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第二节 古代武术的发展(夏—隋唐五代)

三国(公元220—265年)、两晋(公元265—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战乱一个接着一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动荡中。人们生死无常,社会地位变化迅速。今天座上客,明天就可能成为阶下囚。今日荣华富贵,明日就可能一贫如洗。这种社会状况对武术的发展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这一时期,特别是两晋时士族阶层及时行乐、腐化堕落的思想泛滥,使得文弱的风气流行开来,妨碍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在长期战乱的环境中,谁有军事实力,谁就能称王称霸,因此提高了武艺的重要性。再加上骁勇的北方各民族逐鹿中原,相继在北方建立政权,丰富了武术文化,这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三国时,魏(公元220—265年)、蜀(公元221—263年)、吴(公元222—280年)的三个开国雄主都有出众的武艺。曹操不仅自己膂力过人,弯弓能射飞鸟,下马能擒猛兽(《三国志·魏书》),而且鼓励他的儿子们用心习武。曹操赠给他的四个儿子每人一把宝刀,要他们注意武艺练习。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武技十分高明。曹丕从小就跟过许多老师学剑。后来跟剑术家王越的弟子史阿学,掌握了十分高明的剑术。在一次酒宴上,曹丕与部属们在一起饮酒闲谈,奋威将军邓展也在席间。曹丕早就听说邓展武艺高强,通晓各种兵器,还有空手夺刀的本领,于是就与邓展谈起了剑术。听了邓展的议论后,曹丕说:“我过去也喜欢剑术,而且得到过名师的指点,我认为邓将军的主张是不对的。”邓展不服,要求当下就比试比试。这时,正好大家正在吃甘蔗,就以甘蔗为剑,两个人下殿交起手来。曹丕的技艺果然高明,一连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观看的人哄堂大笑。邓展还是不服,曹丕故意说道:“我的剑法虽然很快,但是只能击中对方的手臂,难以击中对方的面部。”邓展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要求再试一次。这一次,曹丕做出要深入击刺的姿势,邓展就向曹丕的中部袭来,不料,曹丕却敏捷地向后一撤闪过,举臂一挥,正中邓展的额头,大家都惊叹不已。(曹丕《典论·自序》)

蜀国的刘备,武艺虽没有他的五虎将那样高超,一副双刀却也用得相当精熟。吴国的孙权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在一次打猎中,骑的马被老虎咬伤,勇武的孙权,毫无惧色,掷出双戟将虎杀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习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方先后有匈奴、羯[jie竭]、氐、羌、鲜卑等民族在中原建立了政权。这些民族原来大都是游牧民族,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勇敢强悍。他们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合在一起,也把自己崇尚武艺的风俗习惯带到了中原地区。因此,在北方,习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出现了许多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如北齐(公元550—577年)有一员大将名叫斛[hu湖]律光,骑马射箭,百发百中。一天,斛律光在野外骑马,见空中有两只雁子飞过,便驱马飞驰追去,连发两箭,两只雁子应声落地。还有一次,他在野外打猎时,见一只鸟在云端盘旋,就拿起弓来,弯弓张弦,只见箭似流星,正中鸟的颈部,飘飘荡荡地坠落下来,才发现是一只大雕,于是斛律光有了“落雕都督”的美称(《北史·斛律金传》)。北朝不但男子习武,妇女也习武,著名的《木兰诗》就是在北朝后期出现的,这首长达300多字的民歌描述了一个刚强的少女木兰替年老体衰的父亲从军,打了胜仗,凯旋归来的故事。北魏的一首诗也对一个能骑马善射箭的少女李雍容称赞不已:“李波小妹字雍容,褰[qian千]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魏书·李安世传》)

北朝还出现了“五兵角抵”(《魏书·乐志》),这种角抵已不再是赤手空拳的踢、打、摔、拿,而是真刀真枪的对练,所谓“五兵”就是对打时使用的五种兵器,即戈、矛、戟、酋矛、夷矛。《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有两名武技高强的壮士,一是羽林马僧相,善于角抵,往空中掷戟,可掷得与百尺高的大树同高,而另一位是虎贲张车渠,一扬手也可将刀掷得高出楼顶一丈。皇帝常命令这二人对为角抵。

在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流传得极为迅速,北魏全国的佛寺达30000余所,和尚、尼姑200万人。对武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少林寺就是在这时建立的。

南朝各代继承了两晋萎靡的风气,文人、士大夫贪图享乐,轻视习武,社会在一天一天地衰败下去。南朝的后梁(公元502—557年)社会靡弱成风,尤为典型。一次,梁朝的使者出访北朝的北齐,提出要与北齐人比比武艺,梁人拿起两张三石的硬弓,一下子就拉开了,很有些得意。因为梁朝的士大夫们皆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头戴高帽,足踏高跟,出门必乘车,即便在城郭之内几步路,也不骑马,更不要说走路了,下车就有人搀扶,因此一个个“肤脆骨柔,体羸〔lei雷〕气弱,不耐寒暑”(《颜氏家训·涉务》和《勉学》)。没想到北齐的綦连猛一把攥起四张弓,用力一拉,弓弦尽断,梁人大惊失色,不得不服(《北史·綦连猛传》)。但也不是南朝所有的人都醉生梦死,不想重振武风,恢复中原。像“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就是两个胸怀大志的青年将领,立志收复中原,因此发奋练武。他们每天早晨一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习武,后来也确实做出了一番事业。

两晋南北朝,中国古代的导引养生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著名的养生家葛洪(公元284—364年)提出了把肢体活动和练意行气等各派养生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练习的思想,这对后来中国武术形成自己内外兼修,形神兼顾的特点起了重要作用。所谓内外兼修就是既练内功,又练外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形神兼顾就是练习时既要照顾到身体方面,又要照顾到精神方面。葛洪本人也有一身的好武艺,他年轻时在一次战斗中,被骑兵追击,葛洪拈弓搭箭,连续射倒两人一马,逃离危险。葛洪还掌握了使用刀、戟、盾牌的秘法,后来又学了七尺杖术,有空手夺戟的绝技(《抱朴子·自叙》)。后来他退隐到罗浮山(现在的广东增城东),研究炼丹术。南北朝时还出现了一本名叫《黄庭经》的书,对以后内家武术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鼎盛时期是经过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战乱取得的。长期的战争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古代被称为“武经七书”的七部著名兵书中的《李卫公问对》,就是唐朝开国功臣李靖对军事斗争的总结。这部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战争更是直接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高难的格斗技术,如,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一员大将尉迟恭不仅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还有一手绝活:在战场搏杀中不仅能巧妙地避开敌人的长槊刺击,而且善于空手夺槊。李世民的三弟李元吉听说后,不相信,要与尉迟恭亲自比试比试。李元吉善于使槊,正想借这个机会除掉他怀恨已久的尉迟恭,就手舞长槊,杀气腾腾地拍马猛刺过来。尉迟恭眼疾手快,拨马闪身让过,一个鹞子翻身乘势握住李元吉的槊杆,腰一扭,臂一拧,轻而易举地拿下了铁槊。就这样一连三次夺走长槊,李元吉羞得满面通红,心中不得不服。(《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特别是在开国后的100多年里,万象更新。两晋南北朝时期那种萎靡不振的文弱风气被一扫而光,整个社会充满了蒸蒸日上、朝气勃勃的阳刚之气。唐代的文人们不但用笔来歌颂兵刀弓马的军旅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边塞诗篇,而且非常喜爱武艺,一手握笔,一手提剑。被誉为“诗仙”的李白,15岁就喜爱击剑,25岁仗剑远游,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36岁时还“学剑来山东”。他不仅剑术高明,而且善骑马,能射箭。

唐朝初期,实行府兵制,农民平时种田,农闲时由兵府组织练兵,和平时期轮流到京城守卫或驻守边防,有战事时就应征出战,这种兵民合一的政策使武艺在民间广泛地传播开来。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武艺训练。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他登基当皇帝时对将士们说:“我不要你们为我修建供我赏玩游乐的园林,只要你们认真练习武艺。”(《旧唐书·太宗本纪》)唐代的军队以步骑混合的军种为主。军事武艺以枪术和射术为主,刀已经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队的主要短兵器,出现了适于多种用途的各种类型的刀,如仪刀、障刀、横刀、陌刀等。于是刀术相应地发展起来。

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设置了武举制,就是通过考试选拔武官。在这以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只有文科,只有舞文弄墨的举人、状元。到这时,武艺高强之士也可以通过考试中举了。武举考试的项目有七项,以枪术、射术和力量测验为主,具体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当然,通过武举制入选的武士,其地位远不能和通过文科考试中举的进士相比。但是它毕竟通过一些实战技能作为考试内容,促进了军队武艺的规范化,同时给习武的人提供了一条进身之路。唐以后的宋、明、清都继承了唐朝的武举制度,只是在考试科目上有适当的变化。

在军事武艺朝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唐代的民间武术在套路化、娱乐化的方向上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突出地表现在剑术方面。剑术在唐以前已经有了娱乐化的种种表现,如在战国时已有叫兰子的宋国人可以耍弄七支剑,其间总有五支在空中飞舞,有些像今天的杂技表演。这种表演到东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对边走绳索,边做这种抛剑表演的生动描写。到了唐代,持剑舞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友人宴饮时也舞剑助兴,如大诗人李白每至酒酣耳热之际,便拔剑起舞,“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万里横歌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酒酣兴浓,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的剑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当他“起舞拂长剑”时,“四座皆扬眉”。就是体弱多病的杜甫,在年轻时也曾“把臂开樽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相从行赠严二别驾》)

这种表演性剑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精通剑术的人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剑术家就是裴旻〔min民〕,剑一到了他的手中,就像有了生命。《独异志》对他的剑术是这样描写的:裴旻骑在疾驰如飞的马上,手中的剑左右挥舞,寒光闪闪,忽然,他振臂一挥,宝剑一下子飞起数十丈高,直逼云端,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随即从高空直刺下来,疾如流星,只见裴旻举鞘一扬,“喀嚓”一声,宝剑入鞘。站在一旁围观的几千人,看得头发根直发麻。裴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书法在唐代被人们称为“三绝”。裴旻的剑术与实战的技术已有了相当的距离,带有明显的娱乐化、艺术化特征,所以能够吸引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