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小说中充满了魔法和咒语,然而《哈利.波特》免不了还是有推理成份,譬如哈利.波特的身世之谜、双亲遇害的幕后真相、学院里的不可思议事件,以及魔法圈里的禁忌与传闻,这些都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元素,差别只在于从真实世界转换到魔法世界。不过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罗琳果然有创作推理小说的热情,她化名为罗勃.盖布瑞斯,在二○一三年发表了第一部犯罪小说《杜鹃的呼唤》。但这一回她踢到了铁板,小说卖得并不好,后来罗琳的朋友向《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爆料罗勃.盖布瑞斯正是罗琳本人,小说销量随即扶摇直上,证明了民众消费时还是以名气为优先考量。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罗琳其实颇有创作野心,她笔下的柯莫蓝.史崔克是个私家侦探,因为落魄潦倒而接下没人敢碰的案子。英国作家来写冷硬派小说的确不常见,显然罗琳有心开发冷硬派小说的英式口味。她能否在犯罪小说的领域呼风唤雨,就看盖布瑞斯系列探案能走多远,杜鹃的声声呼唤能叫多久了。
嗜读类型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查觉到,近代作家会藉用混搭的方法,将不同的类型元素融合在一起,亦即跨领域的作品变多了。如同奇幻加上推理,我们会读到在魔幻世界的设定下,主角用逻辑推演的方式,解开匪夷所思的谜团。从混搭的角度来看,能把多种类型玩在手掌心、让各种年龄层和各行各业的读者都看得欲罢不能的讲故事高手,必然有史蒂芬.金(1947–)这号人物。其实史蒂芬.金是大众小说界的老前辈,他早在一九七四年就以《魔女嘉莉》跨入文坛,这本讲超能力与校园霸凌的小说让他当年有二十万美金入袋,改善了困窘的经济状况。两年后被美国导演布莱恩.狄帕玛(1940–)拍成了电影,成为电影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电影之一。没错,史蒂芬.金正是如假包换的恐怖小说家。
史蒂芬.金是多产作家,在长达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的长短篇作品加总起来有近八十部,其中恐怖小说占了满大的比例。若说他的作家生涯概括了恐怖小说的发展与沿革,应该并不为过。他写的恐怖故事并非闹鬼或血腥残暴的鬼杀人事件,而是挖掘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恐惧。比方说《鬼店》(1977)描写一名落魄作家带着妻小前往因冰天雪地而封馆的饭店当管理员,结果召来幽灵的纠缠,这个故事沿用了爱伦.坡名作〈阿夏家的没落〉(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的概念,把幽闭恐惧症所引发的妄想与惊恐推到极点;另一部《禁入坟场》(1983)刻划了椎心蚀骨的丧子之痛,结果一念之差引来了邪灵杀机。简言之,恐惧来自于人性,这才是史蒂芬.金要传达的讯息。
史蒂芬.金最厉害的是什么都能写,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当然也难不倒他,中篇小说〈总要找到你〉(1982)是让他赢得喝采的少年成长故事,著名的《黑塔》小说系列花了三十多年才完成,是他集大成的代表作,把恐怖、奇幻、科幻和西部小说的素材巧妙地融会在一起。史蒂芬.金的作品部部都是畅销书,其中有半数已经影视化,看过电视或电影的观众会回头去买原著来阅读,小说因而成为占据排行榜的长销书,至今全球已突破三亿五千万册的销量,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一位恐怖小说家能够超越他这面高墙。谈了这么多史蒂芬.金的丰功伟业,他在推理文学的领域有所贡献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不搞密室,也不写连续杀人案,但是他对暗黑心灵所引发的暴力有极细腻的描写,比方说看过《颤栗游戏》(1987)的读者,应该很难忘记疯狂书迷绑架小说家并胁迫改写结局的荒谬情境,另一部《桃乐丝的祕密》(1992)用第一人称自白的方式,道出杀夫的心路历程,这种写法和安东尼.柏克莱(1893–1971)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笔名发表的作品有几分神似。不玩超自然现象,却改走心理惊悚路线,史蒂芬.金的惊悚小说比近代悬疑作家早起步了近三十年,或许是有鉴于此,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在二○○七年将「大师奖」的最高荣耀颁赠给他。协会这个决定在当年引发了一些争议,毕竟世人对史蒂芬.金这个名字的印象,多半和「恐怖小说」画上等号。不过,金大师很了解群众的心理,要让大家闭嘴的方法就是拿出实绩,于是七年后,他写出退休警察缉凶的《奔驰先生》(2014),这部货真价实的推理小说拿到二○一五年爱伦.坡奖的年度最佳小说。从今而后,说到史蒂芬.金的历史定位,没错,他是恐怖大师,但也是推理大师,天底下再也没有人敢哼声质疑了。
永恒不灭的福尔摩斯,高概念的心理惊悚小说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所谓的畅销作家会有两种收入财源,一种是小说本身卖得好,另一种是高价卖出影视翻拍版权。我们知道拉森和罗琳的小说全都拍成了电影,史蒂芬.金的作品有半数被影像化。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件事:在当今的流行文化中,小说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小说畅销会被搬上大银幕,电影卖座会让观众回头找原著来读。这个双赢的局面,促成小说家在创作时,会以作品有可能影视化的前提来发想故事。对制片人而言,要写原创剧本并不容易,倒不如拿畅销小说来改编,难怪现在我们看到大量的小说搬上了银幕,畅销的推理小说自然也不例外。
若问史上最常被翻拍的推理小说,答案绝对是「福尔摩斯探案」。纵然是十九世纪的作品,这套书却永远不会绝版,书店里面一定找得到它们的存在。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不知被影视化多少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卷土重来,光是二十一世纪就有两齣电视剧问世:英国BBC的拍法颇具创意,把时空背景从十九世纪拉到二十一世纪,福尔摩斯甚至运用网络和手机来查案,华生还在部落格上面撰写办案日志;美国CBS的福尔摩斯来到纽约高唱「Englishman in New York」,然后把华生转性改为女医师,让这对最佳拍档滋生暧昧的男女情愫。电影方面有小劳勃道尼(1965–)主演的新版福尔摩斯探案,编导把电影拍得像冒险动作片,根本无意要观众参与解谜,十九世纪的福尔摩斯居然会打咏春拳。尽管故事和原著的设定相差甚远,不过观众就是趋之若鹜,所以电影还会以系列作的方式一直拍下去。
福尔摩斯探案之所以历久不衰,从不断有仿作出现便可见分晓。由于这个人物深入民心,才会有不同世代的作家都爱用他为主角来编写故事,并且逐步强化他的功能性。在上个世纪的仿作中,福尔摩斯杠上吸血鬼德古拉,查出变身怪医的真面目,甚至为自己的药瘾而远赴维也纳寻求佛洛伊德的协助。本世纪问世的福尔摩斯仿作当中,琳西.斐的《福尔摩斯与开膛手杰克》(2009)揭露恶名昭彰的连续杀人魔开膛手杰克和福尔摩斯对峙过,只是华生不曾对外公开这段祕辛。比较特别的是《丝之屋》(2011)和《莫里亚蒂的算计》(2014)这两本书,故事本身并没有刻意天马行空,然而作者安东尼.赫洛维兹(1955–)下笔前已获得道尔家族的授权认证,意味着此人是柯南.道尔的正宗接班人,但是不是写得比其他仿作好,这就见仁见智了。有些作家从少年读物的角度切入,以前传的型式杜撰福尔摩斯的少年时光,譬如史恩.皮考克(1957–)的《少年福尔摩斯I乌鸦之眼》(2007)与安德鲁.蓝恩(1963–)的《少年福尔摩斯:死亡之云》(2010),当作推理入门书来读还不错,可以培养阅读推理小说的少年读者群。
另一位颇受影剧编导钟爱的推理作家是克莉丝蒂,她的作品三不五时就被拍成电视剧,最具知名度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在二○一七年推出了最新电影版,片商找了有「莎翁才子」之称的肯尼斯.布莱纳(1960–)来执导,显然不是随便洒钱玩玩而已。回想一下,除了克莉丝蒂之外,古典解谜小说拍成电影的实例并不多。试问昆恩有几部小说搬上大银幕?卡尔又有几部?平心而论,古典解谜不受片商青睐的主因在于叙事节奏比较缓慢,在片尾真相大白的最后高潮来临前,观众恐怕已经是昏昏欲睡、耐性全失。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养成凡事求快的习性,电影和小说的节奏若是太过徐缓,大概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难怪动作场面多的小说最适合拍成电影。依此观之,古典解谜之所以式微,部分原因是陷于影视化的现代潮流中而被淘汰出局。为了让作品有机会拍成电影,作家开始不碰古典推理,也不玩很难在银幕上呈现的叙述性诡计,这时候写「高概念」的心理惊悚小说才是王道。
心理惊悚小说其实算是大时代下的产物。回顾二十一世纪初的九一一事件,纽约双子星大楼被炸毁的骇人景象引发了反恐战争。两年后的SARS全球大流行,造成疫情爆发和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犹如被囚禁的病人甚至得了抑郁症。后来的金融风暴和经济泡沫化,使得民众失业、信用破产,连自己的房子都保不住。简而言之,二十一世纪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是有恐怖主义和经济危机挡在面前,你会怀疑走过身边的外国人是恐怖份子,会担心明早起来就变得一无所有,那股摆脱不了的无力感让整个人沮丧消沉。这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敌人不在遥远的海外,而是近在身边,甚至就在自家里头。心理惊悚小说犹如一把借镜,可以藉着简单几句话的故事大纲,勾勒出那种无法摆脱命运枷锁的内心恐慌:例如珀拉.霍金斯(1972–)的《列车上的女孩》(2015)描写家庭价值崩坏后如何自处的困境,S.J.华森(1971–)的《别相信任何人》(2011)藉由失忆来铺陈寻找自我的徬徨与煎熬。对人们来说,失忆犹如两面刃,尽管会带来痛苦,但也可以逃避痛苦,就像遭逢九一一事件和泡沫经济的冲击之后,唯有选择失忆才能继续活下去;对创作者而言,失忆就像一剂万灵丹,吞下去就可以让主角的周遭疑云密布,因为步步危机而如履薄冰,读者的好奇心也就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以失忆和背叛为主题的心理惊悚小说非常多,小说本身卖得好、改拍电影也很成功的例子,应该是吉莉安.弗林(1971–)的《控制》(2012),故事的主轴是妻子从家里失踪,老公马上成为头号嫌犯,在这场尔虞我诈的婚姻游戏中,谁才是控制大局的人?小说巧妙影射了当年克莉丝蒂因丈夫外遇而失踪九日的社会事件,弗林把人妻塑造成恶女,克莉丝蒂事后只推说自己失忆了。真相为何并不重要,只要能让大家像坐云霄飞车一样吓出一身冷汗,最后以释怀而满足的心情重归日常,达到洗涤心灵的效果就好。这年头谋杀不见得要血腥,能悬疑惊悚就行。
欢迎新手加入创作园地,在趋势之中寻找圣杯
近来当道的心理惊悚小说还有个特色:执笔的女作家特别多,故事中遇上难题的主角多半是女性,男人有时只是帮手,有时甚至是绊脚石。或许由女作家来写「lady in danger」的惊悚故事最恰当不过了。这种转变多少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并透过优秀的作品反映出来。小说中的女性勇于面对问题,刚好对照现代社会的女权意识抬头,女人不再甘于扮演弱女子,反而是挺身争取自身权益。于是我们看到《神力女超人》成为二○一七年的超级卖座片,也看见沉默已久的受虐女星纷纷跳出来指控哈维.温斯坦挟权势性侵她们的恶行恶状。时机成熟时,虚构小说和现实世界将会不谋而合。若问推理小说将来会走向何处?请务必留意当代社会的风吹草动。一旦风水轮流转,哪种次类型作品会取代心理惊悚小说,成为推理文坛的当红炸子鸡?观察趋势,或许可以预测未来。就好比网络崛起之后,许多网友开始架设部落格,撰写日志或发表创作,人人可以是作家。于是教人如何写作的「Know-how」参考书应运而生,象是詹姆斯.傅瑞的《超棒推理小说这样写》(2004)和克里斯.罗尔登(Chris Roerden)的《别谋杀你的推理故事》(Don't Murder Your Mystery,2006),都是很有用的工具书。罗勃.瑞和杰克.雷米克非常了解现代人的苦衷,他们俩合著了一本《善用五十二个周末,完成一部推理小说》(The Weekend Novelist Writes a Mystery,1998),对忙于工作却想写作的人是一大利器。老牌畅销作家苏.葛拉芙顿也亲自编了一本《书写推理》(Writing Mysteries, 2002),书中收纳了多位成名作家的经验谈,对有心创作的新手更是一大助力。这年头不怕你写不出来,只怕你不肯写,若按照如教战手册的写作参考书来动笔,至少写完一个故事是不成问题,至于优劣与否,那就是另一层考量了。别忘了写作的三大要诀:动手写、动手写、还是动手写。别担心太多,先写再说。推理文坛欢迎新血轮的加入,尽管门槛并不低。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