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娱乐
首 页
购买会员
联系网站
会员中心
16间谍小说简史

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前面这行文字引自托姆.冈恩[21]的诗作,相当适切地表现出许多间谍小说为求精巧而过度算计与强调细节所造成的荒谬。双面谍概念第一次出现时是个惊人点子,「他们的」人其实是「我们的」人的翻转带来惊喜,但这种新鲜感很快便因电视谍报剧而消失殆尽,因此需要更复杂的情况才能提供必要的意外感。很好,于是:「他们的」人在「我们的」情报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他回报信息给「他们」,是因为「我们」策反了他,所以他其实是「我们的」人。这时读者会想:但他终究仍忠于「他们」,因此他还是「他们的」一员,只是设下了双重陷阱。那么,为什么不来个三重或四重陷阱?干脆把事情弄得更复杂,让「我们的」情报机构对抗另一个,接着对「他们」做出同样的事,最后真的情报被其中一个部门当成假的,另一个部门看成真的,接下来有人可能会说,还可以再把那个情报换成真正的假情报……

这种白银时代的幻想情节,是第一个被真实情感终结的事物。间谍小说是一种展现二十世纪的人欺骗他人与自我的杰出方式,就像佐尔格[22]与费尔比[23]等许多间谍的谍报生涯表现出来的一样。连.戴顿自《伊普克雷斯档案》(The Ipcress File,1962)开始的早期作品,便已描写出这种混乱的心理状况,为这个文类带来真正的崭新转变。他笔下的无名主角是出身伯恩利的劳工阶层青年,反对权威,不喜欢或不相信所有与他阶层不同的人。戴顿把这个典型的偏激青年放进极复杂的世界里,其中人们的真实动机总是让人难以看穿。他的早期作品《水中的马》(Horse Under Water,1963)、《柏林丧礼》(Funeral in Berlin,1964)、《冰海叛谍》(Billion Dollar Brain,1966)都很晦涩,有时或许还晦涩过头,但书中突如其来的转折极具效果,专业知识的内容也绝不只是卖弄。在其他作家眼中,戴顿着迷的可能只是突然想到的小花招而已,就像吉卜林对于超现实情节的感觉一样。例如,他在描述特务的休闲生活时,就有种几乎称得上热情的感觉,同时也展现出他的见识。《冰海叛谍》是他那段时期最好的作品,错综复杂的情节让人赞赏不已,哈维.纽比金滑稽的角色塑造也同样精采,至于米温特将军在德州号召那个半疯狂的新法西斯组织,以及俄国火车外雪地枪战栩栩如生的描述等,这些精采桥段甚至更为杰出。这样的写作技巧加上生动对白,使戴顿成为间谍小说中的诗人。

对于这种类型的创作来说,新鲜感相当重要,但却难以持久,或许戴顿就像罗斯.麦唐诺那样,年轻时的光芒就此不再复返。他成为作家时年纪尚轻,前四本的活力令人深感羡慕。他和勒卡雷与安伯勒一样,认为自己需有不同的写作策略,因此试图透过不断尝试来寻找,结果却写出一些平凡或差劲之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是造出了一些塑胶树,而非真正的树林。尽管如此,这样尝试的结果,却也带来他最杰出的两本小说:《SS-GB》(SS-GB,1978)与《柏林游戏》(Berlin Game,1983)。《SS-GB》的故事是一九四一年英国遭希特勒入侵,受纳粹统治,他在这样的前提下安排了一连串的谜题。故事主题听起来不怎么样,但戴顿以节制有效的老练手法掌控全局,使其变得合情合理。这本书的原创性高,内容也一样精采,不像悲惨的续作《XPD》(XPD,1981)仅展现出「历史可能会这样发展」这类主题的虚假本质。《柏林游戏》为我们提供一个与出身伯恩利的青年十分相似的主角,两人的个性虽然同样好斗,但《柏林游戏》的主角较为温和,或至少较为谨慎。这本书以狡诈的设计与世故取代年轻热情,手法相当亮眼,正如《法戈医生》刻意回避暴力动作情节的安排一样。

戴顿仍持续创作,只是时而成功,时而失败。然而,在这个领域里处处都是作家的尸骸,他们一度前途似锦,却因为双重、三重、四重陷阱症候群而被逼疯。一九七二年时,我曾指出「如果明令禁止未来十年内不准撰写间谍小说,长期下来对所有人都有好处」。这件事不仅没有发生,而且从虚构到纪实等各种路线的间谍小说都不断出现,数量似乎逐年增长。其中有些荒诞无稽,更多枯燥乏味、呆板愚蠢,有时反而是同样荒谬的电视影集与电影才为其稍微挽回一些生气。例如《打击魔鬼》(The Man from U.N.C.L.E.)这类电视影集,以及改编自庞德系列小说的电影,都因为不愿严肃处理作品及谍报故事而大获成功。观众对那些胡闹的公式化情节的反应并非困惑,而是鬨然大笑,因此对这样的书与这类作者,我们还是眼不见为净,不谈为妙。

然而,其中还是有具天分的新作家。美国间谍小说家查尔斯.麦卡利(Charles McCarry,1930-)的长篇处女作《梅尼克档案》(The Miernik Dossier,1973),安伯勒称为「这么多年来我读过的作品里,它是最聪明、最有魅力的」。这本书的结构完全以档案方式呈现——信件、备忘录、任务报告、机密录音——这种手法通常难以成功,但书中的数名特务各怀鬼胎,都想确认大量抽菸喝酒、情绪化的波尔.塔杜斯.梅尼克是否真的打算叛变,或只是受指示而佯装企图这么做,因此故事的风格与气氛也一直不断变化。书中角色个性鲜明,可信度相当高,行动有时令人费解,却始终与梅尼克是否忠诚这个核心谜团有关,最后则是完全开放式的结局。以一个曾在中央情报局工作十年的作者来说,会写出这样一本具强烈写实感的书,或许是件意料中事,不过处女作就能展现出如此明确的风格与调性,还是让人大感惊喜。

可惜麦卡利再也没有其他能媲美《梅尼克档案》的作品。他后来所有著作均以中央情报局成员保罗.克里斯多夫为主角。他是那种最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想型角色,过去曾是诗人,所有女人都无法抵挡他的魅力(虽然他的妻子遭他殴打,一名女友还遭杀害),而且还是一个伪善的浪漫主义者。尽管别人说他「除了真相什么也不在乎」,但他与中央情报局的成员依旧「贿赂男人,收买女人」。克里斯多夫在一家瑞士银行开了账户,账户名称出自他早期的诗作,并与一名背叛苏联的人约在诗人雪莱的墓地碰面。在《秋之泪》(The Tears of Autumn,1975)中,他找出了暗杀肯尼迪的幕后真凶;在《祕密恋人》(The SecretLovers, 1977)里,他则在搜寻一名不久便被发现的叛国者,同时还在中央情报局与妻子凯西之间左支右绌。《最后晚餐》(The Last Supper, 1983)提供了一份长长的系谱,填满了系列中其他中央情报局成员的详细资料。他的所有作品均相当聪明,但后期作品则被「我知道你知道」这种细节与克利斯多夫的爱情生活压垮。麦卡利无疑具有出色的本领,因此我们只能希望在下一本书之前,保罗.克利斯多夫这个角色能遭遇一场致命意外,在此之前,很遗憾的,我们最好还是只关心故事的主要发展就好。

冒险小说兴起

谈论冒险小说在过去十年之内的兴起,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冒险传奇不是一直都在我们周遭吗?如果要回答简单的「是或不是」,那么答案是「不是」。就某种意义来说,柯南.道尔所写的许多故事(这里指的不是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都是冒险小说,但二十世纪前半期却很少有人写这类作品。以我能想到的范围来说,其中的例外是作品不值一读的丹佛.叶兹[24],其次是约翰.布肯,第三位则是汉默德.因尼斯[25]。因尼斯的几本书均是十分接近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冒险小说,书中包含了推理或悬疑元素,《坎贝尔王国》(Campbell's Kingdom,1952)与《玛丽.蒂尔号》(The Mary Deare,1956)[26]就是其中两个例子。这些元素大多是辅助性质,有时还会受忽略。然而,在狄克.法兰西斯[27]与盖文.莱尔[28]的作品里,这些元素更为醒目,在此自然不能省略。

狄克.法兰西斯应该会同意这种看待他作品的观点。「我会称这些书为冒险小说,但我通常会让主角奋斗一番才能挣脱险境,而且让主角自行查出一切。」他在一次访谈中直截了当地道明他的作品特色,并补充表示,在他的书中,事情总会到最后才解释清楚,这么做是因为「我试图让读者想一直看下去」。法兰西斯自从推出《命中注定》(Dead Cert, 1962)后便大获成功,而且愈来愈受欢迎。他的书中没有虐待与被虐的常见情节,有的话也比近年作品那种过度强调的情况微弱许多。在驾驭一连串相互影响的叙事技巧方面,他拥有让人羡慕的罕见才能,对特定主题的研究也相当透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不断往下翻。

法兰西斯在最早的几本书里运用职业骑师的知识,创造了具说服力的故事背景。然而,只仰赖赛马知识显然有所不足,因此他后来的作品有摄影、飞行、会计、盗马走私集团与绑架等更多相关信息,这些背景主题也几乎总是能巧妙融入情节之中。尽管说了那么多,还是必须补充说明:法兰西斯是个被人高估的作家,后期作品在文笔方面胜过早期著作,但很少有什么深入的角色刻画与细腻的人物动机。书中的男主角都极为相似,女主角则只是冒险小说中的典型模样。法兰西斯的作品其实就是易读有趣而已,菲利普.拉金[29]将法兰西斯与汤玛士.哈代[30]并列他最喜爱的两名小说家时,简直伤害了整个文学界,也伤害了这位十分清楚自己能力所及的谦逊作家。

盖文.莱尔应该也会接受冒险小说这个标签。他的前两本书《错误的半边天》(The Wrong Side of the Sky,1961)与《最危险的游戏》(The MostDangerous Game,1963)均带着满怀的创作者热情,埋头在纸上写出刺激情节,不太在乎其中的缘由。随着故事的调查情节发展,有时真相会太过明显,《带枪的维纳斯》(Venus withPistol,1969)就是其中一例,偶尔甚至会让人有种作者迫不及待想让枪战早点开始的感觉。他近期的两本小说《祕密雇员》(The Secret Servant,1980)与《马克西姆少校的指挥》(The Conduct of Major Maxim,1982)均展现出新的创作方向。哈利.马克西姆少校过去是英国空军特种部队一员,此时在唐宁街十号的英国首相官邸得到一份差事,负责解决神祕的麻烦事件——没错,小说未说明为什么会挑中他。然而,莱尔显然是个懂得如何让主角大展身手的作家。这两本书的情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风格轻快,时而幽默时而嘲讽,同时还不会乱了步调,尤其《马克西姆少校的指挥》更是如此。这两本冒险惊悚小说是他至今为止最杰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