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西山宗因先生出现,才将凝固的贞门俳谐的俳风打破了。于是,新风[176]开始流行天下。那时,“不易·流行”之说尚未提出,所以,无论是乡野还是都市,都抛弃了贞门派的古风,力图创立自己的新风格与新流派,然后又长期守成于自己的风格,却不知道应该有所变化。
此后,先师芭蕉才领悟到俳谐的本体,并把此称为“不易之句”,又意识到俳谐应因时而变,教导我们“不易”之句与“流行”之句的关系。尽管如此,先师常对我们说:“如果在我们之前没有西山宗因,那我们至今还可能仍在拾贞德古风之牙慧,宗因才是俳谐中兴的开山鼻祖。”
(七)(存目)[177]
(八)
丈草认为:“‘不易之句’,如果在当时有很多人喜欢并创作,也可以叫作‘流行之句’。”先师逝世后,正秀说过这样的话:“此后俳谐肯定会变风,但我对新俳风没有兴趣,我只喜欢‘不易之句’。”
我认为:在蕉门弟子中,对“不易流行”有种种解说。有的人着眼于此时此地的具体的某句来理解“不易”或“流行”,这也不能说是不流行。然而,先师“不易流行”的主张,是将俳谐的本体视为“不易”,而将一时一地的变风,视作“流行”。
(九)
我认为,要想在俳谐方面有所修炼,就应该将之前一代代的风格、一代代的宗匠作品认真学习琢磨,把他们理解透彻之后,才能对风格的新旧加以判断。
我还认为,在俳谐修行的过程中,应尊崇自己喜欢的某一前辈的风格,而不能一句一句地加以质疑,吹毛求疵地批评。如果遇上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要好好思考原因之所在,或向先贤请教。随着自己俳谐技艺的提高,自然能够区分他人作品的高低优劣。假如从一开始就胶着于一字一句,即便经年累月,也不能有所进步。
先师曾说过:“今日的俳谐,就在于平日日积月累的修炼,才能在临场时以气为先,一吐为快,而不能过于绞尽脑汁。”
支考说:“从前的俳谐好比如来禅,如今的俳谐好比祖师禅,应随机应变。”
(一〇)
我觉得,先师在教授弟子的时候,是因人施教的,因学生不同,方式方法就各有不同。例如,在教导我的时候,先师说过“不要每个字词,都那样过于刻意雕琢”,或者是“一句之立,俳意[178]尽显”。而在指导凡兆的时候,却又说,一首仅仅十七字而已,所以一字一词都不能马虎。俳谐毕竟与和歌同体,必须在一首俳谐中表现出“枝折”之美。
这就是针对学生的气质秉赋而施教,也造成了弟子们对先师思想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在蕉门弟子中,对先师思想有误解者不在少数。
(一一)
先师说:“发句从头一句五字音开始,一口气流畅吟出,是为上品。”
洒堂说:“先师曾教导我,‘发句并不是像你那样取两三个素材,搭配起来就成了。吟咏发句要像打造黄金器物那样’。”
先师又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能够做到巧妙搭配,就是上手,否则就是下手。”
许六说:“发句是由素材搭配而成的。先师曾说‘这么便捷的方法,不要外传’。”
对此,我认为,素材与素材的搭配,可以吟咏出许多作品,也可以提高吟咏的速度,初学者要注意掌握。但是,在学成之后,就不再是搭配不搭配的问题了。
(一二)
许六说:“发句应该突破某一个话题的范围,在此之外找到另一个话题,才能作成。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就会文思枯竭。在同一个话题内的例子即便有,也十分稀见。”
我认为,发句不能局限在一个话题内,在表达即兴偶感的时候尤其如此。而平常构思的时候,同一话题之内的题材很少,更多的是要拾古人之牙慧。相反,在突破话题束缚而思通万里的时候,可以吟咏很多句子,且会有新鲜表现。一位名叫兰国的作者,每句都局限在同一话题之内,可以举他的作品为例。如:“电闪雷鸣中,一个醉汉提酒瓶,踉跄过街巷。”[179]后来又作了一首,将这首发句改动一句“提着酒瓶走过来”。还有一首:“明月当头顶,把头剃成弯月形[180],一同去驹迎[181]。”[182]同一话题又作一首,改作“都剃弯月头”。对此,初学者一定要注意。学成之后,话题的内外之论,就不成问题了。
(一三)
我认为,蕉门和其他流派,首先是构思的方法有所不同。蕉门俳谐是“景”与“情”两者都如实自然地径直吟出,而其他流派却在心中再三雕琢,如“新年蓬莱饰,新饰是绫罗”[183]“元旦晴空挂青阳,船儿赴海洋”[184]“在鸭川[185]第二次撒网,才捕到一条鲇鱼”[186]。在这些俳谐中,宫中的“蓬莱饰”与绫罗绸缎的华贵相映照,“青阳”的初春之意与初次乘船出海对应,两次撒网才捕到一条鲇鱼,令人想到鸭川水的清澈。这些技巧都是仔细推敲出来的。
蕉门的发句,无论是一字不识的农夫,还是十岁以下的儿童,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吟咏出佳句来。而其他流派的,即使是高手,对于能否吟咏出佳句也心中无底。就其他流派而言,如不是高手,就不可能作出佳句。
(一四)
我认为,俳谐应该以表现清新的情趣为本,但在表现情趣时,不能将事物的本性弄错。不过,假如将某事物的本性有意从相反的角度加以表现,也可能会出佳句。例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惟乔亲王的和歌:“独身无知己,樱花盛衰不关心,须邀知心赏花人。”[187]都属于此类。感时、恨别、没有知心人一同赏花等时候,事物的本性都起了变化。这就是上述作品的眼目。
(一五)
清辅曾说过:“俳谐就要把水说成火。”许多人对这句话感到困惑不解,也有人认为“冰天雪地身出汗”这类句子讲得通。不懂此话含义,是因为只看到变水为火的比喻,而对为什么这样写没有周到的理解。如能有巧妙表现下雪天却身上出汗的句子,那当然很好。类似的例子有“记得人有言:牵牛花常开常衰,此花为无常”[188]。
(一六)
我认为,歌句构思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整体的趣旨上构思,另一种是从字词使用上着眼。从字词使用上构思者,创作速度快,数量多;从整体趣旨上构思者,创作速度慢,数量少。从构思方法的角度看,从整体趣旨上构思为上品。从字词使用上着眼,在和歌创作中是应该避免的,但俳谐中未必不可。
(一七)
蕉门俳谐中有“模式化”[189]一说,就是套用前人句作的模式,例如,将古人的“竿子太长易触物”改为“刀鞘太长触拉门”,或者改为“手杖太短不及地”之类。这种模式化的歌句没有创意。不过,如果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则又当别论。
(一八)
我认为:歌句有“句势”,正如“文”有“文势”,“语”有“语势”一样。例如我的一句:
连连绵绵雨淋淋,
洋洋洒洒如齑粉。[190]
先师对此评论说:“这里有一个‘势’的问题。为什么不把‘连连绵绵雨淋淋’改成‘连连绵绵雨如注’呢?”我回答说:“这里用‘如’字感觉有所不通。”先师说:“古人不也用过‘忧愁何如我’吗?!”
(一九)
我认为,歌句是有“姿”的。例如:
山鸡唧唧求佳偶,
为伊消得身体瘦。[191]
初稿是“山鸡唧唧求佳偶,为伊落得身体衰”。先师说:“去来呀,你不明白句要有‘句姿’吗?相同的意思,如果这样来写,‘姿’就出来了。”于是我就修改成现在这样。
支考认为:所谓“风姿”,就是如此,而以前在说“风姿”的时候,是将“风姿”与“风情”分开的。支考的说法很容易使人理解。[192]
(二○)
我认为:歌句是有“语路”的,“语路”就是句子的节奏语感。“语路”应该像盘子中滚动的珠玉,以流畅无碍为上;又像风儿吹拂柳枝,以优雅为佳。如果像那沟壑中流淌的污水,左挡右突,浑浊滞涩,则为下劣。
此外,连句的一卷中,一、两句有雕琢之痕,尚无妨,但雕琢过甚妨碍“语路”则不好。此种机巧,不入正流。
(二一)—(三六)(存目)[193]
(三七)
野明问:“俳句中的‘寂’是什么?”
我答曰:
“寂”指的是连句的一种色调,并非指“闲寂”之句。例如,老将身披盔甲上战场,或者身穿绫罗绸缎赴宴,但他的老者之风是处处可以显示的,“寂”无论是在热闹的句子,还是在寂静的句子中都存在。兹举一例:
白首老夫妻,
樱花树下两相依,
亲密无间隙。[194]
先师在评论此句时说:“‘寂’色浓郁,尤为可喜。”
(三八)
野明问:“句之‘位’是什么?”
我答曰:
兹举一句加以说明——
夏夜门难寻,
唯见卯花[195]攀墙根,
断处应是门。[196]
先师对此评论说:“句之位的处理,非同寻常。”
我认为,此句只能说“位”非同寻常,而不能说“位”有多高。归根结底,“句位”在于位格要高。在一首俳谐中,陷于说理,或者比附,或者两物对照,一般都属于下位。
(三九)
野明问:“俳谐的‘枝折’[197]‘细柔’[198]是何意?”
我答曰:
“枝折”指的不是那种哀怜之句,“细柔”也不是指纤细柔弱之句。“枝折”指的是句之“姿”,“细柔”指的是句之“心”。此处仍以例句加以说明:
暗夜无喧嚣,
余吾湖[199]上静悄悄,
群鸟入睡否。[200]
先师评价说:“此句细柔。”又如:
秋日冷凄凄,
十团子[201]吹成小圆粒,
风刀何凌厉。[202]
先师评价说:“此句枝折。”
总体说来,“寂”“位”“细柔”“枝折”在言语文章中都很难清楚说明,在此只举出先师的具体评语,可由此加以揣摩。
(四○)
先师逝世的那年,在走出深川的草庵作最后的旅行时,野坡问道:“俳谐像现在这样写,可以吗?”
先师回答:“像现在这样写,暂时可以,但五六年后,俳风或有一变。”
今年,素堂托前来京都的人带话,说道:“芭蕉翁的遗风早已泽被天下,而今俳风处在转变之时,如君有兴趣,请与我共赴歌会,迎接新风来临,尊意如何?”
我回答说:“闻素堂先生言,喜不自禁。我也有此想法,幸赖先生后盾,若能兴起二三新风,或许可令天下俳人一新耳目。然日月倥偬,物是人非,如今更无闲暇赏玩风雅,唯有抱憾而已。”
素堂是先师旧友,乃博学多才之士,作为俳人,早有高名。近年虽远离俳坛,但或许已在酝酿新风。我未能呼应素堂召唤,并非出自本意也。
注释
[1]蓬莱:原是中国地名,“蓬莱山”指东海中的仙岛,“蓬莱”又指新年期间放在壁龛上的装饰物,又称“蓬莱饰”。
[2]伊势:旧地名,今三重县。
[3]原文:“蓬莱に闻かばや伊势の初だより。”作者松尾芭蕉。
[4]深川:地名,芭蕉曾在此结草庵居住。
[5]慈镇(1155—1225):又名慈圆,姓藤原,镰仓时代的歌僧。
[6]原文:“辛崎の松は花より朧にて。”作者松尾芭蕉。
[7]其角:榎本其角(1661—1707),又名宝井其角,著名俳人,“蕉门十哲”之一。
[8]吕丸:人名,即近藤左吉。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