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这里,马克思把“实践”和“主体”联系起来讲,是有深意的。实践本是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时,主体改变客体使之适应自身需要的活动。在实践中,主体是自觉的能动的方面。主体有着自身的主观内心世界。在主体这个主观内心世界中,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欲望,有知、情、意三方面的统一,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实践是以一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为基础、被一定欲望和情感所驱动、受一定意志所支配的人的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本身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就在于它强调实践,强调主体方面。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注2;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85页。
注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85页。
注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3页。
注6;同上书,94页。
注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注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注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73~5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注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24~2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26~927页。
注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注13;同上书,121页。
注14;同上书,120页。
注15;。哲学不仅要在人类实践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和世界相联系,以便理解世界,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一种总体性的理论关系,而且它本身也应该“用双脚站在地上”,也只有通过人类的实践才能实现“双脚立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1页。
注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1卷,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注1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注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19;同上书,104页。
注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42页。
注2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733页。
注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121页。
注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14页。
注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212页。
注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注27;同上书,163、164页。
注28;同上书,162页。
注29;同上书,161页。
注30;同上书,159~160页。
注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1~162页。
注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页。
注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1页。
注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67、68页。
注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99页。
注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7页。
注37;同上书,75页。
注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5页。
注39;同上书,80页。
注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52页。
注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443页。
注4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1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注4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新1版,上卷,1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注4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注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0页。
注46;随着现代科学的产生,“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47;[德]海德格尔:《路标》,1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注48;《海德格尔选集》,上卷,8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注4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版,第4卷,1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注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59页。
注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5、16页。
注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页。
注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111页。
注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98页。
注55;《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238~239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注56;[法]阿尔都塞:《哲学的改造》,载《视界》,第6辑,168~169页,2002。
注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2页。
注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注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43页。
注60;同上书,44页。
注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5卷,920页。
注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45页。
注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392~393页。
注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注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35~236页。
注66;[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215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注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18页。
注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68页。
注69;。自然唯物主义确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却一笔抹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它研究“整个世界”,却唯独不给现实的主体——人一个切实的立脚点。换言之,在自然唯物主义体系中,存在着“人学空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自然唯物主义是一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而到了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4页。
注70;同上书,167~168页。
注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7页。
注72;同上书,78页。
注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202页。
注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5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注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31页。
注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81页。
注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5页。
注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532页。
注79;同上书,228页。
注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5页。
注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注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0页。
注8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2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注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6页。
注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7~168页。
注86;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注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5页。
注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7页。
注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92页。
注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4卷,328页。
注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3、164页。
注9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新1版,上卷,294页。
注9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新1版,上卷,284页。
注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7~78页。
注95;。所以,费尔巴哈最终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视的仍是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和历史性。他所理解的感性世界因此只能是一个脱离了人及其实践活动,脱离了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界。“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同上书,78页。
注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0页。
注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52页。
注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卷,443页。
注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24页。
注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410页。
注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61页。
注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59页。
注103;同上书,161页。
注104;同上书,161~162页。
注1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2页。
注106;同上书,161、162页。
注107;同上书,165页。
注108;同上书,161页。
注109;同上书,162页。
注110;同上书,165页。
注111;;经验包含着观察,通过观察获得的认识具有客观性;语言符号产生于人们的交往之中,同时符号又使人们交往更加自由,范围更加广阔;等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探讨,使孔狄亚克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形而上学不是科学”,并“证明法国人完全有权把这种形而上学当做幻想和神学偏见的不成功的结果而予以抛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65页。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