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四节 宋代雕版印刷的兴盛和辽金西夏的印刷业

河北宁晋荆家出版的书籍,精美价廉,销路很广,可惜宁晋本今已罕见。今北京图书馆藏有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韩道昭撰的韵书《崇庆新雕改并五音集韵》,即是荆家刻印的。

其他地方从事刻书的也不少,金代19路中有刻书地名可考的达九路30处之多,几乎遍及今天的华北地区。许多地方刻书蔚然成风:有的人家家境并不宽裕,像济南李德元以教书为生,竟不惜出利借贷刻印书籍;有人购得南宋国史院编修馆胡铨著的《劾秦桧疏稿》刻印出卖,获利甚多;有人还在宋金两国边界贸易之地榷场[22]刊印书籍出卖;小学教师王鼎自己无钱,特请朋友帮助,刊印了北宋名医成无己著的《伤寒论注解》,这是“医圣”张仲景著的《伤寒论》的最早注本,被称为“万全之书”;还有许多地方大量印卖看风水的《地理新书》,这是金代版本最多的书。但是,金代的官刻和家刻刻印最多的还是经、史、文集,坊刻最多的是民间所需要的医书、类书、字书、韵书和说唱文学。

金代刻书有书名可考的约有100多种,其中最有名、工程最大的则是佛教经典《金藏》和道教经典《道藏》。

《金藏》就是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县)刻的《大藏经》,这部书原藏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内,所以又叫《赵城藏》。大约公元1148年开始雕版,至1173年刻成,1178年出版,前后历时30年。据说首先发起刻这部藏经的是一个名叫崔法珍的女子。她苦心学佛,把胳臂断下来募集刻经的款项,感动了许多包括汉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内的善男信女,他们纷纷捐献钱财、物品、牲口,有的甚至不惜破产而应募捐资。劝募地区遍及山西南部和陕西西部各州县,而后由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版会主持开雕,所以这部藏经是由民间发起依靠广大信徒集资刻印而成的。《金藏》印成后,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公元1181年,又将经版送到燕京,继续印刷流通,为此,崔法珍受封为宏教大师。这部藏经汇集了金代以前在中国流行的各种佛教的经论和著述。原书可能有7000多卷, 至1934年发现时,只剩下4900多卷了。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劫走这部佛经,中国共产党赵城县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当时还不知佛经藏在何处,经派人查访,才得知藏在广胜寺飞虹塔的二层上。在力空和尚的配合下,由广胜寺附近村庄的抗日村干部,动员了一些身强力壮的抗日群众,以“运公粮”为名,在游击队和八路军战士的掩护下,用箩筐担挑连夜抢运到太岳军区。为了保全这部《金藏》,有几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部佛经已移交给北京图书馆收藏。

这部佛经是我国仅存的一部珍贵的孤本佛经,它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它保留了《开宝藏》蜀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失散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面貌,无论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1935年北京三时学会(研究佛教的学术团体)把《金藏》中独具的经论46种,249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线装本120册,分装成12函发行,名为《宋藏遗珍》。

1959年,文化部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了31种559卷卷轴装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排和《金藏》完全一致,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金藏》版送到燕京后的补雕印本,这就进一步丰富了《金藏》的内容,十分可贵。

金代金章宗明昌(公元1190—1195年)初年,在中都刻印的《大金玄都宝藏》,是大师孙明道花了好几年时间,先是派人到处搜访道经,而后又对北宋刻印的已经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了增补才完成的,共6455卷,是最完备的道藏经,其内容之丰富,工程之浩大,可与《金藏》媲美。可惜这部搜罗广泛的道藏经版,因存放地天长观(旧址在北京白云观西),公元1202年一场大火,经版被付之一炬。

此外,金朝统治者为了使女真人“知仁义道德”,还把许多汉文经史典籍,译成女真文字刻印出版,其中著名的有《尚书》、《易经》、《春秋》、《论语》、《老子》、《孟子》、《史记》、《新唐书》、《贞观政要》以及白居易的《白氏策林》等书。这些书的印数想来相当可观,像宣扬“以孝治天下”的《孝经》刊印后,金世宗一次就分赐给护卫亲军上千部,可见为数不少。不过,这些译本今天也无一本流传下来。

西夏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文化教育和印刷事业。元昊本人通晓汉语,喜欢汉文书籍,他建立学校,创制西夏文字,命人翻译《孝经》和解释词义的词典《尔雅》,供给学校作为课本。他的后继者仿照宋朝建立太学和各级学校,实行科举考试,又向宋朝求得许多监本书,向金朝购买儒家书籍和佛经。由于教育的发展,印刷业也随之发展起来。西夏政府在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设有官营纸工院和刻印司,专门造纸和刻印书籍。199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在清理贺兰县宏佛塔过程中,除清理出一批珍贵的佛教文物外,还发现了西夏文木雕残版2000多块,虽然已大部碳化变黑,但版面文字清晰,字体方正秀丽,刻工细腻娴熟。此外还有其他西夏文书残页。宏佛塔位于贺兰县以东九公里,西面距宁夏首府银川市20多公里。从发现的这些文物看,这里可能是西夏王朝刊印西夏文书籍的一个重要场所,同时也反映了西夏印刷业的发达。

西夏刻汉文本很少,刻印最多的是西夏文著作和汉文典籍的西夏文译本,共约30多种,其中不少刻本还流传至今。西夏文本中有军事法典《贞观玉镜统》、格言集《圣立义海》、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和《西夏诗集》以及佛教劝善的诗文等。汉籍西夏文译本有《贞观政要》的节译本,有包括《列子》(道家重要著作)、《左传》、《孔子家语》(有关孔子的遗文轶事)在内的《汉文典籍择译》,有史书《十二国》和兵书《孙子兵法》、《三略》[23]、《六韬》[24]等军事经典著作。为了“和蕃汉之众,增二国之谊”,还在公元1190年出版了骨勒茂才编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以便西夏人、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此外,西夏与辽、金一样崇尚佛教,多次用马匹向宋朝换取佛经,并翻译成西夏文《大藏》,共3579卷。这部《大藏》后来在元朝时又对它作了校勘和增补,并于公元1293—1302年在杭州万寿寺重新雕印出版,全藏已增加到3620卷,共印了140多部,赠送给以前西夏境内各寺院100多部,现仅存数十种。还有,国王王后为祈求所谓福利,常大量印施佛经,一次印数多至五万卷或十万卷。可惜许多流传下来的西夏文印本,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被俄、英帝国主义分子盗走了。据记载:公元1908—1909年沙俄的柯兹洛夫曾两次率领探险队到我国西夏的黑水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遗址,发掘掠走大批西夏文文献,共达8000号(登录号)之多,其中有西夏文印本和写本80种,汉文印本10多种,现藏前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博物馆。稍后,盗窃我国珍贵文物的老手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也紧步科兹洛夫后尘,于1914年夏也来到了黑水城,又盗走了西夏文书和汉文古书280多件,其中有西夏文印本20多件,还有佛像版画残片几十件。这二人的强盗行径实在令人发指。

今天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元朝时西夏的刻字工人到江南去刻书,如文学家杨桓著的韵书《书学正韵》,就是西夏刻字工人大约于公元1308年在江浙行省刻印的(今天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该书的元刻明修本)。此书“条理周详,字画端正”。可知他们在600多年前就献身于沟通文化事业,体现了汉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注释:

①“十三经”:即“五代监本九经”(实为十二经),加上1011年刻印的《孟子》,构成今天标准的“十三经”。

②“十七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这是首次官刻的历代正史。

③《太平御览》:原名《太平类编》,由李昉等14人编写,用了七年时间,于983年编成。全书共1000卷,分55门,引用文献资料达1690种,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据说书写成后,进呈宋太宗,宋太宗每天阅览三卷,用了一年时间才读完,因此赐名《太平御览》。

④《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事迹》,由当时的宰相王钦若等15人编写,用了八年时间,于1013年编成。全书共1000卷,分31部,900多万字,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和“十七史”材料,是一部传记汇编。据说写成后,宋真宗亲自审阅,赐名《册府元龟》。

⑤《经典释文》:唐代陆德明著,是解释“十二经”(“十三经”除去《孟子》)加《老子》、《庄子》等14种经典的词义、音韵的专著,是一部关于儒学术语的辞典。

⑥《建康实录》:唐朝许崇著,共20卷。该书以编年体记述吴、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兴亡和南京城池宫苑的遗迹,征引广博,多出“正史”之外,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史料。因六朝皆都建康,故名。

⑦《外台秘要方》:唐朝王焘编,共40卷。该书汇集了唐以前6000多个验方,全面整理和部分保存了唐以前的医学典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医学文献。

⑧《太平圣惠方》:宋太宗命太医王怀隐等编著,共100卷。公元992年编成。载方16834首,集宋代医方之大成。是我国宋代具有总结性的重要医药文献。

⑨《史记》三家注本:《史记》成书后,史家注释《史记》者很多。而流传最广的是《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yin因]著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著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著的《史记正义》。原来各自为书,北宋时合三家为一,分条注于《史记》正文之下,书名简称“集解”、“索隐”、“正义”。

⑩武林:杭州的别称。

[11]本段内容参考了赵冬生、陈文秀《山西高平县发现的两卷〈开宝藏〉及有关〈开宝藏〉的雕印情况》,1995年《文物》第4期。

[12]“眉山七史”:公元1144年,井孟宪所刻,即宋、齐、梁、陈、魏、北齐、北周七书。

[13]《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南朝周兴嗣撰。该书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编成四言韵语,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