高的房顶上,鸣放鞭炮以驱邪消灾,求得吉祥。院子中大红毡上盘腿坐着一位阿訇,新人上前深鞠一躬,然后,双双跪在他的面前,听他念经祝福。念完,就向众人散核桃和红枣。凡来贺喜的老少男女,皆可向主人讨要核桃和红枣,数量多少不拘,人人都能有份。核桃——“和头”是借谐音祝愿新夫妇和睦相处,白头到老;红枣的颜色天然是喜庆的象征。在表示了美好的祝愿后,喜宴就开始了。尽管平日保安族不准在院内唱歌,但在这喜庆的时刻,歌声却冲破院墙,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21)婚礼三部曲

布朗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次,头一二次简单,第三次隆重。

定亲之后举行第一次婚礼。届时,男方的年轻小伙带上鸡、肉、酒、烟等物,送新郎到女家,并请女方亲朋吃顿便饭。然后在长者主持下,长辈、亲朋将一缕缕白线绕在新人的手腕上,祝福他们永不分离。婚后,丈夫就在妻子家住下,但他不加入妻家家族,而是朝去夜来,实行走婚,生产和消费仍在自己父母家。

第二次婚礼往往在有了第一个孩子后。有杀猪办宴的,也有只杀一两只鸡请亲朋好友的。

婚后如感情不好,就不再举行第二、第三次婚礼了。只有情深意笃的夫妇才举行第三次典礼,让新娘正式出嫁。正婚日,一帮年轻人簇拥着花枝招展的新娘踏上去夫家的路,一路上,新娘放声痛哭,表达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惜别之情。到了夫家,就举行庄严的典礼。至此,结婚三部曲才算圆满结束。

(22)达斡尔族的三敬酒

结婚头天,新郎独自乘马来到岳丈家。傍晚,岳父母特地请近亲中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对面而坐的姑爷、女儿用一只碗、一双筷互相喂食拌有黄油的黄糯米拉里(稠粥)(图11)。其目的是希望他们婚后感情如胶似漆,永不分离。当晚,一对新人共度良宵。


图11 达斡尔族新郎新娘喝同心粥

第二天,新娘在本氏族八位男女亲家和三名马车夫的陪送下,与男家氏族派来迎亲的八位男女亲家一同前往夫家。无论是送亲的还是迎亲的亲家,都必须是儿女双全的人。在路上,如与另一支迎亲队伍相遇,两方的新郎要下马,交换一块红布,再继续赶路。不论路途远近,送亲车队都要在离男家村屯二里路远近的路边小憩,生起篝火,吃点东西。这时,男方派出一老一少骑手前往迎接。为取喜事从光明方向临门的好兆,送亲车队要从东面进屯。如到达时太阳已落山,就要在大门西侧挂一面镜子,以象征太阳。

达斡尔族没有拜天地的习惯,只是在送亲者进门时,由新郎父母斟满双盅酒,敬给送亲的贵宾,称“进门盅”。进屋寒暄后,新郎父母再次给送亲宾客敬酒,称“接风酒”。

婚宴上,一位年长的送亲男亲家手捧一支翎箭,为新人致传统的祝辞:“我祝愿新婚夫妇,今后二人的感情,像箭头一样整齐,像箭杆一般笔直,像箭翎一样爽快,像烟嘴一般光滑,像碾子一样相合,像铁石一般坚固,纵有大刀割不断,纵有阔斧砍不断!”宴席散后,新娘在夫家的少妇带领下,给公婆及夫家长辈一一磕头、敬酒;给同辈兄长装烟。

第二天早晨,新郎父母在大门内给即将返回的送亲者敬酒,是为“出门盅”。至此,隆重的婚礼才算降下帷幕。

(23)糖水的祝福

塔塔尔族的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婚期一般为三天。

结婚当天,先请阿訇到新娘家念有关婚礼的《古兰经》片段。念完,阿訇便问新娘:你是否真心愿意嫁给某某?新娘回答愿意,阿訇就递给她一小壶糖水喝。然后,阿訇又到男家念《古兰经》,同样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某某,新郎同意后,也得到一小壶糖水。这糖水是塔塔尔族对新婚夫妇甜甜蜜蜜、和睦相处的衷心祝福。宗教仪式后,亲朋好友前往女家贺喜。晚上,一辆马车载着新郎来到女家。可是女家门口有拉着彩绳的小孩拦住了新郎,新郎的伙伴往地上扔点钱就赶起马车离开了,如此来去几趟,才得以来到女家门前,又送一些手帕、头巾、香皂等小礼物,大门才被打开。女家热情地把他们迎进宴会厅,吃完饭,新郎的随员各自回家,只有他和新娘在“金哥”⑤陪同下进入洞房。金哥侍候他俩吃过茶点,扶新娘坐到床边,再请新郎过去与新娘说话。这时新郎该给金哥一些“床边钱”,她们就离去了。

次日清晨,新娘父母来到新房看望并祝福一对新人。接着新娘的兄弟姐妹也前来祝贺,新郎要一一馈赠一些小礼物。

第三日,男方来接新郎,女家为他准备送给亲朋的礼物。当晚,新郎返回妻家。婚后,新夫妇一般要在女家住一段时间,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回男家。

(24)婚礼中的贵宾

舅舅,在许多民族中享有很高的权力,具体表现在对外甥的保护权和支配权上。这种舅权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舅甥终生共同生活,舅舅是外甥们最亲的男性长辈,与他的姐妹一起承担抚育外甥的责任,年迈后则由外甥供养,财产也由外甥继承。到了父系社会,仍然有舅权的遗留。反映在婚姻上,就有了舅家子有优先娶姑家女儿的优婚权;在婚礼上,也就有了舅舅的重头戏。

在门巴族的婚礼上,最出风头的就是新娘的舅舅。在送亲的队伍中,舅舅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他是女方的发言人。当舅舅一行护送着新娘来到男家村子时,新郎父母和亲友立刻把他们迎请入席。

丰盛的酒菜马上就摆在了舅舅面前。尽管都是上好的酒菜,舅舅却并不满意,不是说酒没味道,就是说酒质低劣;要不就挑剔肉切得大小不等,厚薄不均;菜做得无滋无味,不甜不咸。甚至拿起一块门巴族最爱吃的荞麦饼摔在地上,大叫大吼:你们这是瞧不起我们,难道我家女儿口眼歪斜,长得不端正,配不上你们的郎君!他怒发冲冠,煞有介事地边说边擂桌子,震得盘碗乱跳,大有掀翻酒席、领走新娘之势。他的举动引得众宾客哈哈大笑,却“慌”得新郎倌的父母跑前跑后忙个不迭,又是献哈达赔不是,又是撤下旧菜换新的。实际上只是走个过场,把菜端下又端回来(图12)。这时新娘的舅舅转怒为喜,邀宾客们重又入席,开怀痛饮。刚才的表演不过是考验男方的耐心和诚意,为的是给新娘抖抖威风,认为只有如此,新娘才不会在婆家受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