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12.2 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伦理学

12.2.1 作为人心探幽者的弗洛伊德


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值得自己纪念的时代和无数划时代的人物。在19世纪至20世纪相交的时刻,弗洛伊德以其对现代心理学的巨大贡献和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而铭刻于现代人类文化思想史册。


这位现代杰出的奥地利籍精神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以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心理学这片土壤上探测出又一块隐秘的绿洲,将普通心理学拓展到人类心灵分析的深层,为我们揭示出全新的人心或精神世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诞生于摩拉维的弗莱堡(为原捷克和斯洛伐克的一个小镇)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的家族原居德国科隆附近的莱茵河畔,后因14世纪或15世纪德国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逃至德属奥地利,在他4岁时全家来到了世界音乐名城奥地利的维也纳定居,他本人也开始在这里接受其全部教育。弗洛伊德从小天资过人,中学时代曾创造过“连续七年为全班第一名”的纪录,“几乎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360〕。17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也纳大学,专攻医学,三年后在19世纪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Ernst Brücke, 1819—1892)门下当助理研究员,1881年获医学博士。毕业后因经济原因听从布吕克的建议开设私人诊所。1885年经布吕克推荐赴巴黎著名神经病学家夏尔科(Jean Charcot)门下深造一年,深得其催眠实验的精义,开始注意“暗示”对治疗精神病的作用,并转向用心理动力学研究精神病和心理症。同时开始与著名生理学家布劳伊尔(Joseph Breur, 1842—1925)密切合作,1895年两人合著《歇斯底里研究》。此后由于意见龃龉,导致最后分裂,从此开始自己的独创性研究。


1899年弗洛伊德独立完成自己第一部划时代著作《释梦》(一译《梦的解析》),1900年正式发表。该书被视为“新世纪的吉祥开端”之标志。〔361〕随之,他新见迭涌,依次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性学三论》(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等著作,建立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了他早期学说的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弗洛伊德进一步从临床试验性心理研究转入对社会文化、人格、人性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先后发表了《图腾与禁忌》(1912—1913)、《超越快乐原则》(1920)、《集体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1921)、《自我与本我》(1923)(一译《自我与伊底》)、《自传》(1925)、《文明及其不满》(1930)、《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和《精神分析大纲》(1938)等著述,并培养了大批弟子。晚年的弗洛伊德因身体欠安,耳目不聪,又兼德国法西斯反犹太主义的高压,使他心境渐忧。1938年,他不得不拖着残弱之躯携家逃亡英国伦敦,次年便客逝他乡。


弗洛伊德像一颗智慧之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陨落了,仿佛不忍目睹即将爆发的又一次人类战火和灾难。但他的学说却如同一道闪电撕裂了长期笼罩在人类心理世界上的云幔,使这一心灵幽处的奥秘得以显露。然而,正如纳尔逊所指出的:“如果有谁仅仅把弗洛伊德看成是一位心理学家,那么,很难说他了解了弗洛伊德一半的人品。”〔362〕确实,弗洛伊德的划时代地位决不仅仅表现在他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分析研究成就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勇敢地涉足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禁区,探讨了人心、人性、人情和人格以及社会文化、道德、宗教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各种正常的与不正常的、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善良的与恶劣的心理品性和社会性格做出了独到的解释。因之为我们医治人类心灵的种种痼疾和社会恶性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诊断书,尽管我们无法期待他的诊断准确无误,更不能指望他提供一份医治的良方。但即令仅仅从探诊和发现的意义上,他的贡献也足以使我们把他视为一位人心的探幽者,而不仅仅是心理学家。


12.2.2 梦——人性深层的曝光


按照弗洛伊德本人的见解,精神分析的主要成果或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突破了人类传统的理性成见,揭示了人的心理过程的潜意识或无意识现象,为人的非理性本能争得了地盘。第二,它突破了人类传统道德和美学的成见,发现了人类情感和行为更为经常和隐秘的内在心理动机,从而对人格的形成和人类文化的发展给予了新的解释。他说:“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363〕这两个信条也就是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364〕。


对上述两个命题的最初论证就是释梦,它是揭开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之谜的入口。人的心理世界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成。意识是人类心理现象的表层或显层;前意识和无意识才是其深层,因而更为基本。心理表层如同人清醒时的自观,一目了然;心理深层则有如黑夜迷梦,令人茫然失据。从两个层次的天壤之别中,我们可以找到人之醒与眠的差异,进而可以探视到人的心理本相。


梦,是心理本相的显现场,是人性深层的曝光。它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陌生的心理活动领域。弗洛伊德认为,千百年来,人们把梦当作一种无关生活意义的现象而忽略不论,殊不知恰恰是在梦中,隐藏着我们能够解开人类心理之谜的金钥匙。什么是梦?“梦,并不是空穴来风,它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的昏睡,而只有少部分是乍睡早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wish-fullfilment)。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365〕这是弗洛伊德诸多定义中最典型的一种,它的实质内涵有二:第一,梦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现象;第二,梦的意义在于表达梦者最真切的心理愿望。梦形成于睡眠过程,由于它处于睡眠和心理刺激的剩余反应之间,它又是“醒的生活”的折射,是“介乎睡眠和苏醒之间的一种情境”〔366〕。梦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1)梦的功用在于保护睡眠;(2)梦由两种互相冲突的倾向而起,一要睡眠,而另一倾向要满足某种心理刺激;(3)梦为富有意义的心理动作;(4)梦有两个主要特性,即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367〕


但是,梦并不总是直接表达人的愿望,在梦的表象与其实质内容之间往往有着复杂的中介过程。所谓梦的表象即是构成梦的基本元素形式,弗洛伊德称之为“显梦”,而其实质则为梦的“隐意”或“隐念”。梦常充当着多重角色:或表达什么;或检查什么;或象征什么;这便是梦的“化装”。释梦就是透过这些形式和表现,即通过显梦去揭示其实质或隐意。这就要求我们先得弄清梦显梦与隐意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关系大抵可归为四种:(1)以部分代替全体;(2)暗喻;(3)象征;(4)意象。〔368〕即是说,梦的隐意或在于部分地表达心理实在;或以暗喻表示之;或以象征(梦的动作、符号)表示之;或形成某种心理意象。这种把隐念化作梦的动作的过程就是“梦的工作”(dream-work),它是一个使“隐梦变为显梦的过程”。反过来说,“由显梦回溯到隐念的历程”就是“释梦工作”〔369〕。


梦的工作能产生多种效果或成就。第一,梦产生压缩作用(condensation),即以简缩的形式表达复杂的隐念。其压缩方式有三:或完全消除隐念成分;或只允许某一隐念进入显梦;或使某些同质性的隐念在显梦中合为一体。第二,梦形成移置作用(displacement),即以隐念元素取代或置换另一些隐念元素。其方式有二:或使某一隐念元素不以自身显现,而以另一些似乎无关的元素来代替;或是将某些不重要的元素置于重要元素之上,使本来的隐念更为突出。第三,“将思想变为视像”(visual images),即用幻觉的形式表达某种心理意识和观念。第四,润饰作用(secondary elaboration),即对梦的产品进行重新排列,使其原有的构成秩序变得交错杂乱。梦的工作的这些效果使释梦殊为复杂。做梦如同囚徒的放风,使人最本真的欲望暂时摆脱外在的压抑而获得自由表达的机会。梦是心理经验的剩余和延续反应。当人在睡眠中进入梦乡,他白天或以前所经历的东西不仅会重现于梦中,而且是以更真实本色的形式显现它们所隐含的本义,这便是对心理压抑的暂时解脱。


心理压抑源自外部,反映着人的本性欲望与外界生活要求之间的冲突。被压抑的东西之所以受到压抑就在于它们与生活环境相矛盾。压抑的本质是对人的基本本能的压制,即对自然人性的压抑。弗洛伊德认为,人最基本、最顽强的本能欲望产生于人性的基本能量。这种能量他称为“力比多”(libido),它是人身上固有的一种追求快乐和满足的原始性爱力量,是一股永远奔涌不息的激流,奔突于人的“心理丛”中。它总想冲决各种伦理道德的堤围,显现自己的本相。由于社会文化特别是道德伦理的禁忌,它只能以隐藏的方式在梦中寻找发泄的机会。因此,与其说力比多是一股生命本原的激流,不如说是一股在文化道德的硬壳底下奔突的生命潜流。在他看来,唯有这种原欲冲动才是人和人性的真相。当“我们每晚睡着的时候,就像脱衣服一样,脱去了辛苦赢来的道德观念,只是在第二天早上才又把它拾起来”〔370〕。换言之,在弗洛伊德的视野里,现实的人都是被迫披着文化道德外衣的“假面人”,唯梦中的人才真实。所以他固执地认为,力比多代表着生命的本原和本相。那种以为人性本善或天然有道德倾向的传统观念只不过是对人性的一种美化,是人类把自己理想化的一厢情愿和虚假光环。实际上,人类“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求取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371〕。


趋乐避苦才是人性之本。心理分析和经验调查都证明:“人性最根本的东西是基本本能,基本本能存在于任何人身上,其目的是满足某些基本需要”,“这些基本本能无所谓‘好’与‘坏’”。人们总以为人性天然本善,然而事实都不幸与这种期待相反,“都证明人性本善的信仰只是那样一些不幸错觉的一种,人类原希望由这些错觉达到命运的美化或改善,但实际上却导致灾难”〔372〕。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就是对传统人性本善的观念作无情的证伪,以对人性的本相做出深层的揭示和确证。按照这一科学的宗旨,人们不可能接受传统人性观,也不可能自觉认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客观要求,特别是传统性道德的戒律。这是释梦学说的根本成果。故此,弗洛伊德把梦的学说称之为人性的真正还原学说,认为它是全部精神分析学说的第一创举和基石。他结论性写道:“从好几个观点看来,我们都应当先注意梦的学说,因为这个学说在精神分析史内占一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有了梦的学说,然后精神分析才由心理治疗进展为人性深度的心理学。梦的学说始终是精神分析所特有而为其他科学所绝对没有的东西,是从民俗及神话的领域内夺回来的新园地。”〔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