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试验强权主义的基地是秦国,强权术(“力术”)使它迅速强盛,但也使它很快覆灭,因为它缺乏道德和正义(“义术”)。秦国的教训使王充清楚地认识到,道德和力量对于国家来说一个都不能少:“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明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朝者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64]其实在“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这个更早的说法中[65],就可以看到“德力”结合的明确意识。
我们把视线转到民国,经过一战和二战的胡适,超越了他早期以憎恶力量和武力为特征的消极不抵抗主义[66],转而相信只有通过力量才能维护和平、人道和世界正义秩序。在此,他的《强力,国际法治与世界和平的后盾》一文值得关注。[67]胡适在思想上的变化,不是否定他先前接受的“不抵抗主义”和老子的“柔弱论”,而是重新加以解释。按照他的新解释,不抵抗主义不是他以前所理解的对任何强力和武力的拒绝,而是要么意味着在一定情况下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抵抗,要么意味着把抵抗的权利交给一个公正的、更高的强力来定夺。老子主张柔弱,也不是教人退缩忍让,而是相信柔弱有时比刚强更有威力,如柔弱的水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和耶稣都信奉和歌颂一种冥冥在上的正义力量。正是因为人们有这种信念,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进行反击。胡适还十分信服杜威的强力观念和法律观念,他认为二者对于建立世界新秩序都是有益的。按照杜威的观念,强力有不同运用,一是善用,一是恶用。人们反对强力是因为它被不正当地运用,但强力作为一种能量,对于实现人类的有益目标来说是必需的。法律也需要强力来维持,如果没有组织起一种集体的强力,和平及正义的国际秩序就是空谈。由上所说,胡适确实采取了拥护强力的新立场,但他又绝不是拥护强权主义,因为他所说的强权都服务于一种人类和平、正义和道德的目标。
注释
[1]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见《康有为政论集》上,第568~569页。
[2]同上书,第565页。
[3]康有为:《物质救国论》,见《康有为政论集》上,第586页。
[4]王韬:《洋务上》,见《弢园文录外编》卷二,第81页。王韬在《驳日人言取琉球有十证》中亦说:“呜呼!海外万国,星罗棋布,各谋其私,大制小,强凌弱,夺人之国,戕人之君,无处无之,虽有公法,徒为具文。”(《弢园文录外编》卷六,第243页)
[5]梁启超在《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新民说》第四节,载《新民丛报》第2号)中,把地球上的种族分为五种,认为白种最优,并解释说:“非天幸,其民族之优胜使然也。”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中,梁启超更充分地讨论了种族优劣问题。
[6]参见梁启超《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载《新民丛报》第2号)和《论民族竞争之大势》(载《新民丛报》第2号至第5号)。
[7]梁启超:《自由书·论强权》,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32~33页。
[8]丸山真男:《近代日本思想史中的国家理性问题》,见《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160页。
[9]同上书,第145页。
[10]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载《新民丛报》第2号至第5号,1902年2月至4月。
[11]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见《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1页。
[12]梁启超:《灭国新法论》,见《梁启超选集》,第172~173页。
[13]梁启超:《自由书·论强权》,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29页。
[14]梁启超:《自由书·放弃自由之罪》,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23~24页。
[15]梁启超:《自由书·论强权》,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31页。
[16]丸山真男:《近代日本思想史中的国家理性问题》,见《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第165页。当然,真正讲来,高限度的、没有约束的道德要求也会带来灾难。想一想在乌托邦和仁爱的名目之下产生的暴力,便可清楚。因此,道德的要求也需要界限。
[17]张灏对梁启超的“力本论”有一定的讨论(参见所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6~133页),但他忽略了梁启超的“力”观念与“强权主义”之内在关联。
[18]在梁启超的著述中,仍有一些“智”“德”“力”并举的说法。
[19]梁启超:《自由书·论强权》,见《饮冰室全集·专集》第2册,第29~30页。
[20]参见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自叙》,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6册。
[21]梁启超:《子墨子学说》,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0册,第15页。
[22]梁启超:《新民说·论毅力》,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3]参见上书,第166页。
[24]如梁启超说:“业报云者,则以自力自造之而自得之,而改造之权常在我者也。”(《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24页)
[25]如梁启超说:“质而言之,则国家之所以盛衰兴亡,由人事也,非由天命也。”(同上书,第224页)“夫现在全国人所受之依报,实由过去全国人共同恶业之所造成,今欲易之,则惟有全国人共同造善业。”(同上书,第223~224页)
[26]梁启超:《子墨子学说》,见《梁启超全集》第六册,第3165页。
[27]对于强权主义的意义,伯恩斯(E.M.Burns)解释说:“强权政治也有这个意思,即许多民族或许多独立国家并存的世界是一个由狼群组成的世界,个个都蓄意损害其余以取得好处。没有控制它们的法律,因为不存在一个近似唯一能制定这种法律的国际最高权力。除了相互惧怕彼此的武器而外,再没有别的约束。”(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第468页)
[28]James Pusey,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pp.236-243.
[29]参见梁启超:《中国史叙论》,见《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册。
[30]参见伯恩斯:《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第38页。
[31]参见史壮柏格:《近代西方思想史》,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第571~693页。
[32]参见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见《梁启超选集》,第189~193页)和《论民族竞争之大势》(载《新民丛报》第2号至第5号,光绪二十八年)。
[33]参见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7~119页。
[34]参见加藤弘之:《人权新论》,见《西周 加藤弘之》,东京,中央公论社,昭和五十九年。
[35]加藤弘之:《强者的权利竞争》,见《近代日本思想史》第1卷,第114页。有关梁启超受加藤弘之的影响,参见张朋园:《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现代化》,见《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八编《近代思潮》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09~711页。
[36]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全集》第五册,第3103页。
[37]有关情感因素对梁启超的影响,参见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
[38]梁启超:《自由书·答客难》,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2册,第39页。
[39]参见梁启超:《历史上中华国民事业之成败及今后革进之机运》,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288~297页;梁启超:《欧游心影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5册。
[40]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Joseph R. Levenson,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41]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英文版:Joseph R. Levenson,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42]杨度:《金铁主义》,见《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43]同上书,第225页。
[44]同上书,第220页。
[45]同上书,第218页。
[46]有关“战国策派”人物的一些背景知识,参见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7页。
[47]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48]陈铨:《尼采的政治思想》,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268页。
[49]林同济:《力!》,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177页。
[50]陶云逵:《力人——一个人格型的讨论》,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190页。
[51]林同济:《廿年来思想转变与综合》,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339页。
[52]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272页。
[53]林同济:《力!》,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181页。
[54]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273页。
[55]同上书,第276页。
[56]陈铨:《尼采的道德观念》,见温儒敏等编:《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第272~273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