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征引的古籍相当丰富,在书的第一册所列《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可见到所引的书为1690(实有1689)种,这里不包括古律诗、古赋、铭、杂书等类在内。经核实后,实际有2579种,但所引的书十之七八都已失传。可见《御览》不但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丰富的类书之一。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种,且引书比较完整,多录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佚书佚文的原貌,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和《氾胜之书》,早于《齐民要术》好几百年,原书都已不见。由于《御览》引录,我们才得以见到两书的一些内容,获知在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北魏史学家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的重要史籍,但书在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摘引此书达480多条。特别是《御览》里引用的古地理书尤为珍贵,保存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例如《吴时外国传》是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所著,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而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19条。再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是为《后汉书·张衡传》中所没有的珍贵材料。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故为历代学者所看重,被视为“类书之冠”。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做校勘古籍工作的,遇到疑难常借它的引文来解决问题。就是现在我们阅读古文,有疑问也可查《御览》。例如读《昭明文选》中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序:“……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序文中的“于”和“悟”在此很难理解。查《御览》的《皇亲部·孝武陈皇后》条,载有:“武帝陈皇后退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曰:‘因求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颂,以奏主上,皇后复得亲幸。’”“于”为“求”,“悟”作“奏”,这就合乎情理而且文字通顺了。也可利用此书查典故。如读毛主席的《七律·答友人》,其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斑竹”是怎么回事?《御览》专有竹部,其中可查到一条记载:“任昉《述异记》曰:‘湘水去岸三十许里,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这就是斑竹的来历。此外,要查考史实,搜集参考资料,也常用《御览》。《三国演义》里有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闻说大惊落箸的故事,其中有刘备假借惊雷以掩饰自己的大惊失色一节。利用《御览》可找到这个故事的最早出处。关键词是“惊雷”,在天部,“雷”子目下有《华阳国志》的一段有关记载。《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是专门记载巴蜀史事的书。《三国演义》就本着这段记载描绘了这个故事。
《御览》的文献价值很高,但其缺点错误也不少。因它所引的书,并不是宋代初年都存在,而是沿袭了前代类书。因杂抄前代类书,未加细校,再加上编修上的草率,所以引书方面就有重复、错落和讹谬。书的部类方面,重复之处也屡见不鲜,如:同一个地部内“太白山”和“岷山”重复出现;居处部有“井”类,休征部也有“井”类;两处排“安息”,两处的引文完全重复等等。所有这些,说明编制体例上的混乱,这都不能不说是《御览》的缺陷。我们使用时要注意。
《御览》现存最古的本子是南宋闽刻本,此本辗转流传到清同治年间,藏书家陆心源以“白金”百两买得,藏于著名的皕〔bi闭〕宋楼,所存只有351卷。光绪末年,陆氏死后,其子不肖,以10万元之代价将皕宋楼藏书尽卖给日本人,此书也随之归日本静嘉堂文库。另一个南宋蜀刊本,也存在日本。1928年近代出版家张元济(公元1866—1959年)到日本访书,获见南宋蜀刊本,遂借以影印,蜀本所缺的,又借静嘉堂文库所藏的闽刊本残卷和日本活字本分别补足。于1935年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中,这就是《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宋刻本。此书成为多少年来流行的最好版本。1960年中华书局将此影宋本缩印,装成四大册出版,这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本子。
b 古小说的林薮——《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的四大书之一。因在太平兴国三年成书,故名《太平广记》。此书也是李昉等奉太宗之命而编,是专门收集小说、异闻、笔记的类书。我国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在先秦就已有了。《汉书·艺文志》更把“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古代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理解比现代广泛,凡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野史、杂传以及各种纪录异闻都称为“小说”。《太平广记》汇集了从汉代到宋初的各种形式的小说,也包括少量先秦古籍中的传说故事。全书共500卷,另有目录10卷。经过一定的选择,把一则则故事分类重新编排,共分92大类,又有150多个细目。据统计,《太平广记》在92个类目下,共汇集了6970多则故事,每则故事后都注明引自何书。引书计343种,其实仔细核对不止此数,有说475种,有说526种。总之引书范围很广泛,鲁迅先生称之为“古小说的林薮〔sou叟〕”,清人称赞它为“小说家之渊海”,都不是过誉之词。
《太平广记》作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小说总集型的专门类书,为研究先秦至宋初古小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资料。同时,许多珍贵的古小说及其他遗文佚典,由于《太平广记》的引录,才能保存至今。例如,唐代的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当时多出于一些文章名家之手。但因受正统观念的排斥,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者自己也不敢收入自己的文集。如元稹的《莺莺传》,当时就名噪于世,但不见于早期的《元氏长庆集》。直到明代,才有人据《太平广记》所录,编入元集的补遗之中。如果不是《太平广记》把这些作品收录进去,那我们今天很可能就不知道唐人传奇是什么东西。鲁迅先生辑《唐宋传奇集》,“最多者即《太平广记》中文”;这种情况很多。同时,《太平广记》所辑,虽是小说,但其中许多有关人事的故事,是当时人记当时事,相当可信。只因出自“小说”,是所谓轶闻琐事,往往为“正史”所不载。所以《太平广记》对研究一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各朝的典章、名物制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社会变迁、中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也有参考价值。此外,《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宋元的话本小说②、明清的拟话本③,以及文言小说,有许多篇目是以《太平广记》中的故事作为蓝本进行再创作的。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编著“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其中至少有30篇在“入话”或“正话”中,采用了《太平广记》中的故事。有的篇目如《杜子春三入长安》等,可以说整篇都是以《太平广记》中的材料为依据写成的。至于元、明、清戏剧家,更把《太平广记》当作重要的取材源泉。《西厢记》脱胎于《莺莺传》,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太平广记》中篇幅较长、想象丰富、情节动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不被改编成戏曲的。如《红线盗盒》、《柳毅传书》等,这也都说明《太平广记》的使用价值。此外,《太平广记》保存了不少当时的口语、词汇,对研究语言学、词汇学和民间文学都有参考价值。
当然,《太平广记》并不是一部完整无缺的书,其中有后人窜改补入的文字和增加的故事;有100多个条目,没注明出处;卷首的《引用书目》也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补;所辑故事也不是都抄自原书,转录自类书的很多。《太平广记》所辑故事谈神仙鬼怪与因果报应的占着较大比重,这反映出古代迷信的风气和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小说的兴盛。另外,这部书的门类,也像其他类书一样,不免分合不当、零乱、重复。且门类复杂,查起来有些困难。1949年前邓嗣禹编《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分书名与篇目二种引得,利用它可帮助查阅。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排印本,1982年重版,后来中华书局又编印了《太平广记索引》,为使用此书提供了更大方便。
c 政事历史性质的类书——《册府元龟》 宋真宗赵恒因其父诏修了《太平御览》等,也想编一部大书和他父亲的书媲美。所以,他在即位后的第八年,就命王钦若、杨亿等人,自景德二年(公元1003年)开始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到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编成。编撰过程中,赵恒亲自过问编修事宜,亲自审阅,随时指示,随时修改。他学父亲“日进三卷”的办法,一般都是当天看完,甚至看到深夜。这期间对编修官的起居饮食都有特殊供应,每次真宗亲临崇文院看编书情况,都分别对编修官有不同赏赐,甚至赠土特产,按旧例土特产只能赐近臣,对编修此书的重视可知。但对他们的工作质量也随时检查,赏罚分明。书成以后,真宗作序,改名《册府元龟》。“册府”就是典策的渊薮,书册的府库。“元龟”就是大龟,为古代用以占卜的宝物。古人说龟可以知未来,测定吉凶,所以凡是可以借鉴的,常称之为龟鉴。《册府元龟》命名的意思,就是说,这部书是一部古籍的大龟,蕴藏丰富,可以作为君臣的鉴戒,是君臣上下行事借鉴的典籍,也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
此书是具有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是一部大型史料分类汇编。它专门辑录自上古到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按事类、人物分门编撰;选用材料以“正史”为主,概括全部十七史,也采用经、子等书,只是不收杂史、小说。修书时,唐、五代各朝实录还大都存在,所以,唐、五代史事更详备。如研究唐史,不论人物和事件都可从中搜集资料。若要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帝王部的帝系、诞圣、名讳、运历、创业、统纪、告功、帝德、功业、征应等许多门类都有有关记载,不难从中形成较为全面的传记,这是很难从其他类书和史书中得出的。全书原有正文1000卷,目录10卷,音义10卷。现在仅存正文和目录,音义已经失传。通行的明刊本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共31部。每部前有《总序》,详述本部事迹的沿革,等于一篇小史;部下又分1104门,每门有《小序》,议论本门的内容,等于一篇总论。《小序》之后即罗列历代人物事迹,这是它与其他类书编制体例上的不同之处。各门材料按年代先后排列。《册府元龟》为宋四大书之一,为清《四库全书》中所收的第二部大书(第一部为《佩文韵府》),库本约2.72万多页,总字数约940万字,约超过《太平御览》一倍。不仅材料宏富,而且当时所见都是北宋以前古本,与今本正史往往不同;许多古籍,如唐、五代各朝实录、诏令、奏议等,现在都已亡佚,而此书往往全篇或整段录入不加改动,因而可以校史,也可以补史。例如,《魏书》自宋南渡以后即有缺页,严可均辑《全后魏文》,其三十八卷刘芳上书言乐事,引《魏书·乐志》仅一行,即注“原有阙页”。卢文弨撰《群书拾补》,仅从《通典》中补得16字,但《册府元龟》五六七卷却载有此页全文,一字无阙。而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大部分亦由《册府元龟》中辑出。1949年后,整理古籍,点校十七史,《册府元龟》是主要用书之一。60年代初史学界讨论武则天,许多资料都是从此书中找到的。尤其方便的是,十七史按纪、志、传编纂,同类事实散见群史,一一查检十分费事,《册府元龟》打破时代局限,把五代以前的历朝史事都经过分门编类,把各朝同类事实集中排比,想查一个史实,查检一个门类,则历代同类事实全可见到。如查“和亲”,找卷九七八、九七九“外臣”部,“和亲”门,就可以集中地获得各代的史料。再如查“奢侈”的材料,可在“列国君”、“宰辅”、“将帅”、“总录”四部中的“奢侈”门里去找,可以得到较多同类材料及有关的故事。还如:“词臣部·才敏门”(卷五五一),列举了从汉至五代共40条关于才思敏捷的事例,人物有:汉枚臯,魏钟会,南齐刘係宗,梁裴子野,唐颜师古、李白、柳公权,后唐李琪等。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声明 :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友上传,
本站未必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速联系我们,一经确认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联系邮箱:songroc_sr@163.com