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古代武术的发展(夏—隋唐五代)

车战向步战的转变,促进了短兵器战斗技术的发展。造工精良的铁剑的出现,为短兵相接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于是,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的剑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短兵器。剑术在春秋后期开始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极精,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猛如同恶虎。这样的剑术家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战国时出现了一些专门以击剑为生的剑客,这些人的行为举止、穿戴打扮都与常人不同。他们往往形容粗犷,不修胡须,头发蓬乱,帽子随随便便地扣在头上,穿着粗俗的短衣,目露凶光,不善言谈。不少国君都喜欢观看击剑,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前266年在位)是其中最着迷的一个。他养了3000多这样的剑客,把国家大事放到一边,一连三年,以观看击剑来取乐。战国时的击剑是一项非常残酷的体育娱乐,与古罗马的角斗差不多,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赵惠文王的剑客们一年就有100多人在剑下伤亡(《庄子·说剑》)。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手,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疾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庄子·说剑》)

步兵的近战格斗也促进了赤手空拳的肉搏技术。在武器损坏或失落时,徒手的拼搏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了晋文公的一个梦,他梦见自己与楚成王搏斗,被楚成王压在下面。这虽然是一个梦,却反映了当时战斗中的实际状况。古代的徒手格斗有不同的名称,有“搏”、“相搏”、“角力”、“戏”、“批”、“手搏”等,是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之一。带兵打仗的将军们都有徒手格斗的本领。《春秋·僖公元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鲁国与莒[ju举]国打仗,鲁公子友率兵打败了莒军,擒获了莒军主将莒拿。战场上的胜利似乎未能使他完全得到满足,于是,公子友命令他的部下走开,自己与莒拿进行一对一的徒手搏斗。想不到莒拿手搏的技艺十分高超,公子友被他压在下面,急切之中,在部属的提醒下,公子友拔出名为“孟劳”的宝刀,刺死莒拿。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的手搏不是闹着玩的,一方被压倒在地,手搏并没有结束,大概是有受伤、甚至丢失性命的危险,公子友才不顾自己的名誉,违背手搏的规定,拔出刀的。当时的徒手搏斗,常用一些击人要害、置人于死地的手法。这时的手搏实际上是摔跤、拳击、擒拿等各种徒手格斗方式的综合。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式的深刻变化,使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迅速丰富起来,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著作,如春秋时的《孙子兵法》、战国早期的《吴子兵法》、中期的《孙膑兵法》和后期的《尉缭子》。这些兵书不仅讲怎样带兵、打仗、布阵这些纯军事方面的问题,而且渗透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军事与哲学融为一体,这对后来中国武术与哲学的结合,形成中国独特的武术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战乱,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位于西部的秦国,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扫平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

推崇武力、靠打仗起家的秦王朝,在掌握了政权以后,准备从秦始皇开始,千秋万代把皇帝当下去,永享太平,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下令严禁民间操戈习武,以防止六国的残余力量和老百姓起来造反。秦始皇命令将散落在民间的兵器收集起来,全部销毁,浇铸成12个每个重24万斤的巨大铜人。秦始皇的这种做法,限制了武艺在民间的发展。但是,却促使以前与军事结合十分紧密的一些武艺,如手搏、角力,逐渐脱离了实战,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叫做“角抵戏”,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将“讲武之礼,罢为角抵”。秦二世胡亥就很喜欢在宫中观看这种徒手搏斗的“角抵戏”。战火快烧到家门口了,他还津津有味地在甘泉宫里欣赏角抵戏。

军事武艺娱乐化,是武术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秦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待的那样千秋万代存在下去,相反,只持续了短短的15年,但是它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秦朝这种徒手格斗、以娱乐为目的的角抵戏,在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初期被视为玩物丧志,不利于社稷国祚,被汉高祖刘邦禁止过。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繁荣,角抵戏越来越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不仅成为汉皇室贵族们在饭余酒后喜爱观赏的一种表演,而且也是向四方来宾显示国力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国力强盛,再加上武帝本人特别欣赏这种活动,角抵戏迅速发展,表演的节目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汉代角抵戏后来发展成为包括歌舞、音乐、杂技、魔术等众多节目的一种综合性文艺大会演。每逢节日和外国贵宾来朝,就举行这种表演。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天,汉武帝盛会招待外国来宾,为显示国力,不仅请来宾们参观国家藏储的奇珍异宝,以“酒池肉林”款待,还为他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角抵戏表演,方圆300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赏,盛况空前,也是从这时开始,角抵戏的内容逐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史记·大宛列传》、《汉书·武帝纪》)。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角抵戏因耗资巨大又曾被禁止过(《汉书·元帝纪》)。但是,不久便又恢复了。由于角抵戏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已经突破了“角抵”一词所能包含的范围,于是到了东汉(公元25—220年)人们就称它为“百戏”。在这种综合性的文艺大会演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仍然是徒手格斗的项目,如角抵,还有持兵器的表演,如“东海黄公”,就是很吸引人的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取材于古时候的一个传说,东海郡(今山东剡城县)人氏黄公,年轻时擅长一些法术,有降龙伏虎的本事,经常身佩赤金刀,头扎绛色的绸带,表演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幻术。但是,后来,黄公年老体弱,再加上饮酒过度,功力大衰。秦朝末年,一只白虎在东海境内出现,黄公手提赤金刀前去杀虎,不料,法术失灵,反而丧身虎口。这个故事,成为汉代百戏中一个重要的表演内容,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提到过。在节目表演中,化了妆的黄公,在器乐的伴奏声中挥舞宝剑,表演与老虎周旋、格斗的各种动作。但是,由于这种表演追求的是吸引观众兴趣的观赏性,这一部分内容越来越脱离武艺,从而走上戏剧化的道路。

手持兵器的舞蹈在秦末汉初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军队中的一种娱乐。公元前206年项羽的谋士范增为了除掉与项羽争天下的刘邦,在项羽招待刘邦的酒宴上,示意手下的战将项庄在席间刺杀刘邦。于是,项庄就以舞剑助兴为名,持剑舞向刘邦,准备在舞剑中找机会行刺。这时,同情刘邦的另一个楚军将领项伯见势不妙,借口一个人独舞不如双人对舞好看,也急忙拔出剑,跳入场中与项庄对舞起来,暗中用身体保护刘邦(《史记·项羽本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就作为成语流传了下来。这说明在秦朝末年已经有了用兵器舞练的一些套路动作,这种套路不仅可以单人演练,也可以双人表演。项庄和项伯都是行伍中的战将,因此,他们的舞剑很可能是把自己所熟悉的战斗动作串在一起来表演的。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也可以看到以对打形式出现的各种较为复杂的武艺动作,如:弓步扎枪、跃步前刺、歇步架剑、弓步格挡等等(图2)。

在秦朝时,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十分强大,不时南下侵袭。秦始皇不得不花费极大的力量修建万里长城。到了汉代,匈奴更成了边境上的主要威胁。匈奴以骑兵为主,灵活机动,常常来无影去无踪。为了对付这种高度机动性的军队,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而剑在砍斫上远不如刀来得便当,于是,环柄刀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

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都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每人都在腰间挂一口宝剑(《晋书·舆服志》)。虽然从汉代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却一点儿不像封建社会后期那些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许多文人墨客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曾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勃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汉书·隽不疑传》)。陈寿写道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桓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图2 击刺画像砖

射箭在汉代的战争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在长达百年的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中,涌现出大批的神箭手,留下许多神箭手的传奇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广射虎”。李广是汉武帝手下的一员大将,人称“飞将军”,有一身的好武艺,他身材高大,双臂颀长,天生是一个神射手的材料。李广对射箭有着特别的爱好,平时呐口少言,一有空不是在地上勾画战阵,就是练习射箭,经常以射箭比赛作为军旅的娱乐活动,练出了一身超群的射箭技艺。有一次,李广在夜间巡逻,看到草丛中蜷伏着一个黑影,以为是一只老虎,便张弓一箭射去,天亮后一看,原来是一块巨石,李广的箭,连同箭尾的羽毛都深深地射进这块石头(《汉书·李广苏建传》)。在夜间射得这样准确已十分不易,将箭射入坚硬的石头,更是需要超人的神力。由于射箭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西汉专门设立了掌管射箭训练的一种官职——“射声校尉”。这一时期论述射箭方法和理论的著作也出现了,如:《逢门射法》、《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汉书·艺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