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注释


注112;同上书,159页。


注113;。“形而上学”的这次复辟之所以是“富有内容的复辟”,是因为黑格尔使“形而上学”与概念辩证法融为一体了,整个世界被描述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且黑格尔的辩证法力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20页。


注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59页。


注115;同上书,177页。


注116;同上书,159~160页。


注1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5页。


注1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31页。


注119;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15页。


注1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4页。


注121;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21~22页。


注122;同上书,21页。


注12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20页。


注124;同上书,9~10页。


注125;同上书,28页。


注126;《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注1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32页。


注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393页。


注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注1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75、175~176页。


注1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


注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1页。


注133;《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35页。


注1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28、329页。


注1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9页。


注136;因此,手段是服务于目的,并为目的所控制的物质运动过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手段就是主体置于自己和客体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递到客体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3页。


注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409、410页。


注1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28页。


注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8页。


注140;同上书,24页。


注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4页。


注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2页。


注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5页。


注1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6、76~77、77页。


注145;同上书,78页。


注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


注1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7~68页。


注1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9页。


注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410页。


注1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5页。


注151;《斯大林选集》,下卷,4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152;同上书,435、436页。


注153;俞吾金:《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2)。


注154;[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309页,1984。


注155;《卢卡奇自传》,29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注156;[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4~15页。


注157;《卢卡奇自传》,203页。


注158;[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326、472、151页。


注159;[匈]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英文版,10页。


注160;同上书,325页。


注161;[德]黑格尔:《小逻辑》,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注162;[德]黑格尔:《小逻辑》,38、7页。


注163;[德]黑格尔:《小逻辑》,242页。


注164;[德]黑格尔:《小逻辑》,49页。


注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18页。


注166;《列宁选集》,3版,第2卷,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16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6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注1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112页。


注1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6页。


注170;《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69页。


注171;同上书,676页。


注1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1页。


注1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31页。


注17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1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


注1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8页。


注1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5页。


注178;同上书,344页。


注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1页。


注1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12页。


注181;《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69页。


注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67页。


注1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18页。


注1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


注1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63、67页。


注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


注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7页。


注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18页。


注190;《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18卷,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注191;,从而使唯物主义与人的能动方面失之交臂。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概念,并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的任务则在于扬弃客观思想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以一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仅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尔所说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论活动的“样式”。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观念活动的范围。这表明,唯心主义也不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从而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4页。


注1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


注1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1页。


注1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


注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1页。


注1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


注1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7~68页。


注1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1页。


注199;同上书,344页。


注2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2页。


注2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69页。


注2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7页。


注2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6页。


注204;《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3~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205;参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72~1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注2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26~927页。


注207;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63页。


注208;《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注209;《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5卷,2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注210;《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37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注211;《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4页。


注212;[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注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18~119页。


注214;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15页。


注21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8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注216;[意]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125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注2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5页。


注2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9页。


注2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8页。


注2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373页。


注2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4页。


注222;《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82页。


注223;。正因为如此,实践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换的基础和途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不是指向自己……而且为了通过消灭外部世界的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形式的实在性”《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183页。


注2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31页。


注2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