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侦探的分类来看,东尼.希尔比较象是后期的昆恩,也就是所谓的烦恼侦探,只不过昆恩烦恼的是自己万一不神了怎么办,而东尼.希尔的烦恼却是为何硬不起来。碰上自己的事情,再厉害的剖绘师也是无解。问题若出在基因上面,那更是叫人束手无策。詹姆斯.卡罗(1969–)塑造的犯罪心理剖绘员杰佛逊.温特也是个烦恼侦探,令他深深困扰的是血统问题,因为他父亲是虐杀十五名少女的杀人魔。为了证明自己绝不会坠入暗黑世界,温特进入FBI的行为分析小组,而且一路升到主任,然后他辞掉工作,周游列国协助各国警方追捕连续杀人犯。不过,可别忘了尼采说过的那句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凡夫俗子很难避开近墨者黑这种事情,那么身上流着邪恶基因的温特,心中的小恶魔更容易蠢蠢欲动。《破碎的洋娃娃》(2014)、《凝视我》(Watch Me,2014)、《猎物》(Prey,2015)这三本探案小说的故事与谜团设定都颇为有趣,很期待在后续作品中,读到温特内心的防卫机制被打破时会发生什么状况。
为了让读者产生同理心,侦探的设定不免越来越趋近人性化,也许是心里面有纠结,也许是生理上有残缺。然而最有说服力的做法,莫过于让真人实事现身说法。一个当过FBI探员,后来还坐过局长的位置,不但是犯罪剖绘这个专业领域的开拓者,而且成立了研究连续杀人犯行凶手法与动机的行为分析小组,此人写出来的东西想必很有可信度。这个人就是约翰.道格拉斯(1945–),他是小说《沉默的羔羊》和电视剧《犯罪心理》当中某几位剖绘专家的角色原型,并且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破案神探首部曲:FBI首位犯罪剖绘专家缉凶档案》(1995)、《破案神探二部曲:犯罪是天生邪恶还是后天塑造?FBI探员侧写连续杀人魔》(1997)、《破案神探三部曲:大屠杀、无差别杀人与连续杀人犯,FBI探员剖绘犯罪动机》(1999)、《破案神探四部曲:我们为何对陌生人卸下心房?FBI剖析第一起网络连续杀人案》(2003)等多本着作,这些非小说(non-fiction)的书籍读起来有故事性,但也带我们去关切犯罪生成的来龙去脉,会大受欢迎并不令人意外。道格拉斯的著作曾经入围爱伦.坡奖的最佳犯罪实录决选,代表他的作品备受业界肯定,后来这一类比小说好看、带有Know-how和Know-why性质的工具书开始大行其道,例如强调微物办案重要性、用Q&A形式撰写的《法医.尸体.解剖室:犯罪搜查216问─专业医生解开神祕病态又稀奇古怪的医学和鉴识问题》(2012)也跟着问世了,甚至连正统小说家麦克德米也捞过界写了《比小说还离奇的12堂犯罪解剖学》(2014)。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一类具备知识性的工具书似乎迎合了人们的需求,除了能够明白人心险恶而试着保护自己之外,还可以实践坐在计算机后面敲键盘扮演神探的梦想,这就叫作一举两得吧。
美国派料多实在,色香味俱全
人生在世,总是得怀抱着梦想活下去。每个摇笔创作的写手,总是希望有被人看见的一天。在世代交替之际,还有哪些作家开始发光发热,照耀了二十世纪末的星空?
美国有好莱坞这样的梦工厂,栽培出来的明星果然耀眼辉煌,孕育出来的作家也颇有巨星架式。和康薇尔同期的作家当中,可以在美国推理界呼风唤雨的应该是麦可.康纳利(1956–),他是读了钱德勒的小说之后,才把作家当作自己的志向。早年在报社跑刑事新闻的磨练,让他藉机搜集了不少第一手资料。第一部小说《黑色回声》(1992)取材于发生在洛杉矶的真实案件,立刻赢得该年度的爱伦.坡最佳新人奖,从此平步青云,每部作品都有极佳的销量,拿奖象是家常便饭似的轻而易举。他赖以成名的鲍许探案,写出一位外表沧桑、内在伤痕累累的警探,几度离开警界又回锅,把一个由于出身低贱而内心脆弱、却又挺起胸膛誓言为死者找真相的矛盾心灵刻划得丝丝入扣。另外几部独立作《诗人》(1996)和《血型拼图》(1998)也相当出色,无疑是美国推理文坛的票房保证和男神一号。
康纳利创造的哈瑞.鲍许是个硬汉,杰佛瑞.迪佛(1950–)笔下的林肯.莱姆却是全身瘫痪。莱姆本是雄赳赳气昂昂的男子汉,以刑事鉴识专家的身分活跃于警界,某次出任务因公受伤,从此瘫卧在床,只能转头、耸肩膀和动一根无名指。迪佛塑造了一名身不由己的安乐椅神探,藉此证明了拥有非凡的智力才是王道,尽管不会甜言蜜语,也无法亲密接触,但依然可以掳获美丽女警莎克斯的芳心,因此称他为警界的霍金应该不为过。迪佛本是在华尔街执业的律师,后来辞掉工作专心写作,他的风格是走悬疑惊悚小说的路线,注册商标是故事会一直峰回路转,不到最后一刻真相无法揭晓,而且通常在真相大白之前至少会有一次以上的情节逆转。虽然不玩公平的斗智游戏,但总是有办法让读者拍案叫绝、大呼过瘾。系列作的第一本《人骨拼图》(1997)创下首刷十万本的记录,两年后就被搬上大银幕,擦亮了畅销作家的招牌。
泰丝.格里森(1953–)也写女法医,只不过她的小说中还加了一位女警官的角色,于是故事线就在刑事鉴识和警察办案两者之间交错进行,也编织出可读性颇高的情节。但重点是,两位同是女性的专业人士,可以惺惺相惜而成为好友,却不是互拉头发互扯后腿。这个名为《妙女神探》的系列作不但卖得好,拍成电视剧也取得漂亮的收视率,难怪一拍就拍了七季,不过这齣戏拍到后来有点走味,已经偏离原作的精髓。有华人血统的格里森生长在美国,想必对种族议题颇有一番感受,所以她的法医是美国籍,女警是意大利裔,两人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种族融合,也类似女版的寇克和史巴克。格里森符合双亲的期待当上医生,但骨子里的文青因子按捺不住,终究还是走上作家之路。她从浪漫悬疑小说起家,逐渐过渡到医学悬疑小说的领域,并赢得「医学悬疑天后」的封号,她那部《贝纳德的堕落》(1996)揭发医界黑幕,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也看得出她不畏恶势力的道德勇气。
哈兰.科本(1962–)是另一个爱玩「逆转和意外性」的作者,他以迷惑读者、令人惊奇不断为乐。这是近代推理小说家的特色,但也因为过于浮滥而变成一种通病。在这么多悬疑作家当中,科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因在于他的作品探讨了家庭里面不可告人的祕密:即便亲如家人,纵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还是难以了解每个成员在想什么、背地里又做了什么,《死亡印记》(2004)和《第二声铃响》(2005)皆成功传达了「看似平凡的家庭,其实隐藏了许多危机」的意识形态,这两部非系列小说算是科本的代表作。日后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家庭崩坏」的主题大行其道,被众多推理作家书写成各种变奏曲。科本另外写了一个系列探案小说,销售成绩虽然不如他的非系列作,但人物设定却更为有趣,主角米隆.博利塔原本是NBA的顶级新秀,一场球都没打就因膝伤退出篮坛,后来改当运动经纪人,台面上替客户争取优渥合约,台面下像私家侦探一样帮忙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他的搭档温恩是个金发美男子,也是富二代,把妹和赚钱的手段都是快狠准,相较之下博利塔是暖男,温恩却是冷血酷哥。文学史上类似「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拍档不胜枚举,他们俩很可能是最奇特的组合。
约翰.葛里逊(1955–)原本也是律师,后来从政选上众议员,他作品的属性是法律惊悚小说,故事重点不在于解谜,而是解决一连串的难题与波折,主角通常是一般百姓,并非身怀绝技的超能英雄,却为了伸张正义而陷入两难困境,甚至卷入法律纠纷而惹来杀身之祸,和艾瑞克.安伯勒(1909–1998)的间谍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葛里逊的处女作《杀戮时刻》(1988)取材自一桩十二岁女孩遭到强暴的真实事件,完成后差点出不了书,被好几家大型出版商请吃了闭门羹。其实说起来也没什么好惊讶的,新人作家收到退稿信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想当年柯南.道尔和克蒂丝蒂也都尝过被出版社打枪的滋味。幸好葛里逊的第二部作品《黑色豪门企业》(1989)迅速让他成为畅销作家,七百万册的惊人销量铁定让许多出版商捶心肝,后来他的小说首刷量都是两百万册起跳,据说只有三位作家拥有这样的高规格礼遇。再说到跟影视圈连结最深的作家,答案应该也是葛里逊,他的小说已经卖得吓吓叫,再加上连续七部作品都拍成电影,卖出的版权金又让他赚更大。近代作家在创作时,都会考虑到作品影视化的可能性,这恐怕是受到葛里逊小说一鱼多吃(如今又翻拍成电视剧了)的影响。
在悬疑惊悚小说当道的时代,丹尼斯.勒翰(1966–)却写了私家侦探的故事,结果让冷硬派犯罪小说在九○年代重获生机。他的处女作《战前酒》(1994)描绘了波士顿残酷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种,男女主角派崔克与安琪是侦探搭档,也是几度分分合合的情侣,刻划了现代男女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小说背景虽然同样放在波士顿,却和罗勃.派克的史宾瑟探案差很大,书中充满着宿命色彩的灰暗调性,查案过程中总是惊险不断,等在最后的永远不会是快乐结局。不过,让勒翰打入主流市场的小说,却是非系列作《神祕河流》(2001),作者用晦暗的笔触,围绕着「罪与罚」的主题打转,书写人生犹如大江东去的悲痛情怀。勒翰近期的作品企图走出侦探小说的窠臼,《就是这一天》(The Given Day,2008)把时空背景放在一九一九年的警察罢工事件,并追踪后继的工会运动与禁酒令造成的巨大影响和连锁效应,是一部气势磅礡壮阔的历史小说;另一部《夜行人生》(2012)回到远在上个世纪初的美国禁酒令时代,以史诗般的格局描写警官之子投入黑道而与死亡共舞的血泪史,藉此对照美国社会的兴盛衰亡。照这样的创作野心写下去,说不定将来勒翰名垂青史的称号并非「推理作家」,而是「美国大文豪」。
谈侦探小说近代史之时提到劳伦斯.卜洛克(1938–)或许会让某些人讶异,毕竟这位作家是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年代出道,那几乎是遥远以前的陈年往事,当时科本和勒翰甚至都还没出生呢。不过他老人家刚起步时都是用假名发表作品,而这些作品多半都刊登在《花花公子杂志》上。是的,你想得没错,卜洛克当年写的是令人看了会脸红心跳的情色小说。一般作家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笔头永远只能在枕头和奶头之间打转而自暴自弃,然而卜洛克非常人也,那时候他必须靠着每年写十五至二十篇情色故事来维持生计,并且有意识地从中学习如何发展完整的故事脉络,塑造合理的情节与生动的角色,以人性为基底来编织出高潮迭起的矛盾冲突。后来他坦承这个阶段的创作生涯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奠定了他扎实的写作技巧。尽管七○年代就已经在推理文坛扬名立万,《喜欢引用吉卜龄的贼》(1979)和《八百万种死法》(1982)分别拿下尼洛.伍尔夫奖与夏姆斯奖,难能可贵的是卜洛克在九○年代再接再厉,又以《屠宰场之舞》(1991)和《恶魔预知死亡》(1993)勇夺推理大奖,雅贼和私探史卡德两个系列小说都成了推理迷津津乐道的作品。一九九四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锦上添花,将推理大师奖颁赠给卜洛克。二○○四年英国犯罪作家协会也颁发了钻石匕首奖给他,使他成为少数获得此奖的美国人。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仍手不辍笔,而且还能到世界各地旅游,果真是老当益壮。卜洛克「大师不怕出身低」的传奇一生,足以成为所有创作者的典范。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