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注释


注5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16页。


注5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12页。


注6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17页。


注6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8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6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3卷,108页。


注6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523~524页。


注6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673页。


注6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326页。


注6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5页。


注6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6页。


注608;《列宁选集》,3版,第4卷,4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6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4页。


注610;同上书,75页。


注6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58页。


注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2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注613;同上书,273页。


注614;同上书,273~274页。


注615;。显然,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类劳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同上书,274页。


注6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04~305页。


注617;参见[苏]巴克拉捷:《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25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注618;参见上书,260页。


注619;《哲学百科辞典》,俄文版,765页,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注6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5~406页。


注6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326页。


注622;同上书,327页。


注6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4页。


注6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72页。


注6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326页。


注626;,换言之,是人把本来不属于物的东西看成了是物本身所固有的东西。“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此等等;然后人们也在语言上把它们叫做它们在实际经验中对人们来说已经是这样的东西,即满足自己需要的资料,使人们得到‘满足’的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6页。


注6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6页。


注628;同上书,405、406页。


注6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326页。


注630;同上书,139页。


注631;同上书,176页。


注63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注63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1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注6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16页。


注6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669页。


注6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2页。


注637;同上书,67页。


注6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14页。


注6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83页。


注6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0卷,1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6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605页。


注6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697页。


注6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407~408页。


注6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79页。


注645;同上书,480页。


注6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1~72页。


注6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565页。


注648;丁仁能:《有很多数据是不能人均的》,载http://www.jxnews.com.cn,2006-03-24。


注6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Ⅱ,125页。


注6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Ⅱ,124~125页。


注6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03页。


注652;同上书,305~306页。


注6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05页。


注6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03页。


注6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649页。


注6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9页。


注6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9页。


注658;同上书,29~30页。


注6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48页。


注6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1页。


注6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55页。


注6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24页。


注6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304页。


注6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635~636页。


注6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74页。


注6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5页。


注667;转引自[美]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581页。


注668;[美]杜卡斯、霍夫曼编:《爱因斯坦谈人生》,61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注6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58页。


注670;《列宁选集》,3版,第4卷,419页。


注671;《列宁选集》,3版,第2卷,100页。


注6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02页。


注673;《列宁选集》,3版,第2卷,100页。


注674;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1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注6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02页。


注6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02~7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